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发展中药材产业促脱贫品牌建设助优质优价

2020-07-24 16:32崔建玲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农产品

崔建玲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副所长张莉,分别就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内源性脱贫、推动农产品品牌提升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建议。

发展中药材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内源性脱贫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早在前两年的全国两会上,张莉就提出“为了保障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中兽医药”的提案。今年,由于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增强了人们对中医药的信心。而发挥巨大作用的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张莉更坚定了“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内源性脱贫”的提案。她認为,尽管近年来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市场成交额连年增长,但是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统一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中药材产业涵盖了种植业、中药工业及中药商业等多个领域,涉及管理部门众多。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不断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没有形成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旧是多头管理,无人专管,打不出政策“组合拳”。

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种质资源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和源头。多年来,药农只种不选,自繁自用,种质退化、混杂现象严重,导致药材产量低,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了药材的品质与临床疗效。

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不足。大部分中药材企业生产经营水平与GMP、GSP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且缺少精深加工的“拳头”产品,规模效益难以形成,辐射带动不够有力,无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紧密联结机制,准确引导生产,致使市场行情波动加大、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

质检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中药材产业从生产到销售阶段需要质检、物流等生产服务性行业的支持。中药材基地普遍存在水、电、路、仓储等配套设施不到位的现象,加之质量评价标准不健全,质量检控能力不足,导致药材品质不稳定,市场流通环节有障碍。

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以“医养旅”为代表的中医药产业新业态,与文教、旅游、康养、电子商务等产业融合多以局部项目为主,还未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其文化传承、生态宜游、保健康养等功能开发仍需持续发力。

张莉建议:

1.加快构建政策体系,推动“土产”变“特产”。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野生种质资源保护、生产标准、质量检验、仓储物流、加工研发等体系建设等。在科技支撑方面,加强农技队伍专业培训,强化田管技术指导。鼓励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机制。在政策保障方面,强化地方政府对中药材晾晒、科研、加工等用地需求保障,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主要道地药材种植险种,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2.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推动“种源”变“资源”。历史上,道地药材多数来源于野生资源,区域特征明显,数量有限,加强濒危稀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刻不容缓。建议依托种质资源优势区或中药材产业聚集区,因地制宜建设濒危稀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开展野生资源保护和抚育,加强野生抚育与人工种植驯化技术研究。引导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分品种、分区域集成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开展道地药材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提升优良种子(苗)供应能力。

3.引进产业龙头企业,推动“药材”变“药品”。中药材产业链主要包括药材种植(养殖)、中药材加工炮制及中成药生产销售等环节,其加工制药环节越长,经济效益就越高。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原料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挖掘道地药材的药用、食用、保健、化用价值,研制中药饮片、中成药产品,开发“药膳”“药酒”“药浴”等周边产品,带动区域内产业由原材料产出向精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

4.激发产业要素活力,推动“市场”变“中心”。中药材不同于其他特色农产品,其市场化程度高,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大,只有盘活资产、信息、物流等关键要素,才能实现以市稳产,以销促产。建议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中药材产业聚集区,建成一批集仓储物流、市场交易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中心。设立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发展大宗中药材期货贸易,优化市场信息和资源配置,降低市场风险,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带动药农增收致富。

5.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地”变“胜地”。道地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建议道地药材主产市围绕唱好“文化曲”、打好“生态牌”、做好“药文章”,深挖本地道地药材历史,引导中药材产业与科普、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建立道地药材博物馆、文化园、特色小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拓展中药材基地多功能性,开发中药材农事体验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休闲观光农业,丰富产业业态和内涵,拉长医药产业链条,让中药材产业发展更好惠及当地贫困群众。

6.建立制度保障机制,推动“产业”变“支柱”。实现乡村振兴,首先需要推动产业振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奖惩问责机制,并完善相关制度法规,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各省级建立完善中药材产业调度推进机制,加强各环节主管部门交流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系统谋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中药材产业调研,着力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强化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调度,引导产业做大做强,市场规范有序,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特色” “高效”属性,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实现贫困地区的内源性脱贫。

推动农产品品牌提升工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想要“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吃得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张莉表示,为积极推进安全优质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农村部于2012年启动了“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品牌提升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三品一标”基地覆盖率高,农产品品牌数量多,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高。而在中部、西部“三品一标”产品年产量较低,总量难以满足市场需要,整体发展不足、不均匀。

质量监管任务重。一些农产品以次充好,冒充“三品一标”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监管压力加大,源头追溯管理难。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基层相应的工作人员力量明显不足,工作压力大。

仍有赖于政策扶持推动。“三品一标”产业发展、产品培育,仍需依靠政策扶持带动,企业内部管控能力不足,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与外在积极性疲弱。企业只能依赖政策扶助,难以独立发展。

品牌优势没有充分体现。“三品一标”的标志宣传较少,产品成本高,最终销售价格上不去,销量不足,无法体现优质优价,严重影响“三品一标”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

张莉建议:

1.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对于中西部地区加大支持力度,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认证登记发展计划,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保持绿色食品领先位置,提升有机农产品发展质量,稳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改革,推动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市场准入衔接机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进“三品一标”发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发展“三品一标”。增加对产地环境监测费的直接补贴,增加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奖补,增加对绿色有机生产资料认定(认定费和产品检测费)的奖补。通过补贴降低“三品一标”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性。

3.提高企业独立自主能力。实施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将“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与质量追溯列入奖补。巩固发展成果,提升企业内部管控能力,加大内部培训与外部核查,激發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与外在积极性,促进“三品一标”企业高质量发展。

4.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对农产品品牌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强化品牌农产品质量支撑,通过品牌化发展来提高农业附加值。在电视、公共交通设施等公共媒体上投放一些宣传“三品一标”标志的公益广告,充分利用农交会、绿博会、有机食品博览会、地标专展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使标志形象深入人心、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

5.将“三品一标”与促进乡村产业相结合。产业兴,才能百业兴,将农业产业兴旺落实到“三品一标”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脱贫攻坚中,以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质农产品为抓手,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后发优势,将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作为扶贫重点,加快“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努力实现“乡乡有产业,村村有项目”,为农民脱贫摘帽、增收致富树牢产业根基。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农产品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