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李儒俊 李博聪
基金項目:2017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视觉文化传播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DJYB003)阶段性成果;
2021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视觉文化传播视阈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ZX1973)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空间成为高校党委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新形势下如何使用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成为高校党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产物,无论是在信息传播方面,还是在舆论引导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新媒体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展现不同的信息形态,其传播渠道具有多样性和互联性的特点,面对传播对象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其传播方式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时效性的特性。在高校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对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传统体系的革新提供机遇,同时也消解了原有的工作优势。
(一)党建平台建设参差不齐,载体缺乏整体立体化规划
独立的党建平台少,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基本是以链接纽扣的形式依附在部门平台,比如,平台有些高校有设置专题栏目,有些高校就没有明显的设置,有些高校校网、部门网的官网、微信、微博都设置的相关的栏目较多较细,但个别学校的栏目设置单一; 网站栏目设置未成系统较为分散任意性明显;信息平台未能及时更新,内容实效性较差,个别平台年发布率极低;主题较单一,反应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关键词”较少,网络信息的较为枯燥缺乏吸引力;各级平台缺乏互动性,交流反馈缺乏,集中反映在点赞数、转发量少。
(二) 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定位与实际达成情况不一致
高校建设网站、微信、微博的目标应保持一致,引导师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凝心聚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奉献力量。但是,一些微博微信等平台,工作内容、形式单一,以发布各种党建新闻和通知粗放来代替原本应有的思政工作内容的精细化供给,造成师生浏览量总体较少,转发率更少。缺乏沟通和反馈的管理,缺乏问题的疏导。另一方面,反映在高校党建的“政绩观”,过于关注“量”的指标,追求转发量、发布量、阅读量,对供给内容质量和宣传效果的优劣重视度不足。这类“政绩观”使互联网党建平台变成了“短、平、快”的信息集散地。
(三)对接受客体的细分的缺失
平台缺乏对青年学生个性的关注、偏向于简单化、流程化。青年学生关注的公众号内容相对集中,主要是明星八卦、时尚服饰、娱乐视频等,而对党建、思政教育的订阅号关注度不高。
(四) 传媒载体效能滞后
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内容单调,开会学习类的新闻多,以活动新闻代替活动本身现象,以重形式替代重内容。不少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针对新的宣传环境,建立大量的微博、微信等校级院级党建平台,搭建党建工作载体,但发布机制单向性,宣传教育过程单模式向,缺乏反馈机制,没有形成闭环结构。
(五)缺乏“大思政”的概念
宣传平台更多将工作方向放在以各类新闻直接灌输,弱化对时事政治的分析引导,而更多是将新闻事实的呈现给青年学生。由于缺“大思政”概念没有将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与高校特定的场域相结合,仅仅只是就宣传而宣传,有的甚至将“传达”代替宣传,以生硬的内容传达代替润物无声的渗透,缺乏对青年学生在研判世界格局和社会现状感知的引导,同时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科研工作相分离,人、财、物资源未实现合理配置,成为高校党建深度开展的障碍。“新媒体环境改变了青年大学生视野,从网络中获取得各类信息,正在不断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2]。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模式也急需改变,应当从原有的工具性灌输模式向沁入式引导模式转换,重视学生的喜欢程度和接受能力,将青年学生的思想塑造与综合素质发展相结合。在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党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需要进一步转型,在融入“大思政”前提下,“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改变原有内容结构模式,将宣传表达方式转向青年化,将宣传教育内容增添时尚感,结合当前网络新媒体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真心实意听党话,全心全意跟党走”[4]。
(六)“纠错偏差”功能不强
微信微博具有“快”和“多变”新媒体的基本属性。“稳定性会制约灵活性,灵活性会破坏稳定性”[5]。有些高校对党建思政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能力偏弱,把关和审查能力不足,面对网络环境下的诸多信息资源,未做到充分有效利用;遇到问题信息或不良信息传播时,反应处置速度较慢,大部分时间处于旁观和静默状态;针对网络不良风气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未能及时组织网络舆论引导和疏解。甚至到信息进一步扩散,社会评论参与,事件影响越发恶劣时,高校各级宣传教育平台才不得不做出回应。这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亟待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提升新媒体素养,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学校党委和行政要主动转变思想,将新媒体观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将不断提升依托新平台、掌握新技术、传播新思想的新媒体素养成为一种新常态。开展新媒体教育宣传创新能力建设。高校党委应做好新媒体宣传教育规划,从技术提升、学习制度、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邀请各类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指导,注重能力培养和技能提升,做得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度、有效度、有空间,改进信息传递模式,推动“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选择、内容设计、成效评估等方面创新。”[6]
建立严格内容筛选和准入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内容筛选机制,把握思想宣传内容的政治性和群众性,“在符合政治原则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内容的吸引力,同时建立网络平台准入机制,加强对网络宣传平台管理者的管理”[7],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新媒体素养,遵守平台行为规则,主动监督舆论情况,积极抵制各类不良言行。
