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偶像剧相较日韩偶像剧,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作为新兴文化产品,它吸引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大批观众,在亚洲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台湾偶像剧经历萌芽、瓶颈、_变革三个阶段,在现阶段台湾电视人继续把握已有优势,坚持创新,进一步发掘偶像剧的内在价值,努力打造台湾偶像剧的持久竞争力。
【关键词】台湾偶像剧;发展;内在价值
新世纪以来,偶像剧作为新消费环境下的产物,尽管发展时间较短,但其拥有了以女性和年轻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忠实观众,这两个群体的强大消费能力,使得电视制作相关人员将目光越来越多地放在偶像剧这一新兴电视剧类型上,这为偶像剧的成熟与发展,台湾影视文学的丰富多样化提供了契机。
一、萌芽与起步(2000年-2004年)
2000年7月《麻辣鲜师》在台湾播出,这是台湾的首部偶像剧,它的创作灵感与故事结构都来源于日本畅销漫画《麻辣教师CITO》。该剧讲述了一位不循规蹈矩的老师与班中性格不同的学生之间的校园故事。《麻辣鲜师》是台湾偶像剧的开山之作,该剧播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剧中的主题曲,如《我的麦克风》《恋人未满》等也成为耳熟能详的流行金曲。
实际上,台湾偶像剧的深入人心始于2001年4月21日播出的《流星花园》,这部剧改编于日本漫画家神尾叶子的漫画原著《花样男子》,讲述了四大家族的继承者与平凡女子在贵族学校之间的校园故事。剧中普通女孩恋上贵公子的乌托邦式的爱情故事,极大地符合了青春期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构想,该剧播出后以6.99的平均收视率刷新了台湾电视剧以往的收视纪录,引得广大观众追捧。至此,偶像剧在人们心中不再是抽象的概念,男强女弱、少女恋情成为人们对偶像剧的定义,台湾各类电视剧评估中,偶像剧作为重要的一个类别开始崭露头角。
台湾偶像剧的初成功让导演、制作人看到了新的机会,于是短短几年时间,偶像剧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一时期的台湾偶像剧大多是日本人气漫画改编之作。2002年上映的《MVP情人》中,男女主的角色设定让观众看到了日本动漫《灌篮高手》中流川枫和晴子的影子;2003年的《蔷薇之恋》改编自吉村明美的同名漫画,该剧播出之后以4.1的收视成绩成为同时段的收视冠军,还成为第39届金钟奖年度最受欢迎戏剧节目奖的得主……
改编之后的作品获得的亮眼收视成绩是对剧作的肯定,但这一时期的台湾偶像剧本质描绘的还是温室爱情,剧中人物所遇到的困境终究是艺术美化的结果,对校园或社会上年轻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如学业、生存、社文等都没有深入考量。因此台湾偶像剧在初始的耀眼之后也遭到了情节老套、不合常理的质疑。
二、瓶颈与成长(2005年—2008年)
《流星花园》之后,台湾偶像剧打开了市场,据统计台湾“2002年投拍了27部,2003年生产了13部,至2005年台湾青春偶像剧总量已突破100部。”遗憾的是,各制作人把重心放在偶像剧集的拍摄数量上,忽略了对其内在质量的把控,粗制滥造的现实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王子公主”式浪漫爱情故事,“灰姑娘”式励志青春故事,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偶像剧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为了打破瓶颈状态,导演和编剧开始构思台湾偶像剧不同的情节展开方式,进行新的尝试。
逐步成长的台湾偶像剧不再像早期那样完全依赖日本漫画作品,它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始了为我所用的改变和创作。2005年《王子变青蛙》播出,该剧与韩剧《最后之舞》的剧情大体相似,但又做了一些变动。该剧不同于以往,它的情节相对复杂,掺杂商战和家族情仇,再加上它富有童话色彩的剧名吸引了许多观众,首播便获得3.92的收视率,之后更是以平均收视7.09,最高8.05的收视率,.打破了《流星花园》所创下的最高收视纪录。同年八大电视推出《终极一班》,这部剧作走科幻偶像路线,将科技、玄幻融入偶像剧中,构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魔法世界,其天马行空的叙事方式获得了许多男性和低年龄群体观众的喜爱。《终极一班》的成功展示出偶像剧的多种可能,也成功扩大了偶像剧的收视群体。
从大热电视剧的剧情设置中可以分析出,台湾偶像剧在这一时期努力突破瓶颈、向上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电视剧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劇本原创的重要性。三立电视台作为台湾老牌有线电视频道经营者,于2008年1月设立名为“我在159号”的创作人才征选计划,这也是台湾首个线上原生创作人才募集活动。同年3月,由三立电视制作的《命中注定我爱你》在台视播出,该剧以平均收视率10.91,最高收视率13.64,成为台湾电视史上收视最高的偶像剧并一直保持至今,这部剧的成功也表现了台湾偶像剧的原创性探索初见成效。
三、变革与创新(2009年至今)
