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接触”如何深度拓展社会治理空间

2020-07-23 06:56于永达
人民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网络经济

于永达

【关键词】无接触经济  社会治理现代化  网络经济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带动全社会兴起了创新创业热潮,信息经济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攀升。”无接触经济即是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形态,代表着传统实体经济的提档升级以及现代网络经济的深度发展。同时,无接触经济的运行方式还被应用于政治和社会领域,既推动了无纸化办公和线上服务等现代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手段的革新,又促进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由此,无接触经济的发展,是党和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坚持群众“生命优先”原则的重要体现。无接触经济以“无人”和“社会距离优先”为特征,旨在阻断疫情传播,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政务”和无接触治理模式构建。

无接触经济的时代转向意义重大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无接触经济产生于以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电子空间市场”的建立。作为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的生产、生活和交易方式,无接触经济反映了网络经济理论的内涵特征,并具有智能化、精细化和灵活性等多重优势。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的蔓延,传统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为推动消费回升,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党和国家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以“无人”和“非接触”为特点的智能物流、无人配送、网上商店、线上消费、远程协助、视频会议、在线学习等无接触经济产业日渐发展起来。由此,无接触经济虽然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但是这种“有距离”和“无接触”的交往方式已经全面地进入日常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之中。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可知,在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投资增长3.2%,电子商务服务投资增长39.6%,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增长17.4%。这意味着现代网络经济的发展态势良好,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的消费和投资行业。事实上,无接触经济也是现代网络经济的重要表现,其运行符合网络经济理论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同时,无接触经济又体现出技术的创新趋势,能够有效改革劳动生产的过程和条件,既具有强大的经济活力,又可以为经济社会生产带来正向结果;此外,无接触经济还将社会治理的问题技术化,即把本属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体制结构问题,悄然转化为以工具主义逻辑为主导的行政技术问题。总体来看,无接触经济的时代转向,初步形成了通过“人—物—人”“人—网络—人”等物理和实体空间的相对隔离来发展经济、稳定政治和完善治理的新方式,特别是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意义重大。

无接触经济加速产业智能化转型,促使传统实体经济不断提档升级。无接触经济的发展,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联合。事实上,无接触经济的技术支撑在于“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以及以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主要表现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因此,无接触经济具有智能化特点和趋势,且其主要通过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完成传统实体经济的转型。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接触经济不仅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为电子商务的推进带来新的契机,并推动了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从智能物流、无人配送等智能化产业的发展来看,它们具有自动化的运行模式,无需人工处理即可完成产业经济在包装、运输、装卸等各个环节中的有效调度。由此,无接触经济对于稳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企业生产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

无接触经济助力政府信息化建设,加快线上无纸化办公流程的形成。无接触经济时代,线上的电子政务系统、学习强国平台、Zoom、腾讯会议、钉钉等远程办公软件的应用,形成了“互联网+政务”的政府治理流程,也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政务处理工作的顺利推进。特别是在“无接触”的环境要求下,以线上申报、审批和处置为主,线下为辅的公共事務处理机制,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制约,缩短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距离,从而使无纸化办公成为了可能。比如,国家税务部门关于2019年个人所得税退税政策,即是通过APP申请的形式报批,并在线上完成审批和退补税等环节的,而政府及所属部门也开展了类似的无接触办公业务,且形成了较为规范和灵活的处理机制。由此,无接触经济催生的无接触政务处理方式,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创新了政府和部门办事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为群众提供咨询。同样,这种形式的政务处理流程,也推动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无接触经济助力社会精细化治理,推动便捷和高效的服务体系完善。在无接触经济时代,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革命成果同样被运用于社会治理与服务体制机制完善之中,并带来积极的影响。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由线下转向线上,有效地减少了时间、空间和资源的损耗及相关成本,因而其成为一种更加生态和环保的社会交往方式,并推动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服务机制的进一步优化。面对疫情期间封闭政策和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党和政府探索了无接触的社会治理和服务模式,通过在线下设置无接触配送存放点、无接触购物储存柜等便民服务设施,精准对接和保证群众的基本需求,努力隔断疫情传播的途径。比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的高碑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开展了京东机器人配送快递、专家在线健康服务咨询和“菜篮子”送到家门口等系列无接触服务活动,既切实满足了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又有效防范了人与人之间交叉传染。

无接触经济时代面临各种潜在性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无接触经济的时代转向,是党和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贯彻群众“生命优先”原则的重要体现。生产和生活中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是阻隔疫情传播的有效方式。同时,非接触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并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内部信任的缺失,可能带来意识形态的风险。无接触经济最为主要的运作模式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将智能化产业和实体经济产业相结合。同理,无接触经济时代下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方式也是将远程协作、线上办公等日常操作和传统线下办事流程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革命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运作。但是,由于线下人与人接触和交往活动的减少,打破了人们彼此间的社会信任机制和情感联结纽带,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内部可能无法再依靠共同的信任和共通的情感建立起社会的认同。也就是说,仅仅依靠线上的交流不足于增强社会的公共性,单纯的利益或者经济关系也会使社会和人们相互间的平衡受到冲击,容易在社会中形成经济利益至上的思想和风气,造成党和国家的领导力、社会的凝聚力被削弱的困局,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建设。

