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景书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诊科常见危重症疾病,机体冠状动脉病变属于诱发该病症的主要因素,发病后患者的冠状动脉供血会出现直接性中断及明显减少的现象,致使将增加其出现心肌缺血性坏死的机率,该病症发病紧急且进展速度极快,入院前有效的急救处理可降低患者致残及病死机率,有利于改善预后[1],为此,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干预后所产生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及分析,如下。
将50例于2018年10月~2019年2月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等额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基本资料: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5:10,平均年龄为(60.3±6.4)年;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13:12,平均年龄为(60.5±6.8)年,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对照组在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即接到救助电话后赶到现场,观察患者体征及病情,并给予其静脉通路、吸氧以及血管扩张的干预措施。
研究组在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护理:
1.2.1 及时出诊:接到救助电话后应对患者目前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初步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指导患者及家属先进行自救,达到目的地后,清除干净患者鼻腔及口腔中分泌物,以确保其呼吸道畅通性,避免因误吸而诱发窒息,结合实况给予其镇痛及心肌梗死急救药物。
1.2.2 急诊护理:为患者至少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以保障迅速对其进行救治,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谨防其出现严重性并发症,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2.3 采取预见性护理:到现场后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结合其实际病情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保障各急救措施实施于医嘱下达前,以最快速度对患者进行抢救,尽可能减少病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善预后。
1.2.4 转运护理:经一系列院前抢救治疗及护理,待患者体征及病情相对稳定后将其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抢救治疗,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实况,以征得其转运同意,及时告知医院做好接待准备工作,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转运途中继续加强对患者体征及精神状态的关注,保障其输液及供氧的畅通性,到院后向院内急救人员言简意赅的说明患者基本情况,并协助完成相关救治工作,提高急救效率。
观察指标:各急救治疗时间及生存质量,以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来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分值的高低与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呈正比[2]。
P值用SPSS 22.0软件计算,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计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个性化护理方案实施后患者急救治疗时间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各急救治疗时间比较
表1 各急救治疗时间比较
组别 n 出诊反应时间(s) 急救时间(min) 入院时间(h)对照组 25 93.62±32.51 41.40±6.39 3.25±0.53研究组 25 49.49±18.37 19.48±5.47 2.68±0.42 t-- 5.9090 13.0298 4.2144 P-- 0.0000 0.0000 0.0001
研究组个性化护理方案实施后患者各项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数据显示[3],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作时发生猝死的机率高达30%,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意义重大。与在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相比,个性化护理措施的实施可进一步强化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接到救助电话后,可通过了解患者病情有效指导患者及家属做一些简单性的自救处理措施,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后,会遵照“先保命后治疗”的原则对患者实施急救处理措施,保障在最短时间内稳定患者体征及病情,而后再尽快将其转运至院内进行规范化对症急救治疗,缩短出诊反应时间与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改善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个性化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这是该护理措施实施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所在,为提高该项护理措施实施效果,应保障相关护理人员良好的专业技能,并需充分认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建立牢固的急救意识[4]。
表2 生存质量比较
表2 生存质量比较
组别 n 社会关系 生理 心理 环境对照组 25 9.6±2.3 21.8±3.0 16.5±2.5 26.4±3.8研究组 25 11.3±3.4 25.4±3.2 19.6±3.3 31.5±4.7 t -- 2.0707 4.1036 3.7439 4.2190 P -- 0.0438 0.0002 0.0005 0.0001
个性化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缩短患者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