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MOOC平台资源现状研究

2020-07-26 14:23李辉
软件导刊 2020年7期

李辉

摘 要:MOOC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各种MOOC平台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解国内MOOC平台资源建设状况并进行完善,对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资源来源、类别、比例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学堂在线平台资源来源渠道多样;中国大学MOOC平台课程总量占绝对优势,且划分细致入微;工学、理学、经济管理是各MOOC平台上资源较丰富的学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各大MOOC平台应积极采取改进措施,扩充资源来源渠道,不局限于各大高校;做好引进工作,提高国外高水平课程利用率,使学习者获取最新科研成果,改善和提高各大MOOC平台资源建设。

关键词:MOOC; 学堂在线; 好大学在线; 中国大学MOOC

DOI:10. 11907/rjdk. 19236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4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20)007-0253-04

Investigation on Resources of Famous MOOC Platform in China

LI Hu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China)

Abstract:MOOC is in full swing and has opened up a new world, and various MOOC platforms also play a vital rol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sourc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MOOC platform in China, and further improve and develop i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resource sources, categories, proporti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XuetangX, CNMOOC and MOOC of China University platform. We find that the resources of XuetangX platform are diversified, the total amount of MOOC courses in MOOC of China University is absolutely dominant, and the division is meticulou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are the disciplines with rich resources on each MOOC platform. The major MOOC platforms should actively take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expand the sources of resources, not limited to major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tform should do a good job of introducing,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foreign high-level courses, enable learners to obtain the l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and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MOOC platform resources.

Key Words:MOOC;XuetangX;CNMOOC;MOOC of China University

0 引言

在中國知网平台上以“MOOC”为关键字检索截止到2019年4月中旬为止期刊论文9 517篇,以“MOOC平台”为关键字检索期刊论文113篇,可知涉及慕课平台资源的论文不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MOOC平台资源研究不深入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MOOC和MOOC平台研究重点有:基于MOOC平台的各种教学模式探究[1];学者们将知名度较高的平台进行了对比[2],论述当下MOOC支持技术,并将云学习环境作为重点研究对象[3];学者们发现慕课质量 [4]以及课程证书认证方面的漏洞,这些可能影响MOOC的持续发展[5];专家分析了慕课的市场占有比例和未来发展趋势,得出国外MOOC平台具有更广阔前景的结论[6]。

MOOC依托互联网,凭借其大规模和开放性优势,受到广泛关注。MOOC从国外传入,国外学者对MOOC的研究比国内早。资源建设是MOOC平台正常运行的基础与根本保障,但对于MOOC平台资源建设的相关研究甚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促进资源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1 国内知名MOOC平台

我国已成为世界慕课大国。本文选取3个知名度较高的MOOC平台,运用调查法,查询平台课程上传者,对平台提供的课程进行归类,进行数量统计和形式进行划分,计算各种资源形式所占比例,进行以下分析:①根据调查数据了解三大MOOC平台所提供的资源异同点;②根据调查结果给予学习者科学指导,帮助其开展更高效的学习;③根据分析结果,对MOOC平台资源建设给出建议或改进措施。

1.1 学堂在线

国内第一个MOOC平台是由清华大学主持建立的学堂在线,其在课程总量和累计学习者人数上都位列中国第一,世界前三。

1.2 好大学在线

中国高水平大学MOOC联盟官方网站是“好大学在线(CNMOOC)”,它是由国内部分高校联盟共同推出的共享式、高质量、高水平的公益性在线教育平台。

1.3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是由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与321所高校有合作关系,为学习者提供高水平慕课。

2 国内MOOC平台资源分析

2.1 国内MOOC平台资源来源

国内MOOC平台课程资源一般来源于各个高校,好大学在线拥有104个合作院校和6个院线联盟;中国大学MOOC则与321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MOOC平台上还特别开设了名师专栏。由清华大学创建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则在资源来源方面更具竞争力,这是由于它早期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发起建立的三大在线教育平台之一的edX。此外,学堂在线还招募合作开课老师,只要有学习必要开设的课程,能给学习者带来价值,学堂在线团队就可以帮助其进行课程开发。

对3个MOOC平台资源来源进行比较发现,学堂在线在三者之中来源渠道最多,其同时囊括了国内外高校和社会上优秀人才,这使得学习者不仅能获得国内多个高校的课程信息,还能拓宽视野,吸收来自国外高校的優质资源,可谓一举两得。而社会人才授课使课程真正走出了高校大门,注重实用性,有利于丰富学习者实践经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学习需要。

