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华英
摘要: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实践中地位十分突出,文言文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素材,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这部分内容教学其实是重难点。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困境和相应的解决对策展开分析,旨在提升整体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6-0041-01
引言
文言文素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将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融入到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文言文素材的语法应用和句式结构和现代白话文之间有差异性,导致很多学生在接触学习过程中兴趣不足,学习能力也不高,这成为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困境。为了有效解决目前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需要以新课改作为推动力,参与科学的教学策略研究工作。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困境
目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困境具有的多样性,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就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来看,我们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文言文本身比较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兴趣培养方面遭遇困境;其二,语文教师在教学指导方法和技巧上灵活性不足,以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主导的文言文教学活动中,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无法突出教学重点和学习方法,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下,难以获得兴趣激发和能力提升。
2.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翻译教学其实只是我们渗透其它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在渗透文化意识上的巨大作用,以文言文作为工具解读传统文化思想,体验人文内涵,才可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文言文教学效果[1]。因此在指导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文言文的文化要素和人文特征真正落实语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兼顾其它教学目标。立足情景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建议以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言文教学课堂。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一课的时候,课前我们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网络素材,还原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人生遭遇和价值观念,渗透德育目标,体现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帮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斟词酌句,深入鉴赏。
语言和艺术层面来说,文言文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在指导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抓住文言文鉴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欣赏古汉语的语言、艺术美感,这也是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2]。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一课教学中,我就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学生按照平时的小组划分结果,合作学习。一般来说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文章的核心片段或者某一切入点作为开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手法、文章结构以及思想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展开鉴赏。比如本课时的文言文内容中写到家贫无书、借书、抄书的艰难,我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针对这部分内容深入阅读和分析,指导他们探索人物精神品质,领会这种勤奋好学的优良精神,学生结合鉴赏过程,逐步了解主人公宋濂身上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的传统美德,这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很大借鉴意义。学生在合作完成学习人物的过程中,以语言文字作为依托,实现文化领悟和品质迁移的目标。
2.3 关注思维,探讨学习。
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养成是十分关键的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中,以语文思维带动文言文学习效率提升是有效的教学方法[3]。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教师设计一些具有引导价值和灵活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课前思考。此外,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多思考少照搬翻译用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体现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比如在指导教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内容,提炼思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学生辩论,“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自动划分辩论小组,相互推翻观点,不断增加论据,合理表达自我,重构思维框架,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结束语
上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和对策,旨在全面优化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结合目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本研究内容还有待完善和提升,希望上述观点能够给同行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 马丽娟.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策略探索[J].新智慧,2019,12(08):100-102.
[2] 和化美.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策略探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9,8(03):65-66,69-70.
[3] 蒋光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策略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21(02):48-5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