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孙启
(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又一国家级战略,是促进经济区快速健康发展的第三个新增长极,在有力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崛起中担负着重大使命。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始终不尽人意,严重滞后于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一个不小的“洼地”。经济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动力资源和重要基础性人力资源[1]。如何实现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现人才资源的协同,由于京津两地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多人才前往京津两地发展,这也就是河北省的“最短板”[2]。
一个区域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即利用好人才,发挥最大人才效能,但这些都离不开人才聚集效应的具体实现[3]。人才集聚效应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使人才集聚地区的经济社会持续高效健康发展,继而发挥人才加总带动效应[4]。因此,要真正实现京津冀三大腹地人才优势的有机充分整合与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要大力促进河北省人才资源集聚,吸引京津饱和人才资源回流,让河北不在人才问题的短板上制约其发展。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梳理当前河北人才发展的现状,找到河北省当前人才集聚的“痛点”,并重点提出推进人才深度集聚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为京津冀实施人才深度协同发展建言献策,尽快实现河北的发展快车道,实现京津冀的深度协同发展。
目前,2019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上近期发布的《2019年人才港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全国32个各省市区人才资源综合集聚度中北京位列前三,北京如何占据这一绝对优势在于其人才学历结构、人才资本结构及专利技术综合指数较高,天津人才资源综合集聚度较全国靠前,河北地区人才排名靠后,且河北省人才资源聚集度不足北京市的一半,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严重加剧京津冀一体化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和河北地区人才资源匮乏,当前在人才聚集的方面,河北省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六普”教育资料数据显示,近年来受教育人口和受教育程度在河北有明显的提升和提高。在河北,每十万人中,具有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文凭的人口数量分别为24661人、44400人、12709人和7296人,共计数量89066人,但相对于京津地区人口平均的受教育程度明显有所偏低(详细见表1)。
表1 2019京津冀地区人口文化教育程度
京津两地对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圈甚至全国的人才形成“虹吸”效应,使得河北成为了当前的人才“低洼地”。不仅难以有效吸纳人才,且省内优秀人才也源源不断地向外流出,海外留学生、科研人员尤其紧缺。
1.海外人才流失
随着“海外留学潮”越来越热,国内申请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部分中国留学生也可能会选择长期留在国外。近30年,中国有将近80万留学生选择留在海外工作生活,也就是说近一半的海外留学生没有选择毕业回国就业。目前我国高层次技术人才流失的数量位于世界首位,尤其是科研技术领域流失滞留人才率高达87%。近几年,虽然我国相继出台许多“海外人才引进”的相关就业政策,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但仍有一部分的优秀留学生没能回国发展。与全国一致,河北也存在优秀国外留学生流失的情况,应该要继续扎实做好人才引进、发展工作,加大海外人才来冀创业服务发展工作力度,支持海外优秀人才来河北发展工作、创业发展,以此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来冀。
2.科研人员流失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8)》数据分析,北京研究人员总量为16.35万人/年,天津研究人员总量为4.80万人/年,河北研究人员总量为5.30万人/年。河北和天津的科研人员与北京相比相差悬殊,天津的科研人数虽略少于河北,但河北地域面积比天津大近16倍,因此在单位面积的地域分布上,河北的科研技术人才密度远不及天津;在就业人员工资待遇方面,河北省与北京、天津都有不小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充分显示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人才向京津的流失以及河北省人才发展一定的困境。
京津冀人才引进计划(2019)全球发布会中,三地共发布人才需求25340人,涉及8275个岗位,涵盖科技、教育、卫生、金融等行业。其中,北京发布岗位需求251个,天津发布岗位需求3867个,河北省发布岗位需求4157个,河北各类人才需求高达21200多人,占比较重。2018年末河北省就业人员4196.09万人,比2017年末减少10.57万人。例如,近年来石家庄地区的岗位需求迅速增加,单位求职者所对应的岗位空缺数也在增加(见表2)。
表2 2016-2018石家庄岗位需求与求职状况
目前,河北省各专业人才的集聚大多体现在绝对数量的增加,没有充分实现人才的利用,没有人才的充分利用,人才集聚的效应也就无从发挥了,这也是近年来河北省各专业人才在利用和集聚上所面临的一大问题。现河北省一些用人单位仍然存在“人岗不符”现象,并根据个人的经验和主观倾向等因素来对该岗位进行了招聘、录用、安置人员,导致人才效能结构优化不足,人才的使用效率没有充分挖掘。由于逐年增加的现实生活的压力、就业压力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被迫从事相对于学识的低级的工作,成为我们常说的“隐性知识失业者”,这也是造成人才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河北省对实现高效发挥人才集聚效应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发展阻碍。
河北省的国有专项资助科研基金启动经费、工作津贴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人才引进的工作,但是其投入经费力度较京津两地还存在较大差距,致使河北省在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上缺乏力度。从2018年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具体详见表3),河北的科研经费投入略多于天津的科研经费投入,但两者仍远远低于北京,甚至不足于北京经费投入的三分之一;在有关强度上,天津的经费投入强度远远高于河北的一倍以上,这种程度上说明河北的科研能力及取得的成果与天津还有一定的距离,京津冀的人才资源分布、研究与实验发展不平衡。再加上科研、技术类型的人才短缺和劳动力流失,使得河北省的高新技术专利申请过程中的授权项目总数以及在技术市场的技术输出合同数额呈下降趋势,专利授权和技术输出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此类人才的流失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河北产业的转型升级,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这就使得人才流失的弊端又落在人才流失的问题上。
表3 2018年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高层次人才引进依赖于完善的人才政策法规和成熟的人才引进机制。目前,河北省现有政策并没有体现出更多的优越性,相比京津地区及其他省市较为落后,没有对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5]。在以下几个方面上,我们能看到河北相关人才引进措施的不到位、不完善。第一,人才引进机制,缺乏相关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支持措施,对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加之高层次引进人才工作生活的基本文化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还不够完善和优化,致使人才引进步伐缓慢,甚至出现引进人才流失问题。第二,人才引进的途径和方式单一,目前河北省引进海外人才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传统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并不灵活有效[5]。对人才引进政策需求的信息没有及时得到广泛、全面、有效的发布和传播。第三,政府对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以及信息发布和获取的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引进政策海外激励的短期化,人才的资源管理和服务存在一些引才政策的碎片化、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战略考虑等诸多的问题,影响了人才的集聚。
