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蓑衣的救赎

2020-07-23 15:29杨雨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1期
关键词:蓑衣农耕江南

杨雨

一、文本分析

本文是台州本土作家胡明刚的一篇散文。本文的抒发了作者对江南蓑衣的怀想,表达了作者走向城市之后对过去的平和古朴生活的怀念,对逝去的农耕文明和诗意文化的思考。本文的特点是独具江南特色的选材、独具江南诗意的语言、以及对逝去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文章兼具诗意美与哲思性。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他们对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在情感上,学生对农耕文明与诗意文化的逝去现象已有一定的体会。同时,学生对于作者在江南生活的文字表达及解讀上、以及作者对逝去生活的痛思上仍需教师进一步引导和点拨。

三、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分析本文语言特色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能在体会作者情感思考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受作者走向城市之后对过去的平和古朴生活的怀念,能体会作者对逝去的农耕文明和诗意文化的思考,以及现代生活的精神坚守。

四、过程设计

(一)导入: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一袭蓑衣走过烟雨人生,那是苏轼表达的笑傲与逍遥。

而这个自称是“一领飘在京城的‘江南蓑衣”——胡明刚,要用“江南蓑衣”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它曾悠悠入画

当蓑衣与主人一起,它曾悠悠入画。让我们跟着主人公一起,来翻读这本江南画册。

1.古典的江南有着怎样的蓑衣生活?(怎样的生活环境?怎样的生活(心境)意趣?)

第2段  牧童

环境——山峦、梯田、烟云、房舍、村道、春光、笛声

(牧童 穿着蓑衣,独自追逐在迷漫春光里、悠悠牧笛中。)

心境——自在悠然、蕴蓄生机(现实层面)

诗歌拓展:《牧童》唐·栖蟾

第4段  农夫

环境——田野、山坳、泥水、老牛、镰刀、锄头、竹笠

(农夫 穿着蓑衣,独自耕作在山野泥水中、老牛锄头旁。)

心境——宁静祥和、艰辛欢愉(现实层面)

诗歌拓展:《田上》唐·崔道融

穿着蓑衣的农夫和牧童,扎根在土地田间诠释着蓑衣的意义。

在现实层面上——让我们感受到【农耕文明】所带给我们的启迪。

第3段  渔夫

环境——寒江、远峰、烟雨、萧寺、兰桨、孤舟、明月

(渔夫 披着蓑衣,独自逍遥在寒江孤舟上、烟雨萧寺旁。)

心境——冲淡清雅、潇洒自由(文化层面)

结合诗句解读:《渔歌子》唐·张志和、《定风波》宋·苏轼、《赤壁赋》宋·苏轼

披着蓑衣的“渔夫”,在众多诗歌中被赋予了文人的隐逸气质。

因而在文化层面上——让我们感受到【诗意文化】所带给我们的熏陶。

2.小结:蓑衣所蕴含的【诗意文化】和【农耕文明】是否割裂?

明确:再看“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诗。农人们不畏风雨,也不懂诗词,但他们的生活却应了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诗,能够从容地对待人生,一辈子从蓑衣中走过。因而,蓑衣所蕴含的【诗意文化】和【农耕文明】也是相通的。

农家披蓑耕田、渔家戴蓑荡舟。蓑衣一直来朴素地遮蔽着风雨中的农人,以诗意的美丽装饰着这个多水的江南,也温暖着惜时如金的农人们的心。

(三)它已渐渐尘封

1.如今,蓑衣在哪里?主人在哪里?

明确:主人逃离了蓑衣去了城市。蓑衣脱离了主人,尘封在城市街角里,茶室酒吧间。

(城市、街角、茶室、酒吧、红尘、柱子、墙壁……)

——蓑衣为何“尘封”?

