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这个号召宣告了中华民族有信心、有勇气登上空间活动的舞台。”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的潘厚任回忆道。
1967年,我国将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将第一枚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卫星属于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外形为近似球体的72面体,直径为1米,重150公斤,计划在1970年左右发射。这颗卫星的任务,是为中国今后发展对地观測、通信广播、气象预报等各类应用卫星奠定技术和实践的基础。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东方红一号”卫星便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研制、生产、发射、测控在内的众多领域。“现在看着简单,但那个年代的工业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受命领衔研制卫星的孙家栋这样形容道。
随着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东方红一号”的重量从起初的150公斤增加到173公斤,远超世界前4颗卫星重量的总和。要把这么重的卫星送入太空,难度可想而知。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的戚发轫说:“卫星必须达到国家提出的4项技术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人员开始了追逐梦想的艰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