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冉
摘 要:2002年起中国电影开始向产业化迈进,一系列促进电影产业改革的政策出台,电影的语境、受众的审美、市场的环境等都发生了改变,“新学院派”走入人们的视野,对我国电影创作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新学院派电影的产生背景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创作特征进行了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学院派 创作 叙事 主题意蕴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6-0-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影产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电影市场的开放,电影准入门槛降低,很多跨界人士纷纷参与到电影拍摄和制作中。中国电影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模式和价值观念也与过去不同,电影市场逐渐呈现出年轻化、明星化、网络化等特点。在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转变的新时代背景下,新学院派电影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学院派电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一种影视风格。国产电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艺术风格经历了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衍生出“新学院派”电影。“新学院派”电影延续了“学院派”电影的人文精神,关注社会现实和当下人们的现状,并予以客观、冷静的表达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它展现了中国特点,并融入了中国美学特征,在重视电影的艺术性的同时,也考虑电影的商业价值,并在两者之间进行着适当的取舍。
一、新学院派概述
国内电影界最早提出“学院派”概念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汪岁寒,1988 年,阿璞的文章以《中国电影的“学院派”》为题,明确肯定了“学院派”的影响:“几年前电影学院在中国界是个无足轻重的单位,今天人们对他们刮目相看,用一个不尽确实的名称承认了他们的探索成果——‘学院派”。80年代,陈凯歌、张艺谋等导演成为人们心目中“学院派”的代名词,后来,王小帅、娄烨、贾樟柯等导演开始关注当代普通人的生活,记录了当时年青一代的迷茫。
二、新学院派的创作特征
1.主题意蕴
“新学院派”电影主要表现着当下人们的现状。电影呈现了当下百姓的酸甜苦辣和面对命运时的内心挣扎,并以此来讨论生活的迷茫和人生的喜乐悲痛,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演绎着现实的悲凉,在喜剧的表象下包含着悲剧的本质。在“新学院派”电影中,反复提到人性的复杂,在面对命运时,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是被逼无奈之举。电影不再为了大团圆结局而开启金手指,整部影片都是尽可能真实地呈现现实现状。
1.1荒诞手法揭示现实
“新学院派”电影注重挖掘底层人们的内心,表达小人物的窘迫和悲凉,探讨当下平民百姓的生活现状和内心变化。例如《追凶者也》,这部电影故事本身、人物性格以及追逃的过程都极为荒诞,电影中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绝对的是非界限,剧中人在经历了各种挣扎,面对悲凉的命运时他们也有人性温暖的一面,电影展现的是底层人们在被生活欺压时的挣扎与无奈。整部电影中,没有以上帝的视角对人物进行价值评判,只是通过荒诞、夸张的手法和人物复杂的内心,展现当下社会的
现状。
1.2追求人文关怀
“新学院派”创作彰显着浓浓的人文精神,例如《湘女潇潇》《我不是药神》等电影中剖析了人物行为背后的内心挣扎,挖掘人性中的光辉一面,呈现了当下社会热门话题,通过人物内心的挣扎,披露了社会中的某些丑恶行径,呈现了“学院派”对当下人们的关注。“新学院派”在电影商业化大环境下,仍坚持追求人文精神,关注小人物的悲欢喜乐。他们利用电影传达着对生命的尊重,以批判社会的不公和对小人物的关注表达着他们的人文情怀。
1.3黑色幽默式呈现复杂人性
人类对人性的探讨从没有停止过,而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实,表达着人性的善与恶,对人性的探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学院派”电影也不例外,它更关注底层人们的命运,通过黑色幽默的形式呈现着人性的复杂。在“新学院派”电影中,人性的对错没有绝对的界限,更多的是面对悲凉命运的无可奈何。
2.叙事风格
2.1小人物叙事视角
“新学院派”电影中普遍是采用底层叙事的角度,区别在于,“新学院派”不单单关注人物生活的表象,更重视人物在面对抉择时复杂的内心世界,人物的每一次选择无法准确地评判对错,更多是对生活与命运的妥协与无奈。“新学院派”中也有很多风格类型,表达着不同的类型人的生活状况,此外,“新学院派”还关注社会中失败人群,例如《追凶者也》中混混王友全不务正业,没有正式的工作,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更遑论自我价值地实现了。在面对质疑女友的质疑时,他无奈应对;在被警方怀疑时,他像一个社会的边缘人,有着想要完成的事情,却又无能为力。
2.2多视点叙事
多视点叙事摆脱了单个主人公的因果线,横向展开故事的叙述,多重声的叙述故事,让故事得到更完整的展现。多视点叙事可以让电影更有张力,更好地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荒诞。其中群像式多视点叙事挖掘内心深处,窥视人性的善恶,利用第一视角和第三人称并存的方式将故事营造的更加紧张和神秘。例如《白日焰火》,就采用了多视点叙事的方式,其中第一视角是主人公张自力的视角,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的行动展开, 而第三视觉始终贯穿着影片。从主人公跟踪吴志贞开始,以摄影机为第三视角暗示了梁志军的存在,而这种隐藏的窥探增加了电影的悬疑色彩,引人联想,增加了故事焦灼的氛围。此外,多视点叙事的方式还扩大了叙事空间,为故事和人物关系做了更好的铺垫,带动了电影的节奏,细致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让故事结构更加的精巧,人物更加的丰满,内容更加完整。
三、总结
“新學院派”在影视商业化的大环境下,始终坚持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继承了电影创作的人文情怀,结合社会现实生活,挖掘人性的善恶,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以多元化、多样性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给观众带去一场场视觉盛宴和与众不同的心理体验。同时,“新学院派”也尊重市场规律,在尊重艺术创作的同时,兼顾影片的商业价值,不断尝试新的风格,努力让影片更吸引人,实现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几年我国涌现了很多杰出的“新学院派”创造者,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我们相信在一代代优秀创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电影创作必将走向世界,实现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侯光明.新学院派电影创作的立场、精神与价值诉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11):5.
[2]李焕征.时期中国大陆影坛“学院派”的乡土创作及其时代征候——以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为例[J].当代电影,20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