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琼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揭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因而数学教学必须按照数学的思维活动规律来进行。现实的数学教学,讲实战、求分数,往往忽视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
当前的数学教学目标是:培养数学的思维形成及发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并上升至人文情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几个转变:变重结论为重过程,变重演绎为重分析,变重考试成绩为重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数学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会做题,要追溯其知识发现的内在规律。对于某个数学概念和定理,当初数學专家是如何构想得出,尤其是发现概念和定理,常常是很多人智慧的结晶,许多人的思维过程的提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刻领悟,多层面剖析,既要忠实遵守一贯的科学的描述,又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喜闻乐见地内化生涩的数学抽象,总之,不能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大量的公式、定量、法则,而忽视产生、推导的过程。那样,势必会失去数学教学的灵性。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分析、探索的过程,只重视正确的解法,其结果是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形成过程,思维品质就更谈不上了。发展思维能力,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模仿能力。面对一道题,首先应该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想?而不能醉心于某种外来解法多么灵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全面分析问题,这也是他们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前提。作为问题的求解属于模仿式模块,通过观察、阅读、教师讲解皆可获得,因此,应将数学思维过程作为重点强调。只有这样,学生们当碰到各种复杂问题时,才能不拘一格,从容化解。
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活动,同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新旧知识的逻辑递进,根据数学发展的合理规律,配合前人探索新领域的成功经验,催生学生的内在原动力。因此,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操作、练习、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材料和素材,给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提供机会。如果重结论、轻过程;重讲解,轻分析;重再现、轻发现,势必削弱思维活动,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结论,讲解,再现的作用,而是要处理好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关系的基础上强调思维品质的提高的必要性。
无论何种教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教学也是,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一旦由被动变为主动,不断地产生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开创性的,便足以使他们感受到发现的快乐、知识的有趣、规律的迷人。这样,数学教学就是富有成效的教学,学生们的思维品质也才可能可持续地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教育学》、《数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