建立新媒体传播规范及违规追责制度,从制度预设上确保新媒体融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主动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及时反馈青年舆论和引导青年舆论走向,完善信息传递、效果评估过程,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守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落实不良言论反馈记录和追责制度。培养舆论监管学生团队,建立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引导团队,针对不良言论主动防御,积极收集反馈信息,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明氛围。
(二)以专业学科为依托,创新宣传教育模式
各高校应该依托所开设的传播学、视觉传达、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学科,努力创新教育模式,开设微时代新媒体平台上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例如“我是党员我学我做”、自制微电影、自制微党课、党建漫画作品、“一张图看懂党建”等,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集理论知识、时政热点、工作指导和经验交流等内容于一体,“让原本可能停留在文件和会议里的内容真正活起来,使师生更加直观和便捷地学习党建知识”[8]。另一方面,为检验教师专业的掌握情况和精通程度,还可以广泛组织专项科技赛事,比如二级学院党委可在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中开展了融了学科专业技术知识的党建赛事,通过制作网络文化产品,开展党建宣传技术技能竞赛等方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可以建立复合式党建交流平台,开通 QQ 群、QQ 空间、微信群,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定期开展网络学习交流,以主题发言、回复、转发、置顶推荐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培养交流平台上的青年意见领袖,将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传递党的声音,不断关注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
(三)優化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完善虚实结合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师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尚停留在主观的概念层面”[10],接触到的更多是意识形态的信息,如果单纯的从线上只是接受相关信息,难以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在线下进一步内化,从虚拟的网络教育到具体实践中进一步践行和锻炼,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完善虚实结合教育体系。高校应当将党员网络教育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引导青年党员在具体的志愿服务中践行网络学习的内容,加强体验锻炼,深化党建教育认识,提升党员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将线下的活动内容,依托青年党员的聪明才智进行转化,将他们在线下的所学所感所知,结合专业知识技能,进行青年化的转述,形成更加新颖和独特的内容呈现在新媒体平台上,增强互动性,提高青年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影响力。进一步完善虚实结合的教育体系,努力将新媒体宣传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依托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完善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教育过程,将虚拟教育的延展性与实践教育的主动性相融合,融入互联网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大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积极传播的新教育体系。
(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网络党建宣传专项调研
高校党委应定期组织党建思政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党建宣传理论研究,研究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理论、调查研判青年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兴趣、设置反映时代特征的新栏目。针对官网、微信、微博平台特征,设置相应的宣传内容。要有计划地将校内教师党员中的思政专家学者纳入党建宣传理论研究队伍中,不断完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体系,结合一线党务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创新适合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的理论传播方式和途径,将丰富的理论资源与鲜活实践路径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依托先进理论不断推进实践的开展。尝试设置相关专题的校级课题申报研究,聘请系列专题特殊研究员,鼓励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党建宣传教育理论研究中来。
高校党委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网络党建宣传体系,开展系统化调研,完善信息整理反馈和工作模式创新机制,依托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大数据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党建宣传教育工作模式,进一步推进高校党建宣传教育水平的提升。
[1]苏蕾.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江文英,邓明长.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J].韶关学院学报,2018(02)
[3]赵东.全面质量管理视域下的高校“三育人”路径[J].科技信息,2009(32)
[4]崔保洪.新时期加强共青团网络引领能力建设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7(06)
[5]周巍蔚.教育生态平衡视域下高校微信思政工作探索——基于浙江省10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6]郑倩倩.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创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7]邹佳俊,仝泽民,张日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网络平台建设的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5)
[8]王雪飞.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立体化党建平台的探索与思考——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
[9]翟文艳,赵海琳,陈靓.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基于对8所高校学生党员的调查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