台湾偶像剧在走出瓶颈之后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继续前行,不断依据观众反馈与市场变化来进行自我提升。这一时期的台湾偶像剧不再只是单纯展现男女主的深情厚谊,创门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简单轻松的恋爱剧逐渐变得厚重有深度。
2009年三立电视台播放《败犬女王》,该剧将视线聚焦在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女强人身上。“败犬”一词引申自日语,意为“失败得如丧家之犬”,用在此指女主的单身状态。令人玩味的是,除去单身,女主的其他方面都十分完美,因此标题中又有了“女王”二字。编剧将“败犬”与“女王”两个矛盾的概念放在一起,实则也是对社会上单身精英女性生活的探讨。此外,剧中女主的真爱比她年轻8岁,新颖的姐弟恋设计除了吸引入眼球,也让观众看到恋爱中男女在年龄上的另一种搭配。《败犬女王》这部剧成功跳出了传统的男强女弱框架,以大龄青年未婚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叙事,引领了社会话题,凭借最高收视率7.35成为全台第四,也在第44届台湾电视金钟奖上取得成绩。
2011年由八大电视台自制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在民视无线台首播,这部剧故事简单,讲述了一对多年的朋友终于成为恋人的故事。有所创新的是它剧中人物的设定,男女主的身份不再有所谓的高下之分,二人在所属工作领域内皆能独当一面,他们的恋爱是平等自由的。该剧播出后反响巨大,男女主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历程掀起经久不衰的话题——“异性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友谊”,同时“初老症”“男闺蜜”“轻熟女”等新名词也映入人们眼帘。这部剧让观众感受到,偶像剧不再只是童话想象,它开始贴近人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苦恼在偶像剧中也能找到共鸣。
到2016年,为了打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电视剧,为臺湾电视剧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台湾电视制作人王小棣担任总监制与诸多台湾电视剧导演一起,邀请一众演员联手打造了一个新的电视剧品牌——植剧场。植剧场分为“爱情成长”“惊惊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四个类型,每个类型制作两部剧,从2016年8月19日起在台视播出,其中的《茶蘼》《积木之家》《天黑请闭眼》《花甲男孩转大人》等都取得很好的收视成绩,也引发了社会热点话题讨论。
近年来不少台剧频频引起网络热议,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对人性的探讨,《我们不能是朋友》中对恋爱观、婚姻观的剖析,《想见你》中新颖的穿越、平行时空设置下的青少年认同问题思考……可以看到,台湾偶像剧在创作中越来越注重融入社会议题,丰富其内涵,也许台湾偶像剧再不能复制当年席卷亚洲的光辉,但它们在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踏上复兴之路。
结语
台湾偶像剧一路走来已经过了20年,这20年中,台湾偶像剧从零开始不断摸索,经历过初期的荣光与辉煌,饱尝发展中期的停滞不前,终奋力突破瓶颈,在现阶段大胆改革、坚持创新。台湾偶像剧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偶像剧的剧情从稚嫩走向成熟,风格从单一变为多样,主题由浅显渐趋深刻。台湾偶像剧作为新世纪兴盛起来的新型剧种,在时代的变迁中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展露出台湾的历史与文化,更表现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它所取得的不俗成绩推动了台湾电视产业的发展,也给世人展示了台湾影视文学的多样可能。
新时期台湾电视制作人不再留恋过去的光辉,他们鼓励原创,不断丰富偶像剧的内涵,努力建构台湾偶像剧新的文化形象,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出更高质量的台湾偶像剧。
参考文献:
[1]吴忆然.台湾青春偶像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2]连子铖.当代台湾电视剧中的多元文化形象建构与表达[D].武汉大学,2018.
[3]张帆.新世纪以来中国台湾偶像剧发展初探[J].当代电视,2018(12):22-23.
[4]张帆,黄婉彬.台湾电视剧丈化诉求的历史嬗变与当代转向[J].电影评介,2018(18):96-99.
[5]田园.台湾偶像剧发展史(2000—2010)[J].电影丈学,2013(21):9-10.
[6]田园,付清泉.2009海峡两岸暑期偶像剧比较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03):51-52.
[7]羊含芝.探究台湾本土电视剧类型与特点——对近年热播台湾电视剧的思考[J].电影文学,2009(14):79-80.
[8]陈飞宝,张孰财.台湾电视发展史[M].福州:中国海风出版社,1994.07.
【作者简介】万雅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