虚拟空间的监管困难,可能诱发参与无序的风险。在无接触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空间这一载体。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具有极强的虚拟性,因此人们习惯于站在“屏幕后”操控一切,这也是为何表现在“屏幕上”的仅是形式各异的交流符号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都存在随意性较大、监管较难的现实问题,加之这种线上操作流程逐渐替代了线下的人际交往,因而人们在现实中所应遵循的固有的道德结构和伦理关系被打破,加剧了人们网络参与的不确定性。

技术手段的过度依赖,可能存在内容异化的风险。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领域,无接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技术成果革新和转化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在社会治理的场域内,无接触形式的治理体制机制运转需要在技术、社区资源和公共服务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结关系,从而使社会治理与服务的过程被规范为一整套可供操作的线上办事流程。然而,线上远程操作的实现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技术,至少会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活动。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鳏寡老人或者贫困群体无力承担在线服务所必需的硬件设备,也不熟悉相应的操作流程,难以享受到无接触经济所带来的便捷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无接触经济时代人们对技术成果的要求更高,将各种事务的处理归结为技术层面的问题。这种局限的认知,将社会治理简化为技术治理,忽视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效能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接触经济、“互联网+政务”、智慧社会等建设虽然是依托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展开的,但是它们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现代网络经济和技术治理活动,而是涉及产业转型升级、政治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过于强调无接触的形式问题,可能导致内容的异化。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化解无接触经济时代的各类风险

无接触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经济、政治和社会交往中的地域和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保持社会距离和无接触的情形下,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也能够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公共事务和享受公共服务。由此,在无接触经济时代转向下,现代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都可以被归纳为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社会治理问题。但是,这种“社会距离优先”的无接触模式却存在着各类风险,并制约了我国智能化产业转型、“互联网+政务”平台建设、无接触治理模式创新等治理实践的深度发展。为此,党和国家要多措并举,以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无接触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并有效化解意识形态多元、参与无序和内容异化等风险。

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建设,是防范和化解我国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内容。在无接触经济时代,虚拟网络空间背后隐藏着各种夸大其词或富有煽动性的不良信息,但是仍有个别不理性的领导干部和社会群众对其偏听偏信。为此,要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一是加强党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营造起爱党爱国的良好风气。二是加强各级党校和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建立高校思政工作专业性团队,提升高校党团组织对党的接班人的培养能力。三是各级党员干部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通过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党的引领力、创造力、凝聚力、渗透力和战斗力。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提高各级政府和城乡社区的领导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全周期管理”意识,是公共管理内容、主体、层次的系统协调和整体推进,有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效能。为此,应在社会治理“全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加强领导力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应对突发事件。一是贯彻社会治理“全周期管理”理念,通盘考虑顶层设计、政策执行、社会动员、总结反思等各个环节的治理难题,做好应急预案。二是推进各级政府“互联网+政务”建设,减少地域空间、时间等外在因素对政务处理过程的约束,真正提高政府为群众办事和服务的效率。三是加强各级政府和城乡社区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建设,对地方和基层领导干部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决策和执行能力。

加快现代技术成果转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无接触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无接触经濟时代推动了无接触治理的产生和发展,反映出技术和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相互结合。因此,无接触治理格局的打造,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撑。应加快经济产业和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治理技术的现代化转型。一是结合党和政府技术革命、“智慧社会”等战略目标,将无接触经济和无接触治理融入国家顶层设计之中,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安全的信息技术体系。二是加快对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转化,将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治理技术应用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和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系统。三是创新无接触治理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加入无接触服务,开展诸如“互联网+志愿服务”,线上法律、医药等专业咨询活动,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速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完善虚拟网络空间规则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无接触经济时代,虛拟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参政议政的主要场所。但是,这种在线经济、政治和社会治理活动又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权力滥用和监管困难加剧了这一状况。为此,要加速社会治理和网络治理中的法治化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框架。一是完善立法,加强对网络政治和网络参与的监督和约束,使各种在线活动始终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二是弘扬主旋律,做好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工作,确保网络内容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防范反华势力在虚拟网络空间的渗透行为。三是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制定更加精准和精细的线上办公和服务流程,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无接触经济和无接触治理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增进他们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各种诱惑。

主动赋权和增能社会,打造线上和线下参与的“两条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调动城乡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自主自治的积极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公众的广泛和有效参与,既是社会治理中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又可以链接各种社会资源,实现政社互动的建设目标。为此,党和政府应当进一步赋权增能社会,打通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参与渠道,确保群众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供给。一是打造群众参与和自治的“两条线”,针对部分群众对无接触经济和无接触治理模式不熟悉的现状,可以开发更加简洁方便的技术平台,并加强对群众的操作培训,使之具备基础的使用和操作能力。二是拓展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渠道,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孵化,继续通过项目制、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推动社会力量的成长,发挥社会组织引导群众自治的重要功能。三是着眼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将其与城乡发展的战略需求、资源需求与赋能需求相结合,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力、自治力和行动力,不断加强政社互动合作,形成共治共赢的局面。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王泽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宋熠、王正伟:《“互联网+”与基层治理秩序再造》,《社会治理》,2015年第3期。

②赵丽涛:《网络空间治理的伦理秩序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3期。

③田毅鹏、薛文龙:《“后单位社会”基层社会治理及运行机制研究》,《学术研究》,2015年第2期。

④瞿彭志:《网络营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责编/张忠华    美编/李祥峰

延伸阅读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推动消费回升。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摘自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
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决策支持方法研究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
网络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方式初探
浅谈网络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改善途径
浅议网络经济下的财务会计管理
网络经济中消费特征及消费心理的分析
我国网络经济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电商背景下网络经济发展创新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