高校经典诵读与文化传承

2020-07-27 16:45王锐
文学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文化

王锐

内容摘要:经典诵读是高校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该方式除了具有让学生对诵读课文形成深刻影响的作用以外,还能起到文化传承作用,即通过诵读经典文章,学生将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并带动自身情感的涌动,这样就能充分的吸收文章内所包含的文化,使自身意识、思想得到升华。但要发挥出经典诵读的文化传承作用,在高校教育中还要掌握正确方法,对此本文将阐述高校经典诵读的意义与发挥文化传承作用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经典诵读文化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保障我国文化能不断的传承下去,而高校作为育人平台,其应当肩负起文化传承责任,通过经典诵读来进行教育。但根据现代高校经典诵读情况可知,部分高校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进行诵读,导致经典文章的文化传承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对此高校应当引起重视,正确认识经典诵读的意义,并对诵读方法进行改善,实现文化传承目的。

1.高校经典诵读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经典诵读作为高校语文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自然具有语文教育的作用,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经典诵读能够对学生两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即情感思维能力、主动能动性、培育良好精神,下文将对两个培养作用进行分析。

(1)情感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比较良好,因此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情感会比较单薄,这样发展下去就导致学生情感冷漠,很难从情感角度上去判断事物的对与错,这种现象对于社会未来发展都是有危害的。而通过经典诵读能够让学生深入到课文情感世界当中,陶冶他们的情感,加强他们的情感理解能力,由此学生情感思维能力得到成长…。例如某高校选择了《农夫与蛇》的典故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通过课文的故事情节、情感体现,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其中情感,并让自身情感得到升华与引导。

(2)主动能动性

主动能动性是指学生在思维、行为、意识方面的主动性表现,如果学生主动能动性弱,则学习会变得很被动,整体有明显的机械化表现,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还会导致学生养成不良习惯。而通过经典诵读,学生能够根据课文魅力,随之主动对课文进行思索,并引发其行为与意识上的主动性变化,由此即可提高学生主动能动性。例如某高校选择了《凿壁偷光》的典故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通过课文中“匡衡”的行为成功对学生进行了渲染,由此培养了学生主动能动性。

(3)培育良好精神

情感是作用于人的精神的,当人能够真正理解、接受某种情感,其精神也会发生对应的变化,因此在高校经典诵读当中,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感受作者情感,并沿着情感形成良好精神,说明经典诵读具有培养良好精神的作用,这种作用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例如某高校在经典诵读中选择了《论语·公冶长》,通过“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典故,培养了学生“不耻下问”的精神。

1.2传承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点点滴滴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但从现状来看,我国很多传统文化都处于流失状态,特别是对当代学生群体而言,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都不了解,这方面的认知普遍浅薄,同时还存在不重视传统文化的观念,可见照这个状况发现下去,我国部分传统文化会消失在时代的海洋中。这一条件下,而经典文章作为表达、传递文化的平台,学生通过经典诵读能够感受其中文化内涵,并将其吸收到自身脑海、情感中,由此就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值得注意的是,传承传统文化是经典诵读中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2]。

2.高校经典诵读的常见问题

目前,经典诵读虽然在多数高校中都有应用,但应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而根据相关案例了解到,某些高校的经典诵读方式并不正确,普遍存在缺陷,因此为了能够让高校经典诵读功能被充分发挥,下文将提出诵读中的常见问题,以树立后续论述方向。

2.1诵读主体不正确

从经典诵读的构成上来看,其主要包含三大要素,即教师、课文与学生,其中学生是执行诵读、享受诵读功能的个体,因此理应是经典诵读中的主体,要占据主导地位。但从相关案例中可见,多数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习惯性的将自己放在诵读的主导地位,造成诵读主体不正确的现象,即教师会根据自身主观需求来选择诵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指示来完成诵读,由此可见教师在主导地位上会使誦读这个行为变得具有压迫性,且忽略学生的白身感受与需求。这一条件下,学生首先会因为感受到压迫而对诵读这个行为变得抵触,所以诵读只是完成任务,单纯为了应付教师,可见诵读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其次因为学生自身感受与需求被忽略,所以学生对教师所选的诵读课文并不感兴趣,由此加剧以上问题表现。例如某高校经典诵读当中,教师经常根据自身工作需求来选择诵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当即完成诵读,而在学生角度上可见,大部分学生诵读时并没有将自身情感带人,诵读质量非常差,这一表现就说明学生对诵读并不感兴趣。由此可见,诵读主体不正确问题会导致诵读失去应有功能,同时无法落实传统文化传承目的,必须得到改善。

