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背景下幼儿数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2020-07-23 16:34吴青顾伟红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材料评价幼儿

吴青 顾伟红

在二期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主题活动在幼儿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主题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来自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的极其多样化,打破了以往分科教学的模式,突出了课程的整合性。在二期课改背景下,各类活动的组织形式也由原先单一的集体教学形式逐步走向了强调多元化的以个别、小组、集体共存的活动组织形式。但是以往的数教育经常是以分科的形态出现的,如今,如何将数教育渗透到主题教育中,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数学活动结合呈现的方式,将数学教育生活化、情境化,以此来帮助幼儿汲取数经验,就成了当前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幼儿园非正式数活动:所谓幼儿园非正式数活动是指幼儿受内在需要的驱动,在一定环境及自然状态下,自发自主地进行学数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学具、玩具,创设学习环境,让幼儿自由、自主地进行活动。它是一种偏低结构的活动组织形式,能让幼儿在非正式活动中,通过材料的刺激,动手操作,自由摆弄和探索,感知内化,积累经验。

生活数学:生活数学是指从发挥幼儿主动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积极地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为幼儿创设实践验证的条件,使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相关的数学经验,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指从幼儿兴趣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教育,对幼儿经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拓展并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活动。

一、挖掘非正式数活动中环境材料的隐性作用

非正式数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材料就像是“不会说话的老师”,隐含了教师教学的意图。因此,要注重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设计、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或对同一操作材料提出不同要求,让材料成为主题开展的渗透物,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

1.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环境和材料的关系

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由于数活动具有抽象性,因而建立一个数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从而积累有关的表象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逐渐能关心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注重游戏化、情绪化。而大班幼儿逐渐开始对一些抽象的符号发生兴趣,在活动中喜欢写写画画,不再满足简单的摆弄操作,同时,竞争也是幼儿获得发展的一种方式,他们喜欢挑战,并在挑战中获得情绪上的满足,树立信心。因此,在中大班就要逐步增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为幼儿设置一定的难度,从而,吸引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2.把握好材料投放的注意点

非正式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我们要让材料成为“教师的代言人”,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所以在幼儿数学活动材料的设计、提供上我们要注意:(1)关注材料的层次性;(2)把握材料的递进性;(3)注重材料的暗示性.

二、探索非正式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態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她把这一教育过程概括为——大胆地放手、小心地观察、耐心地等待、适时地引导。这一观点启发我们:非正式数活动中,应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教师不应只是在教室中忙碌地穿梭,不应成为施令的权威者,不该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应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的观察,真正的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

1.教师要积极参与幼儿活动,学会观察

2.教师要分析幼儿的行为,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

3.教师应能分析调整,总结跟进

4.教师应关注幼儿数经验的积累

任何一个活动,都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但这并不等于对幼儿的放任。这就需要教师做适度的显性指导。教师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及时地介入,在幼儿专注于自我表现时,适时地退出,适时、适度地运用有效的指导策略。老师在指导中注意适时、适度将有利于孩子在非正式数活动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性地发挥,以此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参与活动,寻找乐趣,获得发展。

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评价方式科学

幼儿园《纲要》指出,“评价包含对儿童发展状况的把握与对课程和教育计划适宜性的反省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使课程和教育计划更适合于儿童的发展。”在非正式数活动中教师从着眼于幼儿发展角度对幼儿活动要作适度的评价,其中应注意:

1.评价的适宜性

一般教师对于新投放的材料不作活动情况的评价,对于幼儿玩的不多的材料也不作评价,只有当大多数幼儿都接触过这类玩具,大家有了共同的问题之后才能作为评价的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幼儿在已经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思考,以求高一层次的发展。评价时不管几种内容均不作结论性的评价,而要善于留尾巴,作为延伸活动的要求,请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究、发现、创造。例如:中班幼儿在玩了一个阶段的模式排序之后,教师请幼儿对一种排法几种讲法进行介绍,并说:“小朋友,还有很多种讲法可以介绍呢,我们回去再试试,看看谁的讲法还要多。”

2.评价的整合性

首先,评价内容要整合。教师评价幼儿时,不要局限于幼儿操作活动完成的质量情况,而是要更注重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意志力、合作精神、习惯的养成等。哲学家马基亚弗利曾说过:人的性格和承诺都靠不住,靠的住的只有习惯。教育不只是为了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远比之更重要的方面。其次,评价形式要整合。评价的形式是以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每次活动之后,教师以表格形式记录活动的质和量,口头评价以活动结束时的师生口头交流讨论为主要形式,帮助幼儿整理、归纳,达到师生、生生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材料评价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可爱的小瓢虫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材料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摇摇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