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鲜
当前,疫情尚未结束,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那么,如何评价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理性认识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重点工作该如何调整?为此,本刊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研究员。
《领导文萃》:2019年12月底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怎么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祝宝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全国各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到2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从高峰回落。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失时机地推进复工复产,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实施援企稳岗,减免部分税费,免收所有收费公路通行费,降低用能成本,发放贴息贷款,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些政策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物资供应保障、商品价格稳定和复工复产。3月份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相对2月份明显收窄,4月份开始,工业生产、基建投资等重要经济指标开始回升,我国经济表现出坚强的韧性。但新冠肺炎疫情仍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一是生产和需求同时下降导致经济循环受阻。新冠肺炎疫情既冲击了供给又冲击了需求。从需求看,内需受到较大影响,封城和保持社交距离,导致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居民非必需品消费受到严重抑制,汽车、餐饮、住房等消费大幅下滑。由于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订单减少,加之地方投资能力受限,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困难,很多在建项目暂停,计划新开工项目推迟,民营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下降幅度较大。国际物流和人员交流大幅减少,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断裂,影响了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从供给看,疫情导致大部分企业不能开工,生产、物流停顿。复工复产后,由于各地疫情状况不同,工人返城延期和职工到岗率低造成开工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生产难以迅速恢复。交通、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物流、居民服务等行业首当其冲。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下降6.8%,和没有疫情的情况相比,一季度我国经济损失约3万亿元,其中财政减收约8000亿元,企业利润损失约2.2万亿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出现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
二是企业经营十分艰难。在需求不足、营业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厂房租金、生产设备闲置、原材料占用、财务成本的巨大压力,还要支付未到岗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缴费,疫情防控费用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企业经营十分困难。随着疫情进一步扩散到世界各地,各国从3月份开始陆续实行社交隔离,外需开始收缩,一些关键设备、零部件、重要原材料进口出现中断,企业受到第二轮外需下降和进口中断的影响。近几年,地方政府累计拖欠企业的留抵税款(增值税征收过程中,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出现的留抵税额)和新能源生产补贴超过1.5万亿元,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发展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会损坏企业家的信心,导致经济活动特别是投资萎缩。
三是就业压力加大并影响居民收入。今年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05万人。4月份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约3.5%的城镇就业人员在职而未上班,约10%的农民工没有返城,失业或没工作人员合计在6000万人左右。农村1.2亿本地农业工也存在就业不足的现象。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超过13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中职毕业生约478万人,解决新增就业人员压力极大。企业经营困难、失业增加,居民收入会下降,部分家庭生活会出现困难。
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受疫情冲击、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减缓,今年1-4月财政收入下降14.5%,预计今年公共财政减收在1.9万亿元左右。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财政支出仍要保持一定强度,特别是各级财政为疫情防控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减税降费也需要财力支撑,一些地区因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需对社会保障基金予以必要财政补助。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两级政府财政困难明显加大。地方财政困难会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还压力,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也会有所恶化,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有所下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金融风险会不断积累。
《领导文萃》:新冠肺炎疫情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影响范围前所未有,怎么看待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祝宝良:为应对疫情冲击,各国纷纷采取隔离和增加社交距离的措施,经济活动不同程度地出现停滞状态。疫情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影响,看法不一致。乐观者认为,疫情对经济是短期的、外部性的冲击,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就会出现反弹。悲观者认为,在全球经济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的背景下,疫情会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并导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会出现多年持续性严重衰退,也就是大萧条。国际货币基金2020年4月份最新预测,假设主要发达国家的疫情在第二季度达到峰值并在下半年消退,今年世界经济下降3%,其中发达国家下降6.1%,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下降2.2%,中国增长1.2%,2021年世界经济回升到5.8%。如果疫情持续到今年年底,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6%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给出的是比较乐观的预测。而一些主要国家和学者对新冠疫情下未来经济发展普遍做出悲观预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出现多次反复,未来经济复苏过程会曲折漫长。欧洲央行认为欧元区经济完全从疫情冲击中恢复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总的来看,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政治、社会矛盾相互关联交織,逆全球化趋势强化,各国宏观政策协调困难,世界经济进入困难时期。
为应对疫情冲击,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大幅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国际货币基金估计,2020年全球的平均赤字率将从2019年的3.7%提高到9.9%,发达国家平均由3%提高到10.7%,其中美国提高近10个点,到15.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平均也都到9%左右。各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美、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实行了非常规的货币扩张,通过零利率或负利率、无限量提供货币供给。
世界经济变化和财政货币政策扩张,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一是世界需求急剧收缩,影响我国出口。由于我国率先控制了疫情并复工复产,国际资本开始回流我国,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削弱了我国出口竞争力;二是我国已经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世界各国生产停滞会导致我国进口中断,影响我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三是一些国家特别是部分发展中国家企业倒闭、债务违约,影响了我国对外贷款、投资资金的安全,金融风险上升;四是全球范围内的宽流动性、低利率有助于吸引资本流入我国,支持国内资产价格走高,不排除境外投资者利用境内外市场联动恶意炒作国内资产,增加了海外金融动荡对国内传染的风险,增加国内资产泡沫化。
《领导文萃》: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在疫情前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做了适当调整,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而没有提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怎样理解宏观调控目标的调整?
