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根 黄海月
“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州”。一款性能优异的直升机仿佛一柄利剑,是国之重器。剑锋背后是铸是砺,是无数心血智慧的融入;剑气背后是亮是纵,是万千报国情怀的倾注。
协同智造:科学管理上速度
科学管理,为型号研制插上腾飞的翅膀。
型号研制之初,为加快研制进度,提升产品质量,哈飞由时任总工艺师的刘建波挂帅,一边组织精兵强将奔赴江西景德镇设计一线,开展联合设计工作,一边组织厂内开展并行工艺准备和生产制造。在此期间,“千里江西一日还”渐渐成为刘建波的日常。他常常前一天还在景德镇的设计现场伏案工作,第二天又出现在哈尔滨的生产现场指挥协调。他的繁忙和干劲儿也成为研制团队高效协同的一面旗帜。
在这支队伍中,有技术精湛的资深专家,也有初出茅庐的80后,明确分工后,一场两地高度协同、密切合作的战役打响了。在设计一线,研制团队现场进行工艺策划,编写工艺方案,组织并行设计,开展工艺审查,为设计和生产架好了工艺这座“桥”。在哈尔滨生产现场,研制团队争分夺秒展开新机试制生产准备,冶金、钣金、复材等8 个专业同时开工,协同推进试制进度。就是这样,前线团队将大量工装、工艺数据传回生产现场,生产现场迅速准备,又将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到前线,不断优化和改进,确保了型号进度快速推进。一次次数据交换,一次次精益求精,传递着两地哈飞人的共同目标。研制团队一干就是10个月,持续保持着高强度、高压力、高节奏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了工艺分离面的细化和工艺审查期间问题的全部归零。
伴随着设计优化,生产环节面临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临近年末,旋翼及结构胶接车间正沉浸在型号即将胜利交付的喜悦中,一张突如其来的设计更改单却让大家迅速紧张起来。按更改单要求,一个部件要进行重制和批次更换。时间太紧了,时任车间副主任的王文博心里开始“打鼓”,他马上找到工艺、调度、计划和工段相关负责人,开启“四方会谈”。大家一致认为:“即使工裝和零件提前配齐,两班倒,也要干上半个月。”王文博却坚定地说:“十天拿下,没余地!”面对大家吃惊的表情,王文博说:“别急,咱们研究研究。”通过识别任务风险点,以问题为导向,倒排生产计划,措施找到了,信心也找到了。同时,车间领导班子集中优势人力和物力,科学统筹,高效协同,不利形势渐渐“逆转”。12月10日,此次设计更改涉及的480余道工序全部完成,24件产品完美收官。当天,车间4名主要操作者冒着刺骨寒风完成了全部部件的更换。他们,硬是赢了这一仗!
将帅冲锋:极限攻关上台阶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型号研制面临重重困难,这对于航空人来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战争中,“兄弟们跟我上”和“兄弟们给我上”两句话一字之差却天差地别。
一次攻关,一次飞跃。在型号研制中,哈飞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头攻关,使型号研制“更上一层楼”。试验机总装交付前“极限6昼夜”的故事至今仍在哈飞流传。在难度极高的尾传动轴校准中,哈飞仅用6天就完成原本20天的工作量,后续又优化到16小时。这背后,浸透着非常的意志和非常的智慧。
由于尾传动轴校准方式是全新的,且校准精度要求极高,校准工作陷入困境,时任型号副总工艺师的顾卫东和现场人员心急如焚。在没有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工作难度远远超乎想象,成品迟到半个月更使紧迫的时间雪上加霜。顾卫东和同事创新方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理论计算支撑,用软件建立空间模型,试图解决这一难题。可实际安装调整中,轴的位置、角度互相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此时距校准开始已经近36个小时,大家蹲守在现场,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安生饭”。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校准工作到底还要多久?“想尽办法也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顾卫东想。他和工艺员在机体上粘贴带刻度的纸条,从第一段轴开始,一次次尝试调整,每次细小的变化都记下位置,在变化的数据中摸索规律、分析变量。一整天过去了,现场爆发出呼喊声——第一段轴调整到位!第三天凌晨,4个轴承支座终于调整到位。第三天晚上,所有轴完成调整,但检验中一个角度偏差却未达到标准。第四天、第五天,校过的轴被全部拆卸重新调整,从头再来……五天来大家注意力高度集中,身体和精神都已紧张到极限,腿好像灌了铅,脚落地却像踩在棉花上,唯有“必胜”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苦心人天不负,第六天早上,传动系统校准全部工作终于胜利结束!大家也卸掉包袱般躺倒在工段的垫子上。