当蓑衣与渔夫、牧童、农夫在一起的时候,它才具备了农耕文明与诗意文化的意义。

蓑衣的价值永远是与主人一起,在农耕岁月里、在微风细雨中得到实现的,

当主人逃离,那它的生命意义也就随之消逝了。

2.蓑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找前后对比点)

明确:曾经蓑衣所处的环境是素雅宁静自然的,蓑衣在其中是和谐的。

而今蓑衣所处的环境是艳丽喧嚣人为的,蓑衣在其中是不合适的。

(四)它仍久久翘望

其实如今,蓑衣在城市里,主人也在城市里。

1.在这座城市里重逢的他们,作何反应?(齐读第6、7段)

明确:

·“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我们看到,沉睡在角落的蓑衣,仍在经年寻找,远远翘望。而“主人”匆匆逃离那块贫瘠的土地,离开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蓑衣”,但又在某个微雪的夜晚在极为寂寥的暗角,偷偷想起,暗自噙泪。蓑衣与主人,在这座城市的角落里,彼此对望,引发了对内心救赎的叩问。

2.当初主人为何“逃离”?

明确:(第4节)

与蓑衣一起的生活注定是清寒艰辛的,注定是囿于一方的。

主人想要“逃避命运的摆布”“摆脱生活的清寒”“向往远方”“追求幸福”“改变命运”。

3.既要逃离,又为何想起?(结合现实生活 及文本 第5、6节)

·既然回望,也许是现在过得并不好,主人的现状如何?

他摆脱了清寒、走到了远方,那他是否追求到了幸福?

4.为何不幸福?为何噙泪?你认为主人到底需要什么?想要救赎什么?

——他溶进了城市街衢的喧嚣,但纷杂喧闹的城市背后,是疲惫,以及疲惫后的孤单落寞。主人代表的是一群人。在这个充满喧嚣和浮华的时代,一味向外逐求,把人生的目标定位在物质的满足上,而为名利所累,从而忽略了内心的渴求,迷失了自我的价值。

——主人在物質得到满足的同时,失落了曾经从蓑衣生活中获得的 清雅洒脱的志趣和质朴平和的状态。而这也就是主人要救赎的。

——主人和蓑衣的那一眼的对望,

其实就是作者在现实迷茫下对自己心灵回归的呼唤。

5.既要逃离蓑衣,却又想起蓑衣。这不是一个人的矛盾,这几乎是所有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的矛盾,是所有在现代化脚步下匆匆前行的人的矛盾。

“蓑衣”仍在翘首以望,难道我们只能躲在城市暗角默默噙泪?我们到底应如何救赎?

拓展:作者胡明刚也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我是一领飘在京城的‘江南蓑衣”。“天台是我永远的题材。”

“我觉得,我在家乡生活是艰苦的、贫寒的。但这种生活经历,是一种真正的财富。这是岁月积累的东西,是别人无法复制的,这是我的长处。但是一个缺陷,我总是为生计所累、所奔波,缺少新思想的融入,就一个人孤单地在自我的小天地里胡乱比划……”

明确:远去的蓑衣,浸透着烟雨的氤氲,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把江南悠久的古典意味一并带走。但远去的是蓑衣,而我们需要留住和守护的,正是蓑衣所蕴含的诗意文化和农耕文明,它是这块我们所成长的土地所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这片我们曾熟悉的文化所给予我们的心灵良方。

6.渐渐尘封的不只是蓑衣,久久翘望的也不只是蓑衣。

时代更迭之下,或许人类的不断前行总得以消逝的东西为代价。

蓑衣只是作者借以表达的一个物象,以此为线索表达对逝去文化和文明的哀叹与呼唤。

这可以给我们平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想一想,像蓑衣这样行将消逝的江南物象还有哪些?

油纸伞、老街古巷、屋瓦滴雨……

参考片段: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李振南、《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听旧友说话》阮涵之

(五)结束语:

正如这节课开头提到的诗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或许每个人的身后都应有一袭蓑衣,来救赎在尘世风风雨雨中匆匆赶路的你我。

当我们拼命向前狂奔的时候,也记得回望来路。

当我们奋力向外追逐的时候,也记得回归内心。

——这也许就是作者所牵念的文化乡愁,所寻觅的心灵处方。

猜你喜欢
蓑衣农耕江南
农耕感怀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农耕园里收获多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题蓑衣鹤育雏图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
流泪的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