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规避失分雷区(四)

2020-07-23 06:23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体健圆梦

雷区六:中心不明,观点模糊

一篇作文要有明确的中心,并要让这个中心贯串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显豁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它必须是鲜明的。要达到中心明确,考生在写作之前就应当明确“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在写作过程中更应清楚“怎么写”。

考场作文因“中心不明,观点模糊”而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1.作文中心不集中,主题不鲜明,或者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否定另一方面

一篇作文虽有材料、人物或事件,但这些材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读者看完后依然不知道作文表达的观点。如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扫一屋与扫天下》,考生在作文开头以大量篇幅介绍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然后讲到学生在学校要做好打扫卫生的工作,最后阐明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性,虽然对“劳动”的话题有所涉及,但整篇作文没有鲜明的中心,作文主题不明,含混不清。

2.观点模糊,立意不当

作文中的观点并不能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偏颇,或是思想感情消极、颓废。如2019年北京卷作文题“2019的色彩”,有的考生写了许许多多的色彩,却没有明确这一年到底是什么色彩,有的考生也只是停留于描写表象的颜色,没有很好地去挖掘不同的色彩被赋予的不同意义,有的考生甚至表达出“在多彩的世界里及时行乐”的观点,流露出消极颓唐的情绪。

【失误示例】

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劳动实现人生价值”。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身边存在着种种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我认为劳动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历练,我们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此,我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劳动时要“静心”。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荀子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可见静心的重要性。静下心来,可以认真思考,注意到更多细节,从而更好地处理事情。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浮躁和意气用事,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难以处理。

劳动时要“锐意”。“锐意”可以让人在劳动中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如此高效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劳动时要“奋斗”。奋斗是对青春最高的礼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又怎能少了奋斗?

——2019年高考湖南考生《劳动实现人生价值》

【失误原因】

上述文段针对“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仅谈其一,削弱了演讲的针对性,内容也显单薄。“静心”“锐意”和“奋斗”三个分论点,与题意“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有偏差,偏向了奋斗、进取,而非正视劳动。所以作文中心不明,观点模糊。

【升格示例】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身边有的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他们认为劳动浪费时间,劳动又苦又累,劳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

我认为劳动是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历练,只有通过劳动,我们的人生才能焕发出更为绚烂的光彩。

劳动可以使我们“静心”。劳动之后的静心,可以让你注意到更多的细节,从而更好地处理事情。

劳动可以让我们“体健”。劳动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磨炼意志。这样在面对学业上的困难时,我们才能用更大的勇气去克服它。

劳动可以让我们“圆梦”。科技与劳动相随,梦想与劳动同在。实现民族复兴梦,不能少了劳动。

【升格点评】

修改之后的第二段复述材料,揭示“三不”现象背后的理论依据,使演讲富有针对性。主体部分保留“静心”,更改其他两个关键词,换成“体健”和“圆梦”,凸显劳动的重要作用,体现论证的层次感,使演讲主题更为明确。

【规避策略】

1.考生在写作中,要看清题目,读懂题意,明确要求。

2.注意行文中思维的收与放、张与弛,既要利用发散思维适当拓展,又要利用聚合思维适时收束,切不可天马行空,题外生题。

3.形成统观全局和瞻前顾后的写作习惯,保持作文前后话题的一致性。

雷区七:言不畅,意不达

考场作文常常存在言不畅、意不达两个弊病,最终导致文气不畅达。过渡衔接不畅、语言表达不准确,属于言不畅;而内容重复、说理不够,则属于意不达。一篇作文好比一部运转正常的机器,作文的层次与段落之间需要运用一些句段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衔接起来,不然,作文内容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有的考生在写作时不注意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衔接、转换,导致语言表达混乱。而事例的论证与论点游离,论证拖沓,力度不够,则如同发动机出现问题,无法让机器高效运转。只会堆砌事例,而“不讲道理”的现象更是常见的作文雷区,考生要学会分析,强化“说理意识”。

【失误示例】

在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中,知识渊博、对人生有着深刻领悟的先辈们,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去体会美的力量。陶渊明厌倦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他不愿看到国家一天天走向衰微。他是一个智者,但在反复的痛苦思考中难以解脱。于是,他辞官回家,放下一切世俗的琐碎,回归田园生活,回到大自然中。正是在長期的隐居生活中,在自然美的影响下,陶渊明产生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正是美在潜影默化中赋予的力量,使陶渊明大彻大悟,参透人生。于是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的大美之言……他成了一代隐者,一代智者。有太多太多的儒学之士追随他的脚步,尽情地体味自然美的强大力量。

而此后的大唐盛世,又出现了山水诗人王维的身影。他细细地品味着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美,这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静结合得如此完美、和谐,王维倍感欣喜和振奋。时间仿佛永远地凝滞在了那一刻,只有人们心中的美,才能成为灵魂深处的永恒。

——江苏一考生《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失误原因】

在上文中,考生使用了陶渊明和王维的事例论证观点,但是论证与论点游离,论证拖沓,力度不够。除事例论证需要修改之外,重复性的内容也需要进行删改,删改的依据就是在保留基本要素的前提下聚焦关键信息。

【升格示例】

历史长河悠悠,对知识、对人生深有领悟的先辈们,其实早已明确地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的呼唤,能让我们受伤的灵魂得到抚慰,能引领我们走向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对此,厌倦官场的陶渊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他重返自然,在對美的寻求中焕发人生的光彩。东晋末年,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他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没落的司马王朝一天天地走向无可挽回的衰微。他是一个智者,也曾积极地谋划治国之策。但毕竟,思想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在反复的痛苦思考中难以解脱。于是,他辞官回家,毅然回归大自然。或许有人觉得美是捉摸不透、虚无缥缈的,但正是美的强大力量,使陶渊明渐渐忘却了世俗的忧愁与烦恼,大彻大悟,参透人生,获得心灵的宁静。于是乎,美的力量使他发出了思想的力量所不及的感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

此后千余年,有无数儒学之士,如王维,如苏轼,如林逋,追随陶渊明的身影,尽情地体味自然美的强大力量。

【升格点评】

作文升格后,对陶渊明事例进行“聚焦”处理,论据的说服力更强了。作文的过渡与衔接、语句的准确性也加以提升,使得作文文气畅达。

【规避策略】

1.考生注意前后词句要相互“提携”,尤其是主题句,必须统率全段。

2.在内容的衔接过渡上,考生要注意上下呼应,使文句紧凑连接。当须接续时,要有相应词句。考生要注意关联词“如果……就……”“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在内容衔接上的积极作用。作文文意通畅,语言明晰,读起来自然顺畅。

3.紧扣论点要素叙例。考生要根据论点,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作适度改造,以使论据发挥最大的论证力量,紧扣论点要素来叙例。尤其是考场作文,只要论据中包含论点的要素即可,至于对论点中特定的某个要素是集中体现还是分散体现,或者是否按顺序体现,完全可以根据材料灵活处理。为使论证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应在保证内容真实准确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和重点渲染事例中最能证明论点、与论点的成立有着最为密切关系的关键内容,同时可适当渗透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态度倾向。经过这样的“聚焦”处理,论据的说服力会更强。

猜你喜欢
体健圆梦
感悟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会考试题浅析
——以2019—2022年成都市初中地理会考为例
张振山,圆梦再出发
祁春山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新生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
追梦 筑梦 圆梦
六十初度
冬日 情书
治穷致富路上的圆梦人
圆梦路上 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