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2020-07-23 00:42杨连娇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村寨少数民族

陈 炜, 杨连娇

(南宁师范大学 1.旅游与文化学院; 2.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一、引言

桂滇黔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截至2020年1月,国家民委共公布了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桂、滇、黔地区名列前三位,共计有696个,合计占全国总数的 41.93%。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积累,极具民族特色的土地上蕴藏着内涵丰富且被世人公认的独具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留存下来的体育非遗不仅蕴含着各少数民族的体育精神,而且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充分体现出体育非遗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文化与经济价值突出。但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态空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致体育非遗的文化遗失、传承人断层等现象明显,其自我传承发展的内生力量不足。因此,须借助外部力量,通过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深入挖掘体育非遗的文化与经济价值,以此促进其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桂滇黔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集中分布的区域,体育非遗数量亦十分丰富,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生产性保护的研究关注较少,对其生产性保护模式方面的探讨也较少涉及。鉴于此,文章在产业融合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生产性保护的视角构建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活态传承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二、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思想最早源于美国罗森伯格的“技术融合”。之后,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在其推动下出现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及产业边界模糊化的经济现象[1]176。学术界将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产业融合,这一现象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融合的层次和深度来说,产业融合是从技术融合到产品和业务融合,再到市场融合,最后达到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融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发展过程。且企业作为产业的主体,其实现价值的主要途径是提供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技术、市场和制度等产业构成要素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影响体现出来,因此,产品就成为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图1)。可见,产业融合是产业演进发展过程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必然趋势。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是通过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与相关产业相互融合渗透的方式,达到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目的。

图1 产业融合产生的过程模型

(二)文化再生产理论

“文化再生产”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概念,是指将人类自身的思想、意志和情感作为文化资源,由生产者将自身强烈的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渗透于一定的生产过程,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物质性[2]39。文化再生产是一种文化更新的过程,它是在人类文化产生,并使人类社会逐渐地从自然界脱离出来而具有其本身特殊生命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文化实践。文化再生产不仅强调文化本身的自我创造精神及其生命力;而且强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不停顿性、流动性、循环性,显示出文化的动态性存在性质及其自我更新能力[3]297。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文化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它一经形成就会凭借其极强的渗透力、借助多种方式进行传承和延续,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至生存方式。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需要从遗产自身价值角度出发,考虑民族体育文化的自我超越、自我生产和自我创造。在经济学中人们把循环往复的生产过程称为物质再生产,而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的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各环节有所不同,其可以分为创意、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基本环节。文化再生最终目的是通过上述环节实现文化资源价值向文化使用价值和消费价值的转化。

三、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坚持本真文化

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其产出的规律、作用方式、传承路径均不同于一般商业产品。商业产品是从物质走向物质,而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源走向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或是有形的表演,或是无形的精神价值。在“文化+产业”“文化+科技”“文化+消费”等形式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坚持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的本真状态与纯真体验是处理好文化与产业、科技、消费等诸多因素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构建过程中,也必须以坚持体育非遗的本真性为基本前提。

(二)坚持创新驱动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文化创新是价值取向也是基本路径。文化创新能够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也能促进其焕发生机、历久弥新,充满活力。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过程中,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当前,在激烈的创新竞争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与文化凝聚力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支点,加快完善以传统文化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

(三)坚持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的交叉、渗透与延伸,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服务化、生态化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其核心在于通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交叉融合,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链条化、生产的组织化。在智慧经济和共享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搭建产业融合平台,促进体育非遗资源相关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坚持民族品牌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塑造在深化其文化体验、文化教育、文化康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创新与创意,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功能的复合化、产品的多样化、形象品牌化。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更强调其文化意识形态的属性。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在发展上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限定性,因而对其开发和管理的难度也会更大。因此,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应兼顾正确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民众的喜爱偏好,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制度、彰显传统体育理想道德,使其朝着品牌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四、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的构建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的构建,是在“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村寨自身生存现状、村寨体育非遗特征及传承情况,以保持体育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村寨中体育非遗的有效传承与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资源整合、总体评价、科学规划等一系列流程,分别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康体休闲三个不同的视角,借助文化生产、消费、传播与体验等方式,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相关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路径。通过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文化产品,是针对该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部分具有生产性质的体育非遗项目而进行的一种活态保护传承方式(如图2)。

图2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

(一)基于生产性保护的旅游开发传承模式

基于生产性保护的旅游开发传承模式,其本质内涵就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该模式主要是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一具体载体,将少数民族体育非遗作为一种资源在现代旅游产业中进行开发利用,通过产品一体化、服务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等手段将体育非遗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以期构造全新的产业价值链。表现形式有:民族体育主题村寨、民族体育节庆旅游、民族体育旅游演艺、民族体育工艺品基地[4]等。

