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新媒体融合途径

2020-07-23 06:16王婷婷
新闻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采编新闻广播电视

【摘要】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出现较大的变化,要求新闻采编必须不断改革,适应受众的多样化需求。鉴于此,本文主要是根据新媒体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影响,从采编的内容、方式和技术方面探讨促进两者融合的有效途径,希望有助于广播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满足受众需求,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新闻;采编;融合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属于专业的信息采集及编辑工作,是确保新闻节目质量、为节目受众提供优质新闻的关键所在,对广播电视新闻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普及应用,新媒体获得更好的发展,从新闻采编入手,真实反映社会现象,激发受众的关注及反应。并且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逐渐变成个人传播,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内容同质化、工作方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研究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和新媒体的融合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影响

(一)信息多、内容杂

有了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在互联网、微博、微信以及ipad,智能手机等的支持下不再只是接收信息的一方,也可以发布信息。并且世界各地都有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内容五花八门,增大了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难度,这也是现在新闻信息多、内容杂的主要原因。采编人员面对更多的信息,使得新闻内容更丰富,为其在媒体融合时代与新媒体抢夺市场、更深入地剖析新闻的价值、为受众提供讨论价值更大的新闻等提供有利条件,最终赢得受众。

(二)采编载体多样化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统采编工作方式效率偏低,加上移动互联网引起的媒介变化使得用户改变阅读习惯,新媒体阅读量、播放量等突飞猛进,导致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1]。在过去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都依靠文字、声音、图像,新媒体则赋予广播电视新闻新的传播形式,信息传播越来越具体,受众越来越喜欢,形式更能让他们接受,进而使得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载体越来越多样化。

(三)新闻采编的分离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让受众发生改变,很多信息都是由受众传递,符合当前的快节奏生活要求[2]。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也在逐步分离,这是一种趋势,过去通常由采编人员在搜集新闻信息之后进行排版、策划、整合等,在经过相对完整的采编过程之后发布信息;有了新媒体,新闻传播形式增多,新闻发布基本上以现场直播发布为主,也就是不再需要编辑,直接在现场发布新闻,提高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和新闻价值。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与新媒体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内容组合,把握新闻处理细节

坚持内容为王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原则,采编人员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内容应优化组合,使其变得更饱满,提高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有时面对的新闻事件较小,造成新闻内容的信息量较少,显得很空洞,影响受众接收[3]。这就需要采编人员基于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在制作新闻内容时科学整理新闻材料,进行分类之后辨别各种新闻,优化组合新闻信息,扩大新闻的信息量,确保在播放新闻时能够吸引受众的兴趣。采编人员通过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优化新闻内容组合,提高新闻采编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尤其是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内容的细节处理,为向受众提供更好的新闻节目,真实反映事件真相,采编人员要按照新闻事件的不同类别做好细节处理工作。

首先,采编人员要针对新闻事件现场的内容加强细节把控,因為新闻现场不同,采编人员获得的题材就不同,这与临时采访不可分割,在采访时要善于捕捉新闻现场的细节,关注重点,为后续编辑新闻内容提供有用的素材。其次,针对新闻事件应调查其后续的发展,在采编广播电视新闻时补充后续发展情况和一些细节问题,完善新闻内容,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再次,把握广播电视新闻的后期细节处理工作,例如针对生活常识或科普常识类的广播电视新闻,包括有哪些食物是不能混在一起吃的、电脑发生小故障应当怎样处理等等,采编人员在新闻的后期处理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动画,同时添加一些旁白内容,为受众解决他们经常遇到的小问题,方便其更好地理解、学习。需要注意的是采编人员应确保视频材料与旁白声音处于同一频率轨道,消除声画不同步的现象,提高新闻质量。

(二)拓展采编方式,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为促进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水平,丰富采编工作方式势在必行。首先,采编人员要拓展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来源渠道。以往的新闻采编强调对新闻事件的跟踪,通过实地采访收集报道的内容,而新媒体的应用使得采编人员凭借一台能够联网的设备就可以实时记录新闻事件并分享[4]。所以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积极更新工作思路,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收集新闻素材,例如直接联系新闻事件现场的民众,收集所需内容,之后进行编辑和报道。其次,采编人员要丰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方式,只用单一的文字或声音、图片进行新闻报道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快餐化模式,方式单一显然无法有效吸引受众集中注意力,也很难获得受众对新闻的稳定关注,所以要综合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促进新闻信息的结合,获取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关注保障。再次,采编人员要扩充传递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渠道,不仅要发挥原有的电视平台、广播平台的作用,还要和新媒体联合,和网络信息平台合作,例如开设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等,改变一成不变的新闻传播方式,自创手机软件平台或利用视频APP等,为受众提供利用碎片化时间收听、阅读或观看广播电视新闻的便利条件。通过整合新媒体平台,加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力度,不断扩充新闻的受众面,提高新闻节目的影响力、知名度。

(三)利用先进技术,保证服务的针对性

除了在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内容与方式上实现新媒体融合,采编人员还要充分发挥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结合数据资源加大挖掘力度,保证新闻采编服务有更高的针对性。新媒体发展形势下的信息载体不仅可以是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录音笔能,还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应为采编人员提供新的采编工具及技术手段。与此同时,新闻信息存储也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出现先进的网络云盘、移动设施等,保障新闻信息的海量性。鉴于此,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媒体融合时代要重视新型技术的价值,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数据预测,摆脱传统采编工作模式的束缚。因为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质量的重要标准,采编人员应基于新闻内容本身,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受众及时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且新闻采编要和时代同步,借助灵活的、完整的新闻采编体制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新闻信息,完成新闻内容制作。采编人员基于大数据分析,结合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明确广播电视新闻主题,并借助自身的采编工作经验实现对信息的高效利用。

另外,采编人员要用好大数据挖掘技术。虽然大数据平台一般都是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主体的,但是数据服务缺乏针对性,采编人员即便面对海量的信息也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采编工作。因此,采编人员要基于对受众的需求分析,提高数据挖掘深度[5]。例如采编人员首先要在新闻集群环境里分析广播电视新闻数据,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整合结构不同的数据,根据群体目标以及新闻传播形式等确定数据的相互联系,整合新闻信息,找出有价值的部分;其次要根据受众的习惯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受众的分类工作,为不同受众群体提供不同的新闻;再次,采编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提升信息搜索效率和数据分析效率,用最快的速度挖掘数据信息的联系,丰富新闻主题,让广播电视新闻呈现出更大的价值。

结语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提出较高的要求,为了使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顺应新媒体冲击下的新闻变革潮流,在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正确认识新媒体带来的影响,积极优化新闻信息内容组合,拓展采编工作方式,同时借助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手段深入挖掘新闻信息,不断提升新闻采编的质量和水平,以适应各类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为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绍腾.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研究[J].传媒论坛,2018(23):78.

[2]裴兰.自媒体环境中电视新闻策划及采编的优化探索[J].电视技术,2019(09):23-25+42.

[3]赵文华.浅析新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9(06):168.

[4)孙汝文,刘衣楠.解读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J].传播力研究,2019(08):93.

[5]熊雪松.大数据时代纸媒新闻采编的难点与提升策略分析[J].采写编,2018(06)48-49.

【作者简介】王婷婷,山西音像资料馆助理编辑。

猜你喜欢
采编新闻广播电视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主流媒体:如何以采编经营“两分开”实现“两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