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一菲
一根红绳三缠两绕,一种祝福编织而成。这就是蕴含着浓浓情意的中国结。
我最先接触到中国结是在学校的劳技课上,老师教我们如何用平结做一只轻巧灵活的蜻蜓。那只蜻蜓,让我深深地爱上了中国结!
一条长约一米的火红色中国结绳,两颗绿色亚克力珠子,就构成了蜻蜓的全部。一条结绳,两颗珠子,仅此而已!
“将绳子对折,在绳子的左右两边各穿一颗亚克力珠子,当作蜻蜓的眼睛。在离绳子中间点10厘米处,将绳子折回来,这算作是蜻蜓的身体……”听着微课里的介绍,我不觉心痒痒了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亚克力珠子给固定住了,可是结绳却不听使唤,老是散架。到了大头针显身手的时候了,只要大头针一出马,结绳就只能乖乖就范了。
“右压轴、左压线、挑轴过、穿右洞、结拉紧。”跟著老师的小口诀,我居然也学会打一个简单的平结了。就这样一个正向,一个反向,再一个正向,一个反向,交替而行,蜻蜓的上半身也初现身姿了。
可是,这两对小翅膀是怎么诞生的呢?我试着拉出“耳翼”,弄成一个圆圆的圈,等长度适当的时候,再拉紧绳结,我试验了多次,才让两边的翅膀均匀平衡。我想象着:“晚霞中的红蜻蜓啊,你在哪里啊,童年时代遇到你啊,那是哪一天……”
我想象着、思索着、吟唱着,继续编织平结,剪掉多余线头,用热熔胶熨烫,美美的红蜻蜓就新鲜出炉了!至今,我都保存着这份珍贵的作品,它始终在我的书桌前闪耀着朦胧的光点……(指导教师 江军波)
【评点】
小作者擅长进行细节描写,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制作蜻蜓形状的中国结。在行文过程中,小作者按照制作的顺序进行描写,使得文章自然流畅,可读性强。制作过程在小作者的笔下显得细致而具体,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形成印象较为深刻的画面感,阅读体验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