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媛 梅红兵 刘浪 李建文 彭建平
摘 要: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污染的情况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城市中的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因此,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通过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对大气中污染物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所以,实现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是解决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基础。
关键词: 大气环境;环境监控;监控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09-0016-02
最近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此情况下城市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大气环境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对大气环境的监测进行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进行监测时,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以及采样质量不合格还有相关人员素质不高等情况都会影响到大气环境监测。因此,实际监测时针对质量问题必须采用相关措施进行控制,以此有效监督大气环境监测。
1 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世界瞩目的。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对能源的消耗在不断攀升当中。另外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也在飞速增加当中。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空气当中的有害物质,如颗粒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氮等大量增加。近年来空气质量已经对我国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依据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64.2%。338个城市发生重度污染1899天次,严重污染822天次,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的60%,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占37.2%,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占3.6%。目前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特点已经从过去的煤烟型开始逐渐向现在的复合型转变。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地区和重工业城市,长期持续的雾霾污染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重大问题。
2 大气污染的特点
大气污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广。在大气对流层、平流层中,气体的流动速度非常快,在有风的天气,污染物的传播速度必然相应加速,这就导致大气污染物一旦被排放影响范围必然非常广,污染物就很难被控制。第二是污染物的种类和成分复杂。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燃油燃烧产生的污染物都都属于大气污染源,但由于燃烧、加热经过的过程不同,废气中包含的成分就会出现细微不同,治理难度较大,对人民群众的呼吸道造成较为复杂的伤害。第三是必须要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待污染物排放扩散后,控制和治理的难度都非常大。
3 大气环境监控质量工作中存在弊端分析
3.1 社会大众环保意识仍然淡薄
就目前而言,国人的环保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大家都能意识到环境是需要保护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将意识落实到行动。而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人们自身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做,毕竟环保需要改变很多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同时又是在短期内很难见效的事情;二是缺乏足够的引导。例如,当我们看到有工厂排出大量废气时,即使人们有检举的意识,但社会在这方面缺乏体系化的运作,人们不知从何下手。
3.2 监测网络系统不完善
在开展大气监测過程中,如果监测网络系统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极易导致所采集到的监测数据无法应用,或进行重复监测情况的发生,从而产生了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对最终的监测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以具有政府性的环境监测机构为例,一般来说区域性环境空气监测任务是由当地的气象部门负责,并以此为主体上报国家气象局。与此同时,当地的环境监测部门也在进行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监测结果上报至各省生态环境厅。但就实际监测而言,由于气象数据与大气污染物数据之间,无论是监测设备还是监测方法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却并没有独立的部门对此进行区别性管理,在具体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法进行针对性的监督控制,导致大气环境监测效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3.3 数据采集环节存在问题
在开展大气环境监测的工作中,数据采集则是首要工作。在具体的数据采集实践中,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造成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容易造成不确定性。另外,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素养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采样环节容易出现随意性的问题。同时,传统大气环境监测采样的仪器设备较为陈旧,并没有重视相关设备的维护以及保养,难以有效处理设备故障问题,从而造成采集数据的不准确性。最后,由于监测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中的不规范行为也会导致采集数据的不完善。
3.4 经费不足
大气环境监测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监测周期相对较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然而,部分地区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实施。若是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必将影响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监测质量也会随之降低。同时,经费不足,无法对现有的监测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先进监测技术的引进也会受到阻碍,监测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4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进行提高的有效途径
4.1 加大大气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
大气环境监测是大气环境治理的前提与基础,对净化空气,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大气环境监测中政府部门要加大其在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由于大气环境监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涉及的数据比较多,监测的难度也比较大,在监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就需要政府部门投入最新的大气监测设备与设施,并及时更新监测技术与方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完善大气监测系统,购置先进的大气监测仪器。同时还应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大气数据进行分析与探究,将大气监测数据应用于大气环境治理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从而极大地提升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的效率。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宣传,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入大气环境保护的行列中,令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整改或者关停,提高处罚力度,禁止未经处理的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全面提升空气质量。
4.2 提升大气环境监测样本采集的质量
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与样本采集的质量密切相关,样本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决定着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只有实现大气环境监测样本采集质量的提升,保障样本采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才能够发挥大气环境监测的价值,为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样本的真实性一定要进行严格控制,这是大气环境监测的重点内容,对于样本采集頻率和样本采集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升样本采集方案的合理性,保障大气样本能够真实反映采集区域的大气环境状况。实现污染源的分类,能够对于大气样本采集工作进行合理规划,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普通污染源、次强度污染源和重强度污染源,是在大气样本采集时对污染源的划分种类。分别采用普通频度样本采集、次频度样本采集和重强度样本采集的方式,对普通污染源、次强度污染源和重强度污染源进行样本采集。还应该明确标注样本采集设备、容器和频次,为后续分析工作奠定基础。加强样本采集部门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严格规范密码加标工作,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的效率。
4.3 构建网络管控体系
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联合多个方面,有效实现大气环境检测的统一化合作模式,保障有效构建良好的监控体系。将专业监测机构设置在区域中的重点监测范围内,并能从整体上有效全面管理相应的监测质量管控控制体系,结合实际出发来明确巡查计划,全方位保障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检测技术措施,构建大气环境检测的信息数据库,并发挥好信息平台优势,实现监测工作实效性得到全方位发挥,保障为相应部门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内容。
4.4 提升环保意识,构建良好氛围
传统观念的束缚、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集约化意识的缺乏,让很多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一些危害大气环境的事情。在这70年来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以及污染物不加节制地排放,已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给大气环境的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加了难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气监测及防治问题就是不可修复的。首先,我们都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信息流转速度超乎人们想象,任何一个信息都可能在瞬间达到几万甚至几亿的阅读量、转发量,并且信息工具多种多样,资讯利用各种社交平台、网络平台的推动,可以快速进入大众视野,这是引导社会大众树立大气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如,可以采用制作宣传大气环境保护的光碟、画册、文集等系列宣品向社会大众传播,最大程度地普及环保政策以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其次,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对破坏大气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惩罚,这样才能达到警示的目的,扼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4.5 监测人员素质的提升
为了可以让相关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监测人员的培训必须得到监测部门的重视,以此对人员的责任意识以及专业能力进行增强,并对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确保。为了可以让培训的效果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需将培训机制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监测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并对其进行相关考核,上岗前监测人员的考核成绩必须满足要求。另外监测人员道德方面的培训也需加大重视,让其通过培训将职业素养进行加强,使监测人员可以在此情况下将责任意识树立起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可以清晰的明确自身所具有的使命,以此让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中,通过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及时了解到大气环境的实质状况,然后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更好的对大气环境进行治理。为了更好的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需要不断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大大气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提升监测人员素质,从而更好的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精确度。
参考文献
[1] 田华.大气环境监测治理问题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5):53.
[2] 吴蕊含.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科技风,2019(34):130.
[3] 崔丽萍.基于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问题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