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民,史孟君,陈琳,李鉴航
(1.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3.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9)
工程管理硕士(MEM)是我国2010年新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首批授权点单位共77个,历经10年的时间,2019年MEM授权点已达到184个,报考人数逐年递增,2019年新录取的MEM硕士研究生达到6200人左右。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重点不是单一的从事学术研究,而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充分结合,培养具有实践研究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1]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强化实践教育,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实现对工程实践进行更加科学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但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仍存在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式“同质化”的现象。[2]如何避免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同质化”现象 ,全面落实“双导师制”,科学引入企业资源,加强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OBE理念是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在OBE理念的引导下,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现存的培养问题。[3]与高校共商共建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计划,将企业打造成人才培养联合单位,实现多方共赢。从学校层面来看,在知识化培养的前提下,提升了对学生培养的专业化和技能化。既增加了学生的实战经验,又避免了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充分结合,实现了人才的精准对接。从学生层面来看,使知识转移到实践,消除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恐惧感,增强学生工作经验。因此,为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如何科学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推进校企联合培养长期稳定合作是目前至关重要的一环。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自提出以来一直处于不断优化调整状态,不同专业背景下,培养方案存在差异。目前MEM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存在校外实习基地“叫得响、落不实”的现象,校企合作处于浅层状态、“双导师制”流于形式,使校内外培养脱节,使联合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科学的、长久的合作。
前期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表明,校企之间利益驱动不明显,契合点不明确,使得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合作处于浅层状态。[4]同时,限于一系列政策的倾斜,企业切身利益无法得到完全的保障,责任重风险高、支出与回报不匹配,使得校企合作一直无法实现突破,取得的实质性进展较为缓慢。目前,校企合作仍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状态,存在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的问题。一方面,众多培养单位与企业、相关的政府部门等,签约设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因校企双方缺乏深度沟通,校内外课程无法实现完美对接,学生的实习过程如同走马观花,缺乏深度的、有针对性的校外指导,实践技能水平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度不足,对人才培养的参与集中于最后的实践环节,对前期培养目标、培养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设置几乎处于“零互动”状态。企业长期普遍的非全程参与,使得校企联合培养开展多年来,仍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深化校企联合培养,需将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设计作为出发点,以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社会经济为目标,探索双方利益平衡点,加紧双方合作交流,提升高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5]
目前“双导师制”已应用于各培养单位对MEM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但限于专业获批招生时间较晚,具体培养模式仍存在不足,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存在着部分“同质化”现象,且“双导师制”流于形式,并与校内培养存在严重脱节。[6]一方面表现在校内外导师结合不紧密。因身处两地,校外导师无法及时掌握校内教学动态及学生真实情况。而在实践教学中,校内导师也无法实时了解学生实践情况,进行跟踪辅助指导。另一方面表现在校内外导师各擅己长。校内导师科研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但因缺乏实践经验,多为纸上谈兵,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不足,无法使学生提高独立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而校外导师虽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并传授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其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稍有不足,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科学问题的凝练有待加强,对校内教学素材掌握不全面,使最终培养效果不理想。因此,为改善“双导师制”流于形式的问题,学校需要挑选有一定综合实力、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合作意愿强的企业进行合作,并与企业共同组建一支长期的、稳定的导师队伍。共同探索提升MEM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机制。是解决校企共赢的合作基础,是真正落实好“双导师制”、形成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
OBE教学理念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对引导和促进MEM专业教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以成果为导向要求基于OBE理念的校企联合培养目标要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毕业水平,还应拥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复杂性工程问题”能够独立进行研究、模拟、预测。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培养方案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个人发展相协调,使学生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服务于社会发展。[7]
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是将“OBE理念”作为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理念,而应尽快将其转化为教学模式,落实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并以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以MEM研究生预期能力获得为导向进行反向培养设计和正向实施培养,将培养的重点聚焦于“学生产出”,使培养后的MEM研究生,成为符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标准,且具有一定创造性思维和真实实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基于MEM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现存的合作不深入、“双导师制”流于形式的特点,提出OBE理念下的校企联合培养“六大”培养关键环节,以教学定位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从校企双方培养方案的设计到培养质量与效果评价,从六个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以确保MEM研究生培养质量,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OBE理念的MEM校企联合培养六大关键环节