1.民族体育主题村寨。此模式是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少数民族体育非遗为特色,以娱乐性、参与性、趣味性、健身性、竞技性活动和项目为支撑,开发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体育风情村寨或民族风情小镇。此模式以少数民族体育非遗为主要内容,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聚集,强调旅游产品的特色与差异化发展,在整体规划和科学开发的基础上,对资源基础优良的特定区域村寨的体育非遗进行系统开发,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旅游者需求。民族体育主题村寨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主要形式,是旅游与体育文化产业融合的主要平台。它聚集社会经济发展、体育文化传承,有情怀、有情趣、有情调,风情特色浓郁,“食、宿、行、游、购、娱”功能齐备,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突出,休闲、娱乐、运动等元素聚集,具有产业导向功能,生态、生产、生活系统兼备。

2.民族体育节庆旅游。民族体育节庆旅游是以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庆为载体,通过民族体育、民族文化与民俗活动整合,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实现其体育节庆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运作,提升资源价值为经济发展服务。民族体育节庆旅游是“体育+旅游”时代背景下桂滇黔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有效方式。桂滇黔地区少数民族节日庆典较多,涉及体育、生产、生活、祭祀、信仰等各方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广西壮族炮龙节、京族唱哈节、侗族花炮节、瑶族盘王节;云南的德昂族泼水节、傈僳族刀杆节、傣族泼水节等;贵州的苗族三月三、姊妹节、芦笙会等。这些节庆历史悠久。可以以旅游节庆为载体,以传承民族体育非遗为目的,体育搭台,文化唱戏。

3.民族体育旅游演艺。民族体育旅游演艺不仅实现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活态传承,而且也是促进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向资本化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主要是将体育表演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相关的艺术、文化等主题结合起来,并通过舞台化的表演形式展示出来的一种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桂滇黔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有众多表演性、娱乐性、技巧性强的体育非遗项目,如铜鼓舞、斗竹马、抢花炮、舞草龙等多项体育非遗代表性项目。可以运用现代光、电、声等技术,通过音乐、服饰、道具、表演等民族文化元素的深度结合,结合地域特色,设置相应的互动环节,生动集中展现村寨中的道德信仰、风土民情、审美情趣、民族文化等,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突出其欣赏、娱乐价值。民族体育旅游演艺的发展在推动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本转化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4.民族体育工艺品基地。民族体育工艺品基地是指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成立与体育非遗相关工艺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此模式是以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为目的,以工艺品的制作、展示、体验、销售为核心,促进民族体育非遗多元化传承与发展。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植入有纪念性、艺术性、宣传性和便携性等特点的体育非遗商品,可丰富游客的游览活动,也可有效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例如通过工艺品制作过程向游客开放,有助于游客深度体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以广西百色靖西旧州绣球为例,通过建设以绣球为主,其他特色商品为辅的绣球工艺品基地,利用区位优势,在积极对接国内知名运动品牌的同时,建设立足中国、面向东盟、走向世界的绣球生产加工基地。

(二)基于生产性保护的文化产业融合传承模式

基于生产性保护的文化产业融合传承模式,即通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该模式强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表现形式有:民族体育创意产业园区、民族体育文化展会、民族体育示范基地、民族体育赛事等。

1.民族体育创意产业园区。民族体育创意产业园区是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意、传承为核心,强调民族体育文化与创意的结合,以民族体育非遗的创意、生产、消费为核心,形成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和文化创意链。以体育非遗传承人、艺术家为中心,通过产品设计和环境营造,让国内外民族体育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在此生活、创作、社交、传播,形成综合性的创意园区或者基地。通过规划引导、典型示范,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民族体育非遗特色,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功能要素完备的体育创意产业园区。推动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文化产业的有序集聚,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

2.民族体育文化展会。民族体育文化展会是依托于特色主题村寨与城市场馆设施,进行民族体育非遗的博览、展示、表演与艺术文化交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本身就是当地体育非遗的原始生存空间,但若举办专业性的会展活动,仍需要民族体育中心式的专门场馆,来满足民族体育文化会展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因此,此模式对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价值与作用在于通过展会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国内外不同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民族地域特色文化村寨的文化自信与活态传承的自觉性。总体而言,民族体育文化展会是以城市场馆为载体,以文化交流与沟通为情感纽带,以文化为内涵,以传承为宗旨,以文化自信为价值导向,以体育非遗传承为目标,从而唤起特色村寨居民文化自觉。

3.民族体育示范基地。民族体育示范基地是指通过各政府及相关体育部门出台规范、标准和政策支持条件,由各单位进行申报而建立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带动性和特殊性的民族体育运动基地、教育基地、传承基地和示范基地。桂滇黔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合建设高原训练基地、全民健身运动休闲基地、高原体育科研基地、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基地。民族体育示范基地可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培养民族体育人才、普及民族体育项目,通过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的有效传承发展。此外,桂滇黔地区还可自上而下地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示范县(区)、示范乡镇、示范基地等,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政策配套支持,为实现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有力的保障。诸如广西可以设置西乡塘区龙舟活态传承示范基地、马山县加方乡壮族打扁担活态传承示范基地、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抢花炮活态传承示范基地、靖西市抛绣球活态传承示范基地等。