2.2 国内MOOC平台资源类别

类别多样是衡量MOOC平台的另一标准。覆盖学科范围越广,受众人群便越广泛。丰富的课程分类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语言的学习者兴趣,有利于学习者轻松找到最感兴趣的课程。

现将国内三大MOOC平台各学科课程数量整理如表1所示。

统计发现学堂在线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在学科类别总数上大体相当,而好大学在线平台各学科类别数最少。作为刚推出的有较精准定位的新颖学科,如大学先修课、全球胜任力和职业教育课程,各平台涉及课程数量都比较少。

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到每类学科在各平台上的课程数量。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课程资源较其它两个平台丰富,且几乎在每个学科课程数量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理学、工学、教育学、军事学、职业教育课程和计算机学科资源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学堂在线在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全球胜任力学科资源上稍占上风;好大学在线平台课程总量不足,学科门类不丰富且没有课程资源特别突出的学科,所以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

MOOC平台的另一种功能就是根据学校选择课程。可从各大MOOC平台的工具栏上找到院校这一栏,经过对各平台合作的院校数量统计,发现学堂在线平台包含122所院校课程;好大学在线平台,拥有104个优质的合作高校;中国大学MOOC则与321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者可以感受更多高校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知识。通过比较这两种MOOC平台资源分类标准,可以发现中国大学MOOC平台不论从哪一方面,在课程资源分类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2.3 国内MOOC平台资源比例

目前国内有数十个大大小小、体系规模不同的MOOC平台,每个平台上有几千门课程、十几大类学科。研究平台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可以了解各学科课程在MOOC平台上的发展程度、覆盖面积和质量,有利于学习者使用MOOC开展高效学习,帮助各大院校选择推出MOOC课程,指导MOOC今后的发展。为方便统计,将课程数量较少的学科归结为其它学科。将三大MOOC平台的各学科资源所占比例整理如图1、图2、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堂在线上经济管理、理学、工学、艺术学、计算机课程占总课程数量的2/3;好大学在线平台上经济管理、理学、工学、医学、文学课程占课程总量的绝大多数;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经济管理、理学、工学、计算机、医学课程资源是其它学科课程总量的两倍。经过对比发现,MOOC平台上工学、理学、经济管理3大学科课程数量最多,而农学、军事学、哲学等学科资源比较匮乏。

2.4 国内MOOC平台资源组织形式

MOOC组织形式即课程模式,常见的有随堂模式、自主模式和直播模式3种[7]。随堂模式有明确的安排,课程有规律地更新,作业和考试需要按时完成,还有时间限制;自主模式相对随堂模式灵活得多,课程视频、课件、作业等全部对外开放,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人群,学习进度、时间安排完全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直播模式有一定的时间要求,类似于大学校园里的课堂情境,学习者可以当堂发表观点,实时在线互动,具备浓厚的学习氛围。直播课一般都具有回看功能,错过课程的学习者可随时观看。

目前,学堂在线平台和好大学在线平台3种模式均有涉及,中国大学 MOOC平台基本上采用随堂模式和直播模式。比较各MOOC平台3种模式的课程数量发现,随堂模式课程占据绝大多数,自主模式的课程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129门课,发展到现在的537门,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与飞跃。中国大学MOOC平台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重点开发自主课程模式。

2.5 MOOC平台资源可利用性与共享性

从有无APP软件、免费课程和收费课程3个角度考虑MOOC平台资源的可利用性。学堂在线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都推出了各自的APP,而好大学在线平台在这方面仍需加快步伐。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要顺应时代潮流,上线方便的手机APP。

MOOC平台大部分课程开始都对学习者免费开放,现在MOOC平台都上线了各自的精品课程,比如学堂在线平台上的畅销精品课、好大学在线上的微专业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名师专栏。收费课程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免费的优质课程越来越少,能被大多数学习者真正使用的课程数量逐年下降,其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大打折扣。这样下去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何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重点考量。

在MOOC平台上,课程通常分为将开课、已开课和已结课3种状态,对于不同状态的课程,学习者可通过其简介了解。三大MOOC平台都会提供开课时间、开课院校、学时安排、课程概述、授课教师、课程大纲、课程类型等信息。好大学在线平台严格要求每门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没有偏差,但提供的信息量最少;学堂在线平台可供查用的各种课程信息最为丰富,资源共享性最强;中国大学MOOC平台则不确定性较强,学习者能获得的信息有限,资源共享性明显不足。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学堂在线平台推出的学分课冲破了各大院校的高墙,实现了相互间的学分认证,给学习者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学习者不但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还能获得相应学分,课程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还能督促开课院校和教师提高课程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3 调查结论及建议

