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钧
1月24日,大年三十,我跟随上海卫健委派出的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疗团队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医疗团队的驻地就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附近,我的主要任务是跟踪报道上海援鄂医疗队,为全国观众展现这些来到异地、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们的工作日常,并根据疫情情况发展展开相关新闻报道。其中专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报道,以及展现医护人员长时间工作后口罩在面部的压创等内容,引发了较大社会反响。观众对于来自 线的直击型报道非常关注。
主动报名参与此次报道,一方面是因为我的爱人是医生,作为我的坚强后盾,她能够随时为我提供专业上的帮助,而我本身也懂得一些醫疗常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对于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比较了解,能够快速和医疗队成员打成片,这种优势也在奔赴武汉后得以展现。
来到武汉后,我和我的采访团队成员进入了医院病区,采集病区情况、医护人员工作状态等手素材,但这也是我们截至目前唯一一次深入隔离病区的采访。因为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当地医疗物资供应紧张,而每次前往医院采访,记者和所携带的设备都需要进行严格消毒,在定程度上消耗了较为紧缺的防护物资。为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和报道团队选择发掘更为多样的报道视角,通过围绕非隔离病区.上海医疗队驻地、抗疫战役阵线中其他部门的工作情况,以及随时出现的热点内容报道,为观众呈现更为立体真实的防疫一线。
作为 名曾经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此次疫情报道和我以往经历过的其他大型公众事件报道有着很大不同。以汶川地震时期的报道为例,新闻主题的策划一般会随着报道的推进,按照事实真相揭露、救援进展、救援效果和总结经验四个阶段展开,然而在武汉,虽然有很多医务人员日夜奋战在一线,但对于新闻记者和大众而言,接下来很多事态的发展仍然未知。每天,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不断增加,下阶段将在什么时间来临,谁也无法预测。在这种随时变化的进行时态下,典型人物的树立成为我们最大的报道难点,因为感动随时都在发生。
大家可能都曾被网络上流传的那张被口罩压出印痕的脸庞感动过,而在我们身边,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去厕所基本是所有医务人员的常态,这些以90后年轻人为主力的医护工作者的口罩下,是一张张布满压创和疲惫的脸。镜头记录下的画面让我们感到震撼和感动,同时,也在鼓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每次这种大范围社会公众事件的发生,都会为社会带来很多反思。相信经过此次疫情,无论是国家公共卫生领域,还是个人生活习惯,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我也衷心地希望类似事件永远不再发生。
我是1977年生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是一名老记者了。通过这次报道,我看到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新媒体平台,大家都会及时推出视频、图文等产品,甚至以直播、vlog的形式展开报道。就形式而言,媒体间的边界正在不断被打破。以前大家总是说,个记者一支笔,现在个记者不仅要有支笔,还要有能录视频的相机、话筒以及剪辑的电脑等等,同时记者还要会出镜,给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分发的语态也要根据不同平台进行调整。总之,这几年媒体融合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在像武汉疫情这样体量的报道中,这种特点更加明显,记者们在这方面的技能和职业素养都有着明显提升。我认为从事新闻报道的同行们平时还是要多实践、多锻炼,上阵才能心不慌。(作者系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采访部时政新闻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