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娜,魏颖娜,张学丽
(华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为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努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一流本科教育。华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学院)提出了以科研平台为依托,专业教师为引领,实施本科生全员学术导师制。重点着眼于面向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开展导师制,源于大学与以往初高中的生活、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有较大的不同,他们从高中到大学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
对于大学新生群体,首先,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较大的不同,在高中学习阶段为了应对高考,基本是教师带着学生通过对同一知识点反复训练,相对内容少而重复性强,而大学学习则是根据专业建立相应知识体系,知识面广且无重复性训练,由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支配相对较多。其次,高中学习是应试教育,所有学习都是以高考为中心,而大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身发展长远需要以及个人兴趣相结合,除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积极培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进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在新生生活、思想等方面与以往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学是远离家庭环境、熟悉环境的一种全新生活,同学们则来自全国各地,地域的不同使他们在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此外,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不仅要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还需要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而这些恰恰是高中教育中往往被忽视的环节。
基于高校新生入学后有较多方面的不适应[1],他们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既期待也可能有彷徨,这时他们最需要一个专业导师指点迷津和指引方向,因此,学术导师制的实施将很好引领他们顺利完成大学生活[2-5]。为此,新生入学一个月内,通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学术导师。学术导师需要指导学生熟悉本专业,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特点、发展动态及其社会需求;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严谨的学风。同时,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导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对新生开展问卷调查,以此了解学生对学术导师制实施的情况反馈,有助于了解学生需求以及发现学术导师制实施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术导师制的相关制度建设,真正体现出导师是作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的实施这项工作,学院制定并下发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实施方案》,根据班级学号随机分配给满足条件的每位导师6-8名不等的学生。为深入了解导师制实施情况,掌握学生对导师制意见和建议,更好推动学术导师工作的开展,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在线发放问卷并收集数据,调查对象为2019级材料学院全体本科生,调查时间范围为2019年9月-2019年12月。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74份,收回有效问卷341份,回收率91.2%。调查基本内容:共分为20个题目,其中13道单选题,6道多选题,1道填空题。其中主要涉及对导师制实施、导师指导的满意度和指导方式、指导内容以及意见和建议等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学院实施学术导师制感到非常满意的占45.75%,基本满意的为50.73%,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6.48%,其中仍有3.52%的同学对该导师制表示不满意(图1-a)。学生对导师的指导感到非常满意的占42.23%,基本满意为53.08%,总体满意度为95.31%,有其中0.88%学生表示对导师一个学期的指导表示不满意(图1-b)。在本学期与导师见面次数中,有80名(23.46%)学生仅与导师见面1次,有74名(21.7%)学生与导师见面2次,另外一半以上54.84%(187名)的学生与导师见面3次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次数较少,这也将导致导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全面,从而影响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指导与帮助,这可能也是导致学生对学术导师制和导师指导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1 学生对实施学术导师制满意度调查
个别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任务较重,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投入大部分精力,难以保证指导学生的时间和效果;其次,部分导师本身责任意识不强,对学术导师制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术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没有足够的热情;另外,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普遍较差,没有主动找导师交流的意愿和做法等等。因此,学院不仅要在教师中加大学术导师制的宣传力度,还需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政策,并把考核结果做为导师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相关培训与交流,引导导师正确认识自己的定位与职责,从而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导师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导师制工作中,更好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促进学院学术导师制更好的发展。
学生对于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大多数倾向于2-5人,占到79.18%(图2),他们认为学院学术导师制存在问题中导师资源少的占36.07%(123人),这主要由于学校近几年扩招带来的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的比例下降,目前材料学院部分高级职称或硕士生导师个人名下大多为8名学生,这个数量可能有些偏多,造成导师精力过多分散,进而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更有效、更充分的指导,因此导致学生对学术导师制认同感较低。针对这个问题,随着导师制成熟有序开展,可以让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辅助管理新生,协助导师为新生们答疑解惑;另外,对于有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更有效实施方式是让研究生参与共同开展此项工作,在与新生交流过程中做导师的好助手、有利的帮手,协助导师共同完成新生的培养和教育。
图2 学生对导师指导学生数的调查 图3 学生希望与导师的交流方式图
针对导师的指导方式,学生更多地希望与导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占比为76.54%(图3),而目前导师与学生交流的形式大多数是通过线上方式,例如QQ群(35.78%)和微信群(61.29%)(图4)。可以看出,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导师与学生之间除了面对面交流外,交流方式已经变得多元化,新媒体成为了导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虽然这种交流方式可以随时对学生遇到问题提供帮助,但缺乏了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不易拉近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期望相差较大。建议导师定期以组会、汇报等形式开展学术导师制工作,以新媒体平台为辅助,而且可以借用腾讯会议、QQ群课堂、超星学习通和钉钉等召集师生进行现场直播,这样能够起到和面对面交流同样的效果。
图4 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形式 图5 学生期望导师进行的指导形式