首先,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学生情况等科学瞄准教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并将培养目标分解为若干条细化的观测指标,观测各个指标对MEM研究生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第二步,以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目标达成为导向,进行培养策略与培养方案的设计。第三步,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确认企业是否具备相关的培养资源与条件。第四,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程序性与敏捷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保证策略与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第五步,观测教学产出情况,测度基于产出的研究生学习成果数据。第六步,对培养质量与效果达成科学有效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持续改进举措,服务于下一轮教学。
OBE理念下的校企联合培养以成果为导向,利于提高MEM硕士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根据各高校发布的就业数据分析,毕业生在求职时遇到的最大困扰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难以让企业满意。而实践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基于OBE理念的校企联合培养,恰好可将MEM研究生置于实际工作的问题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路并实践。同时,以社会、行业、企业期望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落实到培养的每一环节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还缩短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距离,使得研究生在毕业后实现与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就业。
OBE理念下的校企联合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利于促进个性化发展。在培养策略上,强调实施“研究型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相对于传统教学注重对记忆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更注重MEM研究生自我能力,重视学生探索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研究生对预期能力的达成进行培养目标的设定,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采用多元和阶段性的评价指标对研究生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预期能力达成度来进行多元化的考核,不仅使得成果导向的培养理念落地实施,而且可以促进研究生个性化的发展。
若要实现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须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以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企业获利,实现多方共赢为宗旨,积极探索更为完善的校内外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基于OBE理念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模式,需要持续改进。因此,需对其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框架设计,形成有效反馈,进而不断优化路径,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OBE理念的MEM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框架
依据反向设计的原则,对OBE理念下校企联合的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在校企双方实时沟通的前提下,以产出效果为出发点对具体方案进行专业化、详细化的定制。首先要明确经校企联合培养后研究生在生产实践中的产出成果,充分结合MEM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以及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培养方案进行前瞻性、科学性的设定;其次,依据中国MEM专业学位教指委制定的培养大纲和核心教学内容,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以保证与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最新发展与工作实践相契合。再次,确定学生在企业达到学习成果的过程途径。最后,明确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并根据实际效果对方案进行检验和修改,不断增强方案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校企双方共赢的合作机制。作为联合培养的主体,学校是人才的输送方,企业是人才的接收方,双方互相依存、互相促进。MEM研究生校内文化课培养结束,进入企业实践培养环节,学校以实践能力和学位论文撰写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企业根据行业和企业自身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培养,既可提升企业人才培养能力,还可以为企业储备骨干人才,吸纳优秀毕业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工作环境、工作模式有了一定了解,增加了学生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零适应期”。为实现双方合作共赢,建立科学合作机制。首先,找准校企双方共赢的着力点,充分激发企业合作动力。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保障收益率是影响其决策的根本。以遵循市场规律为条件,利用高校优势,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共同致力于行业创新,并共享成果,激发企业原生动力,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其次,校企双方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的常态化运行,促进双方资源交换,达成合作共赢。
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是OBE理念下校企联合培养的基础性条件。校企双方通过搭建相互对接的协调组织机构、沟通规则程序、信息平台等,来实现沟通方式、协调机构和组织形态的不断优化,推动校企联合培养落地实施。首先,双方签订契约或协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予以保障。其次,双方设立常设机构,完善协调沟通功能。如由行业专家、资深教授等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和协调小组,以及负责日常沟通协调的行政管理部门等。最后,制定制度化的沟通协商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的设置,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校外实践期间的实时情况,一改以往研究生实习期“不见人影”的问题。同时,可以实现校内外工作的完美对接,使校内外导师同时掌握研究生联合培养进度信息,充分了解学生参与的校内外阶段性考核、学术交流等情况。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前沿性、高效性,高校应积极拓宽培养基地的范围,争取与有实力,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建立起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综合型校外培养基地。通过与地方机构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适时地开设专业精英班,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知识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强、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合格单位而言,应针对联合培养积极性不高、或不具备联合培养资质的合作单位适时予以调整。动态调整机制是对参与校企联合培养合格企业的肯定,通过优胜劣汰保持校企联合培养的活力。