环境好,则社会人才聚,人才得以集聚,则社会事业得以振兴。人才的工作及就业赖以生活的基础支撑就是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舒适性以及求职者的安全感等,将会对人才流动的社会集聚产生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和影响[6]。目前河北省社会环境的问题主要在于:首先,硬环境差,绿色植被的覆盖率没有达到很高的标准,区域内的污染源较多,在冬季以来的全国境内空气质量最差的十个省份和城市当中,河北省已经占到一半以上。其次,基础配套设施的分布不均,如河北省每年拥有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服务人数与北京和天津两地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图书馆、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仍然有待提升和完善。与京津及周边经济发达省份的情况相比,河北省经济社会的环境亟需改进和提升。
通常人才流动时,会考虑流入地的教育资源状况,尤其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方面。京津冀地区之间高层次人才集聚情况不平衡,在于北京和天津聚集了众多的知名高校,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载体,为人才的聚集提供了通道。而河北高等院校较少,且院校的学术及科研水平有限,直接限制了地区人才的流入和培养,甚至形成了马太效应[7]。由于考虑子女今后的发展,人才较重视地区的教育资源和质量,希望为子女的教育谋求便利性和发展性,同时在高校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也是导致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政府在人才引进的工作中占有主体位置,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宏观政策加以引导,制定一系列优惠的人才激励政策和措施来进行引才,真正将各地的优秀人才都吸引过来。首先,通过项目建设等汇集更多的人、财、物,以提升人才引进的效能。其次,应健全对人才培养的机制,加大和国内知名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和联系,加强对各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帮助各类企业和负责项目管理的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人才的储备,不断优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和加大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为各类企业和项目的顺利投产和运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的支撑[8]。然后,完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要求有关部门继续大力优化对人才的引进服务,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如鼓励企业每年为个人缴纳职业社会保险年金和补充基本医疗保险。在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奖励、贷款贴息、担保贷款和费用补贴、所得税优惠、经济贡献奖励等相关政策方面需要进行的措施更加细化,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地留住优秀的人才。最后,人才激励体系需要改进,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加强,提高对个人荣誉的财政支持力度与对社会的认可度,提高对优秀人才的社会信任度。
资金的投入是河北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河北省前期己投入资金在人才引进的基础上,来持续加大对科研经费和人才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高层次人才工程资金拨付。并结合河北省财力状况,反复测算高层次人才发展需求,加大资金的投入,评估新的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准确核准科研经费使用的主体,从而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进一步保障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的经费,有效保障河北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顺利实施。再者,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必须合规合法。不断学习其他先进省份区域的优秀管理经验,学有所用、因地制宜破除人才发展体制上的障碍,推动实施相关人才工程项目、人才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完善修订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为河北省实施省级人才工程项目提供制度保障。在人才的引进相关优惠政策的奖励等各项措施方面都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细化,最大限度有效地引进人才。将相应政策和资金的投入真正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之上,政府积极引导建立科研机构、技能大师工作室、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的载体,并对这些平台给予经济上的扶持,使高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以此促进人才工作全面推进。
人才是一个城市的新鲜血液,引进人才容易,留住人才难。首先要靠一个优化的环境条件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即创造一个任何人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深入了解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帮助人才逐步满足对物质和精神保障的需求同时,给与一定的社会精神和心理保障[9]。首先需要通过完善城市自然环境和提高城市环境治理,包括改善城市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绿化覆盖程度、城市的整洁、交通状况、城市的智能化等。其次,要特别注重基础配套设施的现代化和完善,对于人才聚集较多的产业园区,要特别注重和完善园区内的基础配套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的现代化条件等等,打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科技工业园区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以逐步形成人才的集聚。轻松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作者更加没有后顾之忧的去创作事业,进一步使得人才聚集效应发挥作用,真正的做到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
一个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软环境对人才具有更大更持久的社会吸引力,这要求进一步加强河北地区高等教育的人才体系建设。一方面,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主线,形成科学的价值引领机制、动力机制、合力机制和推广机制,以重点项目为引领,不断发挥优势专业、强势学科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找到协同创新的合作切入点,取得标志性成果。面向各地吸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快人才的集聚。另一方面,坚持强化全省统筹、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初步积累了推进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增强高校与科研项目、企业之的合作联系,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增进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相互了解,必将为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促进人才集聚。
人才的集聚和协调发展,是标志着河北省进入区域经持续平稳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关键时期,“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深化和生动的实践,也是河北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宏伟目标的强有力保障,更是直接推动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组成要素。人才的集聚能够直接培育出新的区域经济活力和增长点,也关系到京津冀区域的核心经济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形成和提升。因此,面对当前河北省在人才集聚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瓶颈,要进一步明确人才集聚的总体目标,提升其人才的培育、引进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放大其集聚人才的效应,继续发挥和保持其人才培育和集聚的优势,改善和提升其人才培育和集聚的弱势,弥补人才集聚短板的不足。从而加快京津饱和人才资源的回流,使得河北省进一步跟上京津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步伐,真正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