学生与导师主要交流方式主要是导师组织在规定时间集体见面(78.89%),而自己主动找导师谈心的只占4.4%,这说明大一新生不善于主动找导师进行问题沟通与交流,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在与导师沟通与交流时比较被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术导师制中的受益者。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与导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学院应该在学生中加大学术导师制的政策解读,让学生认识到开展学术导师制有利于自身发展,引导学生从被动沟通转变为主动沟通,导师也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开展与学生的交流,从而消除学生心理的为难情绪,让他们感受到导师的亲近感,愿意主动敞开心扉,与导师进行沟通,从而实现导师更有针对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基于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学生在对导师指导过程中更多希望得到专业技能培养的指导占51.61%,超过半数;这说明,学生升入大学后,虽然上了某个学科专业,但是对所在专业的现状、前沿发展、今后未来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迷茫,自己本身对专业认识不足、对专业前景更是一无所知,所以造成在大一期间好多学生在大一期间有转专业的想法,其实他们对于准备转入专业也未必了解、只是从众心理,如果通过导师对专业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对本专业产生兴趣,对作为新生的他们来讲非常重要。在研讨方式方面,他们更喜欢比较轻松的小型研讨和座谈的方式(43.69%)(图5)。另外,通过一个学期的交流,学生认为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态度认真的占77.13%,表明大多数导师还是认真对待此项工作的;同学们认为导师指导不认真的有6名同学,占1.76%(图6),说明存在个别教师敷衍了事,对此项工作没有认真对待的现象,让学生感到有些不满意。
图6 学生认为导师指导过程中的态度 图7 学术导师制实施对学生指导的方面
此外,学生更多希望导师扮演的角色是朋友(51.61%)和师父(39.88%),也有3.23%学生希望导师扮演家长,另有5.28%学生更愿意导师为顾问的角色。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还是希望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想与导师建立亲密的亦师亦友关系,进而向导师倾诉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得到导师的指导与帮助。然而,由于学生与老师之间年龄、师生关系和生活背景等差异,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多有代沟,难以建立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因此,建议导师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贯彻新理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自身要打破传统师生观念,在与学生交流时要扮演父母或兄弟姐妹的角色,除指导学生学习外,还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感情以及困难等,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组织一些非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师生感情。
通过调查学术导师制的实施对学生的帮助的几个方面(图7),学生希望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能够全面认识自己、确定发展方向的占比85.63%,希望了解专业现状及前沿动态的占86.51%,有64.22%学生希望导师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78.89%学生希望导师能够帮助自己提高方法,52.49%学生希望参加到教师科研活动中,50.44%学生希望导师帮助自己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另外,还有48.68%学生希望导师帮助自身心理状态调整,42.23%学生希望学习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
导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的调查表明,86.5%学生希望得到导师关于专业情况的介绍和咨询;76.83%的学生希望获得学习方法指导;65.1%和64.8%的学生希望提高专业兴趣和扩大知识面;还有20-40%之间的学生希望得到关于考试指导、课外答疑、考研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导师对学生生活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调查显示,95.89%的学生希望导师能够帮助适应大学生活,另有51.32%学生希望导师能够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导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指导和帮助,86.8%学生认为和导师进行谈心交流方式更好,63.64%的学生希望得到导师对自己关于困难、压力和挫折方面的指导,42.23%学生希望得到人际关系处理的指导,另有20.23%学生希望获得关于感情方面的指导。
因此,学院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术导师在指导大一新生时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在学习方面,要帮助大一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应对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模式,还应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就业形势以及考研方向等有所了解,使他们对所学专业产生学习兴趣。在生活方面,多数学生首次离开家长独立在外地生活,导致部分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出现困难,导师除指导学生学习外,还应帮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尽力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尤其是指导学生处理好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难题。
在导师指导形式中,有79.77%的学生认为是导师根据自己经验对大家提出意见或建议;58.36%的学生认为导师听取大家意见后给同学们进行分析,并对他们有帮助;有27.27%的学生认为是导师侃侃而谈,自己只是在记录旁听而已;还有11.73%学生反馈导师没有什么准备,只是随机进行问答。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导师的指导形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是有个别的老师对学术导师制认识不充分,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学院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举办学术导师经验交流会,及时解决学术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学术导师制在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积极促进作用。
通过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看,同学们普遍反映的问题有以下几个:53.96%学生认为导师太忙没时间认真指导;36.07%认为导师资源太少;30.79%学生认为导师制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28.74%学生认为导师制管理不到位,没有固定的场所或硬件设施。这说明刚刚在新生中开展导师制还有相当一部分问题需要不断的解决和改善,为后续各项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很好的指导;在学生对导师制的意见和建议中多数的学生希望导师能够和他们多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更多专业指导,多一些实践活动;为同学们制定相关培训计划以及提供活动场所等内容。
大一新生从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过渡需要一个适应期,有些学生会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从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们希望导师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各个方面给予指导与帮助,进而缩短适应期,让自己更快的进入大学生的角色。而作为学院目标定位为学生的学术导师方面,更多的希望导师能够在专业发展、专业技能、专业提升给与同学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并能够在导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这些内容的实现一方面加强对导师制的管理和激励措施的实施,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们主动和导师加强联系与沟通,导师制就如同是一座桥梁,如果师生们都充分利用这个桥梁互通有无,更好的做好各项工作,将有助于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走上一条成功的捷径。
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学生对学院实施学术导师制的满意度和导师指导的满意度都达到95%以上,说明学生很愿意接受导师制这种指导方式。在学院召开的学术导师制座谈会中部分学生对导师指导非常满意,感觉导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比较关心,对学生学业发展有明确的建议和指导,认为对他们帮助很大。但是从调研数据中也反映出一些导师责任心不强,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导师在自己大学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与导师交流机会较少,存在感弱等问题。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的激励和增强教师们的责任意识,如何提高学生与导师沟通交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何有效完善学术导师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对通过学术导师制不断增强学院在管理中“三全育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可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新工科背景下,以OBE教育教学理念为引领的应用型本科生学术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