3.1 调查结论

对三大MOOC平台资源进行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1)学堂在线平台。资源来源渠道丰富,资源共享性最强,组织形式多样。学员不仅可以接触到国外高水平的慕课课程,还可与优秀人才对话,适合学习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可满足学分认证的学习者需求。

(2)好大学在线平台。平台具备相对稳定的课程信息模式,组织形式多样,但能提供的信息少,资源共享性不够,课程总量不足,学科门类不全,没有资源特别突出的学科,且手机APP用户体验较差,所以在3个MOOC平台中不具备优势。

(3)中國大学MOOC平台。其不仅拥有海量优质在线课程,课程无论是按门类划分,还是按学校进行选择,该平台在课程资源分类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其提供的课程信息资源不确定,且不具备自主模式这一组织形式。该平台适合理学、工学、教育学、军事学、职业教育课程和计算机学科课程学习。

各大MOOC平台课程更新频率大部分一周一次。工学、理学、经济管理三大学科是课程数量最多的学科。

3.2 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MOOC平台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改进和完善,具体建议如下:

(1)对于农学、军事学、哲学等课程资源比较少的学科,MOOC平台应该紧密联合各高校,有重点地增设课程,以“信息化教学——个性化学习”为课程建设定位[8],满足更多学习者需要。同时,扩充资源来源渠道,不局限于各大高校。目前,平台对国外高水平课程的利用率还不足,因而需做好引进工作,保证课程的更新频率,使学习者能获取最新科研成果。

(2)MOOC平台应致力于实现大学之间的学分认证,鼓励大学生接触、选择本专业或本学校之外的课程。这需要平台做好监管工作,教学环节应该完备[9];保证线上课程质量,对线下参与学习人数少的课程推荐优质课程[10];增设资源共享模块,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11];注重MOOC著作权归属问题[12]。

(3)国内平台课程模式以xMOOCs为主[13],缺乏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应调整其模式,进而转变学习习惯,由“等待投食”转为“主动捕食”,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

(4)对于MOOC课程更新频率造成知识遗忘这一问题,可以在每次课程更新之前,针对上节课内容添加一些选择题和判断题,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能开始新的学习。可在平台上设置“学习打卡”系统,科学地保证学习者每天的学习量。

(5)各大MOOC平台需要提供更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信息,学习者从多方面对课程进行了解,先修知识、相关课程、精华笔记、课程评价、学习要求这几方面更应完备。

(6)各大MOOC平台更应关注并完善其手机APP版本,保持一定比例和质量的免费课程,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MOOC的设立初衷。

(7)MOOC有利于达成终身学习目标,更适合从业人员工作之余进行继续教育。MOOC平台应考虑将课程资源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14],这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4 结语

本文对三大MOOC平台的资源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资源来源、类别、比例、更新、共享性和可利用性几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给予学习者科学的指导,帮助其挑选MOOC平台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学习,并对MOOC资源建设提出了可行方案。MOOC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MOOC平台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MOOC平台只有与各大高校携手监管上线课程质量,平衡各学科课程数量,保证课程更新频率,其潜能才能得到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 张振虹,刘文,韩智. 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0-27.

[2] 郝丹. 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3] 吴淑苹. 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 软件导刊,2013,12(3):191-193.

[4] 邓宏钟,李孟军,迟妍,等. “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 课程教育研究,2013(21):5-7.

[5] 王颖,张金磊,张宝辉.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67-75.

[6] 李明华. 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11-29.

[7] 赵磊,吴卓平,朱泓,等. 中国慕课项目实践现状探析——基于12家中文慕课平台的比较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9):41-48.

[8] 吴蕴慧. 基于MOOC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9):76-77.

[9] 李中跃. 国内MOOC平台调查研究综述[J]. 职业技术,2017,16(9):104-105.

[10] 刘敏,许伍霞,任湘. 中英文MOOC平台的对比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2017(2):43-48.

[11] 陈娟菲,郑玲,高楠. 国内主流MOOC平台交互功能对比研究——基于教学交互层次塔理论[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26-29.

[12] 何隽,乔林,林思彤. MOOC平台的著作权风险及对策[J]. 中国远程教育:1-7.

[13] 王静. 基于课程的国内MOOC平台分析与启示[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26-28.

[14] 唐葭,隆娟,王剑. 国内外MOOC平台比较研究——以Coursera和学堂在线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6,3(30):275-276.

(责任编辑:杜能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