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课堂“讨论”模块的高效策略

2020-07-23 07:03沈飞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提质增效讨论参与

沈飞

摘 要:在新课改实施要求下,生物教学“讨论”模块不能只是浅表化、形式化、单一化。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潜在讨论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讨论活动,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关键词:提质增效; 参与; 促进; 讨论

生物教材几乎每章每节内容都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讨论内容,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也会使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是新课改要求下教学模式的转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往往形式化、单一化、浅表化。

一、生物“讨论”模块课堂运用现象

多次深入生物课堂,发现教师对于教材“讨论”模块的处理通常是:借用课件展示一种生物现象,出示几个问题(通常课本上设定的),开始学生讨论,最后交流讨论结果。以《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中的讨论1为例:展示图片“原鸡和几个品种鸡的比较”,讨论1.几个品种的鸡与原鸡相比他们分别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2.在生活中,人工选择的方法培育成的植物和动物的品种很多,你能说出其中一些品种的名称吗?课堂上学生表现的还是非常积极的,但是深入学生仔细去了解他们讨论的过程,就会发现有一大部分学生无法把控讨论方向和范围,可以说是“泛泛而谈”,也可以说是“找感兴趣的谈”,没有把握好讨论重点,浪费课堂上宝贵交流讨论时间,得不到期望的讨论效果。因此在交流讨论结果时问题就暴露了,学生显得很拘束,没有在讨论过程中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且表达过程中缺乏生物学专业术语以及严密的逻辑性,结论不够深刻只停留在现象表面。教师通常采用的手段是选取多名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拼拼凑凑,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获得“标准答案”。

二、学生高能低效“讨论”问题的诊断

(一)学生生活经验匮乏,讨论素材有限

初中生物学在内容上概念性的偏多,需要掌握的一些生物学自然规律也多,要求学生记忆和总结的也多。要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是学生有着基础的生物感悟,往往学生只重视课上的内容划重点,死记硬背,忽略了生活中各种生物现象的观察、思考、积累,缺乏查阅相关资料来解释生物现象的习惯。光在课上根据几张图片或者短资料的介绍只能就展示的现象而谈,在“原鸡和几个品种鸡的比较”的讨论中会听到“这种鸡真好看啊,我见过……变化?样子不一样了……”“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鸭子?猪……”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进行讨论且缺乏专业生物学整体逻辑来思考,不能用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来表达。

(二)没有真正激发学生,讨论激情缺乏

“讨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间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推动整个课堂进展。直接展示教材设定好的讨论问题,缺乏对执教班级总体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不加情感上的调动直接让学生讨论,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和欲望,讨论就会变得更像座谈会。讨论不只是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更要延伸至课前课后,把有限的课堂变成无限的学习情境。在“原鸡和几个品种鸡的比较”的讨论中,出示教材图片限定了学生思考的范围,有点“看图说话”的意思。

(三)对“讨论”认识以及操作不到位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很多教师心里还存在着过多疑虑,认为探究性学习浪费太多课堂时间,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花费的时间长,且与“标准答案”会有所偏差。在“讨论”形式教学下,最终的结果和规律大多数还是由教师来总结归纳。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得不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会提高,这很明显是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的。学生的“讨论”要有效进行,对于教师把控课堂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有些教师还会担心学生发言耗时过长使得后面教学时间不够。过程中还会出現部分学生消极对待,浑水摸鱼,这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三、提质增效“讨论”的教学对策

(一)充分了解学生,深度挖掘生活素材

生物是一门科学课,教师不仅要热衷于传授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更应该重视科学的共性和本质。充分了解所任教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生活的大环境,应该总体上把握他们的生活习惯,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比如农村学生对于身边接触到的家禽及田野中的野生动植物比较熟悉,而城市里的学生相对而言更多的趋向于动植物园获得的生物信息比较多,执教老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就要有所选择。“几个人品种的鸡与原鸡相比,他们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适当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成有难度梯度的几个小问题来讨论:“1.你所知道的鸡有哪些品种?2.这些品种的鸡与原鸡相比变化非常大,试着从形态、结构、生理特性来描述下变化。问题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于教学,试着挖掘学生的潜在知识储备。问题2明确讨论的范围和目标。

(二)把控“讨论”环节,重视过程中的获得

在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前提下,把控“讨论”各个环节,设计好讨论的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生物情境,情感上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激情。在讨论过程中执教老师可以深入讨论小组内部,作为小组一员聆听,适时给出一些关键词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表达。概念上有些理解偏差的地方不直接指出,适当的采用质疑的态度,让学生重视并集中思考。教师对各个小组讨论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后,不但能杜绝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还能为后续展示讨论结果打下了良好基础。“讨论”的最后还要延伸,除了学生们课上交流的内容,涉及一些常见的人工选择获得的动植物新品种:月季、金鱼、宠物猫等还应该抛出诱饵:月季、金鱼、宠物猫离开人的照顾能在自然界生存吗?强调人的作用的同时思考自然界是不是也能“温柔”对待这些生物呢?为下面的自然选择概念作铺垫。

(三)改变“讨论”评价,感悟生命真谛

对于“讨论”的结果,应该全面的、多层次的、客观公正的评价。要明确生物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生物科学家而是发现学生的个人品质,而是对于生命的问题能有更深层面的思索。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善于发现其对生命的理解,肯定他对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

综上所述,生物“讨论”模块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的形式,要将促学生发展的主旨切实落实到“讨论”的各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高效的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造就美好。

猜你喜欢
提质增效讨论参与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