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荔
谷雨过后,花红渐少,绿茵变得繁茂,这是一年的暮春时节,一缕轻愁笼上心头。再去西递的路上,两旁是白墙黑瓦的皖南村落。在车窗里偶然一瞥间看到“赛金花故居”的指示牌,原来黔县是晚清名妓赛金花的故乡。
小时候读过有关赛金花的传奇人生,自然这故居对我有着神秘的吸引力。穿过雨雾走进古徽州最美丽的私家园林,宅院很深,呈园林式,院子里有天井,布局是四水归堂,是典型的徽州人家。惊异于古徽州无论富贾抑或平民人家,一律在客厅的案台上摆放一个西式座钟,左侧是一面古镜,右侧则是一只花瓶,据说这暗喻着“终生平静”之意,这里的摆放也如出一辙。
院内有一口古井,青石幽幽的古井口,有几道深深的被麻绳勒出的印痕,那是岁月的痕迹。想像晚清时的赛金花回到归园时,身影是落寞的,顾影自怜的,如今古井犹存,芳踪却杳杳。
院内有一株海棠花,导游说是赛金花亲手种下的,海棠依然很茂盛。遥想当年,赛金花若知海棠又叫断肠花,断然不会种下,如同种下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无论古今,一个女子想要的,无非是安静的生活,像一棵安静的树,静观世间风云。
步人这深深的庭院,宛若走进江南的园林。这如此气派的院落,一看也是当年富贵人家的居所。赛金花小时家境贫穷,生活所迫才离开安徽老家,这肯定不是她小时生活的家园。这里,原来是她祖居旁的“归园”,是后来一富商赠与赛金花的。
那个小脚深闺的时代,一个烟花女子居然出了洋,还能自如地出人洋人的皇宫。更传奇的是,数年后八国联军攻占京城,八国联军的总司令居然是曾经仰慕她的西洋人,晚清宰相李鸿章也拜倒在这个小女子门下,大清沦落到妓女救国,这让慈禧太后一扫颜面,于是找个借口把这个贱人发配回了原籍,于是就有了眼前这“归园”之名。
走过一间一间的木门,每一扇木门都有着班驳的历史往事。在一雕着花卉的木格厅门口站定,八仙桌、红木椅、老字画,古色古香,伴着楼上传出古韵小调悠悠,别是一番风情……
站在赛金花媚眼如丝二十一岁的老照片前,有一种神秘的魅惑,这种神秘来自上个世纪。老照片沉淀着一种深厚的美,有着属于那个年代的风韵,柔美而凄艳地盛开在时光深处,像一帧水墨小品。
赛金花,原名郑彩云,1872年10月出生在黔县上轴村,10岁时随父亲迁居徽州,为了谋生父亲去苏州做了轿夫,12岁的郑彩云也随父至苏州。不料命运在转弯,父亲意外病逝,无奈之下彩云做了花船上的清倌人,只卖艺不卖身的欢场女子,那是1886年。
赛金花的一生充满了情爱。1887年,未满16岁的赛金花,嫁给比她大34岁前科状元洪钧作三姨太,这是赛金花第一次婚姻。她随洪状元出使欧洲诸国,赛金花以聪颖天资,良好的语言天赋,周旋于各国王公贵族之间。在柏林居住时,曾受到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的接见,并在皇宫里认识了年轻英俊的瓦德西将军。瓦德西面对如玉凝白的东方美人赛金花一见倾心。
洪钧回国后因病而逝,这令赛金花悲恸欲绝,毕竟是洪状元给了她体面的生活。
赛金花第二次婚姻是和曹瑞忠,沪宁铁路的总稽查,曹瑞忠为人忠厚,赛金花也决心想做个安静的主妇,那在象牙骨扇上题写的柳诗,就是最好证明。诗曰:“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从今写人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可是天又不遂人愿,曹瑞忠因急性肠炎而离开人世,孤苦的赛金花又再度回到漂泊的生活。
第三次婚姻是魏斯灵,当时担任民国政府的参议员,而此时赛金花已年近40岁,但风韵犹在,此后两人同住在前门外的樱桃斜街。但是好景不长,民国十一年赛金花春天丧母、夏天丧夫。魏家认为她是红颜祸水,赛金花只得搬出魏家闭门寡居,靠典当和借债度日。
促使赛金花再次成名的却是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人京城,总司令竟然是令瓦德西,曾经钟情于她的一位德国军官。借此机赛金花为慈禧求情,为京城百姓安全求情。因此京城百姓对她多有感激,称之为“议和人臣赛二爷”,民间还称她为“护国娘娘”。
民国十五年冬天(1926年),第一位裹着小脚出入欧洲上流社会的中国小姐,走完了崎岖的人生之路,享年65岁,葬在陶然亭附近。明清小说家曾朴以赛金花传奇经历写《孽海花》一书,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刘半农和学生商鸿逵,根据赛金花本人口述为她作传,名为《赛金花本事》。夏衍《懒寻旧梦录》:“朝堂上的大人物的心灵还不及一个妓女。”
不明白赛金花晚年为什么不回“归园”呢?走过环碧廊,环碧秀色一览无遗,仿佛看见她迈着精致的三寸金莲,禹禹独行在悠长的廊沿下,女儿墙高低错落成一种徽式建筑之美,那一盏盏红灯笼,让灰白之间一下子明亮起来,就像老照片中的赛金花,似乎并没有令人惊艳之容,但一定是幽丽迷人的。
归园,让人领略到人工山水与世外桃源般自然美景的美妙之处。其中有梨花伴月、双桥截春、等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只觉得雅到骨子里去了。园内亭台楼榭、小桥回廊错落有致,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温婉意境。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归园像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我一页页用心翻着,赛金花电影般传奇的一生。离开归园,雨仍在纷纷下着,旧故里草木深深。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