现场成品厂家工作人员惊奇地说:“你们真牛!别人第一次校准时用了20天,你们只用了6天!”但这只是起点,研制团队想的是更遥远的未来。在不断改善校准方法、优化工装和工艺方案后,哈飞将校准时间缩短至16小时,又将校准进度提高了近20%。
三军用命:实干巧干上水平
“战必胜、攻必取”,既依托于强大的执行力,又依托于强大的生产能力。
拥有对节点和任务的极致服从,拥有强大如军人一般的执行力。实干,铆装车间六工段工长赵欣有很多故事,仿佛就在眼前……
夏日夜晚,天气渐渐凉爽下来,可六工段的高洪岩、韩天野、王添、周志鹏却感觉不到。他们正在仔仔细细地排查直升机,明天就要做试验了,必须保证直升机满足试验要求。他们已经在狭小的机舱里蹲了三个多小时,汗水湿透衣背。原以为会很顺利,可却在顶棚舱内发现了漏点。“必须立即排除。”高洪岩自言自语到。“开干。”另外三位伙伴的回答异口同声。夜深沉,窗外渐渐宁静下来,车间里哒哒的铆枪声越发清晰。不知不觉,时间已经来到凌晨两点多,四人终于忙完了,他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此时距离上班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可是清晨他们又全数准时到岗。才过酷暑季,又到秋凉时。
在型号研制的“战役”中,既要靠三军奋勇冲锋——“实干”,又要靠先进的“装备”支撑——巧干,才能夺取全面胜利。
深秋的傍晚,梁春波和伙伴们临时接到了更换直升机滑轮组的任务。原本已经准备下班的他们,又换上工装,在刺骨的寒风中,像战士一样毫不犹豫地冲向新的阵地。更换滑轮组需要在机上重新拆卸装配,是特殊状况,因此机库并没有配备操作所需的风源。选择去最近的车间钻孔,再到机库装配调试,是最快的方式。机库和车间之间的路很长,单程就需要15分钟。当时接送车师傅已经下班,梁春波和伙伴们决定徒步走完这段路程。车间很热,路上很冷,机场上不时地刮着西北风,他们仿佛行走在冰与火之间。那一夜,他们往返了五六次。
在型号研制的“战役”中,既要靠三军奋勇冲锋——“实干”,又要靠先进的“装备”支撑——巧干,才能夺取全面胜利。从型号研制开始至今,赵欣就经历了哈飞铆装生产线“小米加步枪”到“飞机大炮”的蜕变,而这背后的进步又不止于此……
哈尔滨的4月,依旧携一丝清冷,不远处的哈飞铆接车间里,却是一片热闹欢腾,直升机部装自动化生产线启用仪式在这里举行。直升机部装自动化生产线是国内首条基于节拍的站位式、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哈飞在历次型号研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创新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从“固定式集中装配”到“模块化对接”再到“自动化节拍制造”的“三级”迭代跨越。细化了管理单元,使制造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生产计划更加科学,制造需求更加明确,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技术的进步不仅大幅提升了型号的生产效率,还促进了生产管理模式的变革、人员素养提升、团队精品塑造及产品质量提升,并为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和部装数字化车间的建立打下基础。
型号的研制过程,并非一路坦途。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只要执着向前,就一定能到达终点。航空人心很“直”,倾心尽智,科学管控,为型号研制绘好必胜蓝图。航空人行动很“直”,作风优良,敢打必胜,为型号研制屡克难关。为国铸剑,无上荣光。为国砺剑,无上荣光。未来,航空人将继续坚定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让型号可以纵剑天涯,为国防事业贡献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