祝宝良: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提出了就业、脱贫、能耗、环境等领域的指标。这是因为,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很大。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不提经济增长目标,而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工作。守住了“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而提出环保和能耗指标的要求,可以在经济下行时期,淘汰一些落后企业和落后技术,给符合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向的先进企业增加生存空间,提升我国的总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性、综合性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只是其中一个数量指标。按照度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5个量化指标测算,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要对照相关有差距的定量指标,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农村脱贫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弱项指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这一指标必须完成,就是要求现行标准下的剩余550万农村贫困人口必须全部脱贫,剩余52个贫困县必须全部摘帽。
尽管没有设定明确的经济增长目标,但综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看,对今年经济增长要求仍然很高。从过去几年新增就业人数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关系看,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可带动220万人新增就业,今年900万新增就业目标要求实际经济增速不能过低。去年我国经济总量为99.1万亿元,今年财政赤字达到3.76万亿元,财政赤字率不低于3.6%,隐含假定今年我国现价经济总量应该达到104.4万亿元,名义经济增速在5.4%左右。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看,实现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领导文萃》:面對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要做好“六稳”工作,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要如何调整?
祝宝良:为实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在精准施策的前提下,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着力稳经济、保民生,防止疫情的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经济下行。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一是2020年财政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达到3.76万亿元。中央财政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不计入财政赤字。上述两项措施新增的资金全部给地方,主要用于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以及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同时保持扶贫、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等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今年以来出台对冲疫情冲击的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延长期限,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总的计算,今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大支出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6万亿元,减税降费达到3万亿元,财政一揽子扩支减税政策总量达11.5万亿元,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11%以上。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降息、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带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对普惠小微贷款做到应延尽延,对部分困难较大的大中型企业协商延期。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应急融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保持外汇储备规模合理适度。做好金融稳定和风险处置工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将保居民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着力防范化解规模失业风险。更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保居民就业的支撑作用,探索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引导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帮扶,实施部分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用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加强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促进财政、货币、就业政策与消费、投资、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通过担保、贴息、免息、设立纾困基金、股权注资等办法,引导银行资金进入实体企业。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领域,推动国内需求稳步扩大。产业政策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着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制度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区域政策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为牵引推动重大区域战略落地,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领导文萃》: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要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何落实好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祝宝良: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六保”工作。
一是着力稳企业、保就业。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努力扩大就业,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要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推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共建共享,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对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年登记失业人员,动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招生、入伍扩招计划,适当增加推迟就业人员数量,减轻就业压力。
二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各地区可根据情况发放消费券,按照南京、杭州、青岛等城市的做法,消费券可用于食品、日用品、旅游、文化、绿色环保商品的消费。加大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消费,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和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延续至2022年底,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推广应用,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柴油货车,汽车限购城市可阶段性放宽购车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购车、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的同时,适度放松开发贷款融资和限价,按照认房不认贷的原则,鼓励居民换购住房,稳定房地产投资。扩大有效投资,利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一般预算用于基建投资支出和中央预算內投资资金,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充分调动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性,盘活存量资产。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领域。
三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未摘帽贫困县和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深入开展消费扶贫,组织好产销对接,解决疫情等造成的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
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措施、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尽快释放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降低土地价格,稳定房地产市场。把要素市场改革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完成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打造好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增长极,促进生产要素向这些优势地区集聚。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合法财产权和经营权,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限期清偿政府机构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
五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定出口,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升国际货运能力。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中日韩等自贸谈判;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六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紧缺新材料研制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完善支持创新产品应用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科学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
《领导文萃》:您对2020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如何判断?
祝宝良:随着复工复产、复市复学,我国经济已经从今年2月份低谷走出,出现回升势头。随着应对疫情冲击的一系列政策的继续实施,市场信心会有所增强,经济会继续复苏。
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成为稳定今年经济的重要因素。今年,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一般性债务预算用于基建投资的支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总额达到5.35万亿,比上年增加1.67万亿元以上,加上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大幅度增加,可以保障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房地产价格存在上涨预期,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较为充裕,有利于稳定房地产投资。企业经营困难,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不高,会制约民营投资的增长。今年,民营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很可能出现负增长。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收入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下降。过去10年特别是2015年以来,由于房地产价格上升较快,按揭贷款增加,居民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18%左右上升到2019年53%左右,居民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不断增加,挤出了居民对汽车等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消费需求会有所下降。世界经济衰退会影响我国出口,今年我国出口会出现10%左右的负增长,影响经济增长在1.5个百分点左右。但总的来说,2020年我国经济可以实现正的增长。
物價涨幅会有所回落。受疫情影响,生产供给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商品如农副产品、抗疫物资的价格会有所上升,而生产下降不大、需求下降较多、库存较大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会下降,如钢铁、有色、化工、能源等生产资料价格会有所下降。总体来看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民间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的下降幅度,总体通胀压力不大。居民消费价格稳定在3.5%的目标可以实现。
今年,政府会通过扩大民生支出等手段增加公益性工作岗位,国有企业要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我国60年代初生育高峰期人口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会增加一些工作岗位。只要经济能实现正的增长,适当扩大招生和入伍人数,新增就业900万人、调查失业率6%左右的目标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