2.2诵读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经典诵读方式都很雷同,说明诵读方法比较单一,即诵读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采用“大声朗读”的方式进行诵读。这一条件下,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方式的诵读教育功能,其确实能让学生对课文留下深刻的影响,实现文化传承目的,但在长远视角上来看,如果一直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诵读,则必然导致学生对诵读行为感到无聊、枯燥,随之也会出现应付教师的观念。例如某高校经典诵读当中,教师在上学期一直采用“大声朗读”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诵读,在该学期中这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进入下学期后该教师发现,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诵读都失去了兴趣,尤其在集体诵读时会“滥竽充数”,连声音都不愿意发出,说明该教师一直采用同一种方式来进行诵读会让学生心态发生变化,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长效性,因此需要得到改善。

3.高校经典诵读的正确方法

为了发挥经典诵读的文化传承作用,下文将提出经典诵读的正确方法。

3.1围绕学生兴趣,开展文化背景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牢记知识就取决于其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如果兴趣低就会出现“学不进去”的现象,因此在经典诵读中,为了实现文化传承目的,就要提升学生兴趣,主动去接受文章文化内涵。这一条件下,针对“诵读主体不正确”导致大多数学生对经典文章不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当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根据学生兴趣来选择课文,同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有必要对学生讲解文章的文化背景,拉近学生与课文作者的时代差距,促使学生去主动感受课文文化内涵。此举能够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通过诵读即可实现文化传承目的,同时在文化背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的方式,建议采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进行教学[3]。

例如某高校教育中以唐诗为主题,对唐代文化背景进行阐述,重点对唐代诗人的“狂傲浪漫”进行了介绍,即以唐代詩人中较具代表性的任务“李白”为例进行了教育:李白作为唐代代表性诗人,其诗集不但能凸显“狂傲浪漫”,且非常具有特色,如他在《赠汪伦》诗篇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诗句如果让其他唐代诗人来写,很可能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恰似汪伦送我情”,而李白的表达尽显个人特色,将“狂傲浪漫”体现的淋漓精致。这种方式能够深深吸引学生,帮助他们掌握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经典诵读。

3.2经典诵读方法

针对“诵读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应当让诵读方式更加丰富,即在诵读过程中除了进行“大声诵读”以外,其他方式来进行诵读,如采用小组竞赛模式来进行,即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各小组相互对练,随后以小组形式来进行诵读,最终通过投票方式决出胜者,胜者可得奖励,这种方式利用了学生的竞争心理,使他们在诵读时更加认真,且主动思考经典课文中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再调节自身情况来提升诵读水平,实现文化传承目的[4]。

例如某高校教育中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诵读竞赛主题,让学生自由组队来参与这项竞赛,并设定好名次奖励,以吸引学生参与。根据该校诵读竞赛中的学生表现可见,所有学生为了拿到好名次与奖励,在竞赛准备阶段都非常认真、积极的进行准备,反复琢磨诵读课文的内部情感,不断优化自身诵读时的情感表达,说明此举让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同时在诵读完成之后大部分学生对诵读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理解了诵读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后续的学习中对诵读课文的情感会主动探索,且感同身受。可见在丰富的诵读方法下,能够消除单一诵读方法所造成的影响,让诵读功能被充分发挥,落实文化传承目的。

4..结语

综上,高校经典诵读方式在理论上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尤其是它的文化传承作用,是我们培育下一代人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现代部分高校的经典诵读方式应用表现不佳,需要得到改善,针对这一点本文阐述了高校经典诵读正确方法,能够充分发挥诵读的文化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政协第六次月度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J].世纪行,2016c8):12-15.

[2]孙冠宇.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吉林教育,2018C26):30.

[3]孟扬,邵曼,经典诵读文化传承首届首都高校“文化回归·中国梦”高峰论坛采撷[J].中国教师,2014C3):13-17.

[4]邱国彬.经典“诵悟行”,“二贤”文化根——浅谈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9(1):73-74.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情感
谁远谁近?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