能否真正落实好校企合作中双导师制,防止双导师制的脱节,是MEM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双导师制的实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着力点:首先,校内导师承接企业项目。项目课题来源于企业,企业将课题提供给校内导师,由校内导师承接研究项目。由校内导师选拔学生,进行课题与学生一对一的的匹配。项目和学生对接后,以企业真实项目的管理为论文写作的素材,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利用企业优质资源,与学校实施联合培养,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第二,定期聘请校外导师来校授课或进行知识讲座,开设企业特色课程,以及参加研究生毕业答辩等方面的工作。为校内外导师提供探讨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与校外导师沟通见面的机会,让“双导师制”落实在MEM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
构建MEM教学案例库,以开展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融入情景,是提升MEM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首先,根据核心课程的培养要求,由校内导师提出案例撰写的要求;其次,由校外导师提供典型工程的素材和相关资料;第三,由校内导师进行整理编写;最后,由校外导师进行修改反馈,校内外导师共同完成最终稿的案例,形成满足MEM研究生教学和便于联合培养企业开展知识储存与共享的工程案例资源库。案例库的共建与共享,一方面满足了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基础,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为检验前期校企双方共商共议、共同协作的成果,并保持后续联合培养的科学性,在最后环节,研究制定反映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考核标准和相应的实施办法,评价学生的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产出包含可定量和不可定量成果,因此合理确定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占比;二是保持适度的个性化评价。不同企业实习项目的个性化特征明显,因此要保持适度的个性化评价。
OBE理念下的校企联合培养,将培养重点放到“学生的产出”上来,一方面注重培养成果,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并更快的适应社会。另一方面需满足对行业、企业需求,应具备科学性、可持续性、前瞻性等多重特性,对校企双方要求较高。因此,具体实施应当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基于OBE理念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涉及到学校、学生、参与培养的企事业单位三个主体。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基于OBE理念的培养对三个主体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对于学校来说,主要起引导作用;制定考核目标时,以能力考核为主。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模式将改变他们以往以知识学习为首要的思想,也改变了他们消极学习的态度,并积极投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发挥主动探究精神。对于参与联合培养的单位来说,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企业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学校共同制定适合本行业、本企业发展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让教育真正解决行业、企业发展所需,让教育真正为自己服务。同时,为联合培养指定资深专家担任企业导师。学校也应该深入到企业中去,从学校办学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看待这一问题。服务好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OBE理念下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合作动力。因此,建设学校、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动力机制,是保持校企长期合作的一个重要保障。双方合作的动力离不开利益驱导,因此建立利益驱导机制,按实习人数和实习岗位,给予校外实践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可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增加企业参与度。同时,应加快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各类校企合作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的合作。为保证合作的可循环、可持续性,需提前建立反馈机制,对具体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不断进行探索,反复优化修订培养细节。此机制的建立,也可为校方提供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机会。对于培养不到位、不认真的一方,给予一定惩罚。对于培养效果好、认真履行职责的单位,依据利益驱动机制,给予一定奖励。
要实现OBE理念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成功开展,需要依托校企双方的密切沟通协作。在联合培养中,注重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学校应聘请企业所在地水平较高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一职,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企业导师不仅需要负责研究生校外学习期间的工作安排和现场指导,还需要与校内导师密切合作,共商共定培养计划,共同参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并参与后续学位论文初审等工作,为研究生提供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实用性的选题,使学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写作的同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收获更多专业知识,把握行业动态。
基于OBE理念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应遵循反向设计的原则。首先将社会、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设为培养目标。其次,将培养目标分解为毕业要求指标点,细化培养过程。再次,制定联合培养的方案,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最后,反推学生在校的理论教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积累的统一。良好的理论教学体系是实现校企业联合培养的关键。对于校企联合培养的MEM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就应注重加强对应用型课程的学习。因此,学校应实时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并以人才输出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最基本的方面进行严格把握,制定既满足共性需求,又具有个性特点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注意与职业资格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考试知识点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全方位强化学生职业素质。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从萌芽诞生、探索经验、发展壮大、全面提升的四个不同阶段。MEM硕士作为工程领域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属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教育和培养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随着工程管理环境的复杂和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社会对高层次、复杂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因而对MEM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通过设计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为全面提高MEM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解决的路径。以OBE理念为导向,在充分了解行业需求的前提下,应综合汇总学校和学科现有的校内外优势资源和条件,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改变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与学术型硕士培养“同质化”问题,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MEM研究生。随着培养质量的提升,MEM研究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对高校MEM研究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还可提升高校MEM学员的就业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