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
一、原因分析
小麦在生长期间,由于施肥、整地、播种、病虫害、冻害、药害的影响,会出现黄苗、死苗现象。笔者经过多年的调研,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麦田脱肥
小麦、玉米连作区整地时多实行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在土壤中腐熟需要吸收氮肥,因此,小麦底肥一般每667 m2施含氮量25%~28%的三元素复合肥50 kg。如果施用氮:磷:钾为15:15:15的平衡肥,每667 m2用量仍是50 kg,那么就会出现苗期脱肥的现象,小麦因缺肥而发黄。
(二)整地质量差
玉米秸秆还田量大,加上旋耕机整地耕层浅,耕层内土壤翘空,小麦播种后,麦苗3片叶以前吸收自身营养、生长正常。麦苗4片叶以后,由于麦根扎不到土里,吸收不到土壤中的养分,形成弱苗,小麦因为“饥饿”而发黄。另外,玉米秸秆在腐烂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有害气体危害幼嫩麦苗,导致小麦植株瘦弱,叶片发黄。
(三)播种质量差
一是免耕播种机播种,土壤过于疏松,小麦根系多生长在土壤空隙当中,形成弱苗,叶片发黄,易遭受冻害;二是旋耕机整地以后,镇压力度小,土壤不实落,小麦播种过深,形成弱苗,叶片发黄;三是播种机边上的一行小麦,由于覆土多,形成“深播”弱苗,根叶蘖均少,甚至是单根独苗,叶片发黄。
(四)播后浇水
黄土地播后苗前浇水,表层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易出现闷种、闷芽、沤根现象,麦株抵抗力差,根茎部易感染病菌。如果是赤霉病严重发生的自留种子,种子带菌率高,加上种子处理效果差,更容易产生根腐、苗腐。此类麦田小麦出苗率低,出苗以后生长缓慢,冬前达不到壮苗标准。
(五)土壤酸化危害
土壤酸化麦田,麦苗3叶期以后就可以看到黄苗。麦苗3叶期以后,初生根发粗、肿大、弯曲(扭曲)、有分叉,不能下扎,次生根不能生出或生出很慢,吸收不了土壤养分,麦苗发黄,不分蘖。冬季低温时,受害麦株叶片直立,呈紫红色,受害麦株一般呈“条状”分布,发病轻的麦田,一条或两条相联;发病重的可以多条相联。正常麦株与受害麦株相邻时,在高度、群体和叶片色泽上有明显差别。
(六)黄花叶病危害
黄花叶病危害的麦田,基本上都有3~10年的发病史。发生黄花叶病的麦田,户与户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发病区突破了责任田的边界。新发病麦田,一般从临近交通主干道的地头、地边开始发病,逐渐往远处蔓延。初期发病,小麦叶片褪绿,呈“暗绿”或“紫灰”色;高感品种严重发病以后,小麦叶片发黄,但不干枯。
(七)麦田除草剂药害
药害主要症状为小麦叶片叶肉部分褪绿、黄化、畸形,抑制主茎生长,叶片发宽。受害较轻的麦株,随着时间的延长,可以逐渐恢复生长;受害严重的麦田,小麦生长受到抑制,新叶不能抽出或生长很慢,将影响抽穗和结实。地上部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的麦株,可见新生分蘖生出。小麦次生根数量少,新根生出少。
(八)低温冻害
受冷空气的影响,气温下降到-5 ℃,麦田出现明显冻害,一般表现为叶片发黄、干枯,严重的呈“枯白色”,有“干尖”现象。旋耕机整地、土壤过于疏松的麦田及早播、播种量大的麦田,遭受低溫冻害的几率比较大。
二、补救措施
(一)及时中耕,适时镇压
冬前对麦田普遍中耕,可破除板结,去除杂草,保墒防冻,促进根蘖发育。对整地质量差、土壤不实、坷垃较多的田块,分蘖后要进行镇压,压后浅锄,促根增蘖。镇压时要注意,土壤含水量多、早晨有露水或霜冻时不宜镇压,以免伤苗。
(二)科学施肥,适当增氮
秸秆还田地块要增施氮素化肥或腐熟的人畜粪尿等含氮多的物质,加快秸秆的分解进程。对底肥不足、群体小、长势弱的麦田,应在冬前分蘖盛期追施尿素7~10 kg/667 m2,或增施有机肥、腐熟人粪尿,保证麦苗生长需要,促使苗情转化升级。
(三)根据墒情,及时浇灌
欠墒播种的麦田苗期要及早浇水,以水调肥,以水攻苗,促使麦苗由弱变壮,春后早发。一般麦田越冬期根据旱情适时浇灌,缓解旱情,平衡地温,促进根系发育,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但冬灌时要注意灌水质量,杜绝大水漫灌。灌后要及时锄地松土,防止地面龟裂,透风伤根,造成死苗。
(四)防治病虫害
冬前小麦的病虫害主要是小麦纹枯病、麦蜘蛛、麦蚜、地下害虫等,要加强监测,及早防治。发生根腐病的麦田,应先治病,后浇水,可选用12.5%稀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淋、浇灌,使药液充分浸透根茎。
(五)禁止牲畜啃青
牲畜啃青易造成死苗、麦苗感病和越冬冻害加重,牲畜吃掉主茎和大分蘖,势必会造成小麦减产。因此,冬季要加强看管,严禁牲畜啃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