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综述

2020-07-23 06:24俞铃
成才之路 2020年19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儿童

摘 要:儿童同伴交往是儿童与同伴通过彼此接触展开互动的过程,它对儿童的社會性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文章从研究历程、研究内容等出发,对国内外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国内与国外研究的不同侧重点和结果,并提出我国关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研究可能出现的新趋势。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儿童;同伴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9-0038-02

儿童同伴交往是儿童与同伴通过彼此接触展开互动的过程,它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又于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使得我国家庭中存在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大群体。从最近几年来看,二孩家庭日益增加,人们对非独生子女的教育也日渐重视。因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两类群体在同伴交往方面的特征,促进我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等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

1.研究历程与研究内容

国外对于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但由于国外没有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因此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大多可以看作针对非独生子女群体进行的研究。早在19世纪的时候,门罗(Monroe)就曾对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友谊、参与的游戏活动等进行调查与研究。20世纪20年代,关于儿童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的实验研究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世纪90年代,同伴交往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主题也更加丰富多样。

关于同伴交往的特点,在年龄方面,Parton(1932)认为,根据游戏中儿童与同伴间发生交往的频率来分,儿童的游戏行为可以分为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平行游戏,这些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依次出现。在性别方面,Fabes(2004)指出,儿童早期会出现喜欢与同伴玩耍,而排斥与异性同伴玩的情况。在交往能力方面,国外的研究认为女孩同伴交往能力明显优于男孩(Chung&Asher, 2006)。

2.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的比较研究

国外关于独生子女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独生子女只被当成特殊群体或者个案来研究。国外最早的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成果是美国心理学家E.W.Bohannon(1898)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在这篇论文中,他认为,独生子女的特点是“自私、娇气、嫉妒、固执、早熟等”。而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仍然是现在许多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山下俊郎(1982)总结分析了西方学者的观点,发现对于“独生子女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这一观点,存在支持和反对两种结论。

二、国内研究

1.研究历程与研究内容

国内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比国外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国外研究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社会上慢慢出现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之后,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聚焦于儿童同伴交往这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陆续有一些研究人员对我国儿童的同伴交往开展一些本土化研究。

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对儿童同伴交往的技能、行为方式、不同类型儿童的社会交往以及儿童同伴交往中的各类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叶玉华对儿童交往的积极性与儿童交往行为方法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庞丽娟则主要研究了对被拒绝、被忽视儿童的社会交往的干预措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儿童同伴交往研究的主要内容转向对交往问题的分析和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同时研究内容逐步扩展到同伴互动关系研究、社会系统的文化与价值观研究、集体角色与个性特征交互研究等,同伴交往的研究内容开始向本质深入。

关于同伴交往的特点,在年龄方面,杨丽珠(1995)指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李艳菊(2008)在研究中发现,年龄越大,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就越好,中班是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到了大班发展速度较中班稍缓慢。罗运龙(2017)认为,从小班到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及各方面的发展最为迅速,中班到大班有所回落,中班阶段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在交往能力方面,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比较一致,认为女孩同伴交往能力明显优于男孩。

关于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儿童自身的特征,包括气质、外形、情绪情感、交往的主动性、交往技能等(庞丽娟,1991;王振宇等,1992);教师因素(束从敏,1997);家庭因素(郭筱琳,2015);同伴因素(刘雪倩,2015)。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研究人员较多运用了观察法、同伴提名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的比较研究

独生子女的现象和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关于独生子女同伴交往的专门研究并不多,但在独生子女社会交往的众多研究中,研究人员基本都是通过探析独生子女与同伴的交往来反映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所以独生子女社会交往方面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其在同伴交往上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方面,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能力比非独生子女强,二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能力无差异,三是非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能力比独生子女强。对于不同的观点,风笑天教授发现了一个规律:关键因素是被研究者的年龄。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有差异的,研究对象大多是3岁到6岁的幼儿;认为两者没有差异的,研究对象基本是学龄儿童、中学生。换句话说,年龄越小,两者差异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差异慢慢缩小,直到几乎无差异。

关于影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羅运龙(2017)认为,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同伴交往机会的差异造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的差异。李晓红(2017)指出,影响第二代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包括隔代抚养比率高、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消极态度与评价等。汪小琼(2012)对5岁到6岁独生子女同伴交往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缺乏同伴交往机会,而独生子女家长的因素,如关于儿童对同伴的选择、同伴间矛盾冲突、交往出错等看法,又会对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带来一些影响。

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的改善策略,刘倩(2016)认为,家长与幼儿园都要重视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注重家园合作与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李晓红(2017)认为,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提高亲子交往与师幼交往质量,有利于第二代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汪小琼(2012)指出,提高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能力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并为儿童创造各种同伴交往的机会。

综合以上文献,笔者发现国外关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的研究较多,国内近四十年关于独生子女同伴交往的研究较多,而近年来非独生子女的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开展非独生子女本土化研究,或者比较我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的差异,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美芳.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2]杨霞.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2005(21).

[3]谭庆柱.“独二代”与“非独”儿童社会交往现状比较[J].江苏教育,2017(11).

[4]刘倩.大班独生与非独生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Research on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Only Child and Non Only Child

Yu Ling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Nantong 226006, China)

Abstract: Children's peer communication is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ir peers through mutual contact, 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earch content, this paper combs the peer interaction research of only child and non only child at home and abroad, finds out the different emphasis and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trend of peer interaction research of only child and non only child in China.

Key words: only child; non only child; child;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6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对比研究”(课题编号:2019JSA155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俞铃(1984-),女,江苏南通人,讲师,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留守儿童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