4.民族体育赛事。民族体育赛事是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主体,以“赛事”为形式,以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竞技为内容,定期举办的大型赛事活动。定期举办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或者三月街赛马会、泼水节龙舟赛、火把节舞龙赛等民族体育“赛事”,不仅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而且可以扩大民族体育文化影响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也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联合起到积极作用。民族体育赛事是该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产业融合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赛事,要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市场化开发和品牌化运营,扶持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精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民族体育节会,做强民族体育产品,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三)基于生产性保护的康体休闲传承模式

基于生产性保护的康体休闲传承模式,即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从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出发,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体育非遗的文化价值链向外扩张,与康复疗养、民族医药、新型养老、休闲养生等领域相结合,利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强大的延伸能力,形成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载体,兼具文化传承与康体休闲的综合体育非遗传承基地。其表现形式有:民族运动康养庄园、国际健康运动服务社区、民族体育国家公园等。

1.民族运动康养庄园。民族运动康养庄园是指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及其周围的空间腹地为依托,以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建设为核心,发挥民族体育非遗的康养功能,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康、护、养”九大功能于一体的民族运动康养庄园或运动度假区或特色村寨运动综合体。民族运动康养庄园以民族运动为主题元素,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的氛围、休闲养生的环境、度假养生的功能和休闲娱乐的要素,面向运动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运动度假区是依托交通条件较好、地域界限明确、旅游设施完备、度假资源丰富、客源基础较好、生态环境优良,适合生活、养生、养老、运动、休闲的特色村寨,建设运动型、活力型、养生型度假村或者基地。特色村寨运动综合体是以特色村寨为中心设置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集“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于一体化的运动康养型村寨。

2.国际健康运动服务社区。国际健康运动服务社区是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依托,发挥民族体育的保健功能与养生功效,挖掘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非遗的传统医药价值,配合相关硬件设施与专业健康理疗服务,建设兼具医疗、疗养、养生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功能融合的特殊性、民族性的国际健康运动服务社区。国际健康运动服务社区的建设应系统考虑主体要素(社区公民与社会公民)、技术要素(体育非遗、民族医药和国际医疗)、需求要素(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过程要素(系统和服务流程)和环境要素(特色村寨的运动健康环境)等要素体系,也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部门在制定、实施与国际健康运动服务社区建设相关决策的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国际健康运动服务社区是一个倡导少数民族自身属地生活的社区;是一个运动社区,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推动作用;是一个现代化的管理社区,邀请民族医药专家团队进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结合现代医疗设备,为社会公民和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评估,构建科学指导公民从事健康运动的服务体系,进而引领他们逐渐建立基于运动促进的健康自我管理模式。

3.民族体育国家公园。民族体育国家公园是在一定区域内特色村寨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整合和功能划分,是一定区域内民族体育非遗资源规模化聚集与综合开发,通过以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为支撑,依托于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运动性项目设置,以古道、特色步道、骑行道等交通道路为廊道,整合区域特色村寨资源而形成的大区域民族体育文化运动区与传承区。它是以生态交通和廊道为基本交通布局,以主题化、特色化、规模化、集聚化为主要模式,将分散的少数民族村寨通过体育运动整合在国家体育公园范围之内,最终形成完整、统一的区域性民族体育国家公园。民族体育国家公园是国家公园概念与功能的延伸,是民族地区体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聚合模式。这是一个区域空间概念,更是一个体育文化聚集形态,需要政府、村寨、居民、社会企业的多方参与。桂滇黔民族体育国家公园具备四项功能:促进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民族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区参与和民族体育文化繁荣。在桂滇黔地区可以依托山地、江湖、溶洞、林草等地形地貌条件,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及村寨中赛龙舟、独竹漂、斗牛等代表性体育非遗项目,设置文化型、山地型、森林型、综合型民族体育国家公园。

五、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市场需求,开发特色产品

为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了解市场需求成为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推动力。因此,最大限度考虑并激发和挖掘文化需求,便成为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设计和生产文化产品的必然要求。同时还应根据消费者需求层次的差异和价值认同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开发文化商品或创意小商品,通过不断创新文化产品来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从而实现创造新需求、获得新财富的双赢目的。特色产品的开发要深入挖掘桂滇黔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体育非遗的文化内涵,避免同质化开发,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康体健身、娱乐、参与体验等价值功能;且要开发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激发消费者新的消费欲望和购买潜力,培育新的消费群体,引导市场消费需求。同时,还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需求层次的差异,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为前提,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

(二)明确企业地位,促进其互动合作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离不开众多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要明确企业的市场地位,在充分发挥市场对体育非遗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大市场和社会对体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力度的同时,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入竞争机制,以便催生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打造知名企业品牌。不仅如此,还可以加强跨区域合作,构建跨区域的体育文化集团。桂滇黔三个省区都有着自身特色鲜明的体育非遗资源,通过对体育非遗资源特色挖掘,来加强区域体育文化旅游企业之间以及跨区域的体育文化旅游集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合资、委托和契约等方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文化旅游集团组织,促进旅游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防止体育文化旅游企业的过度竞争和自我封闭。

(三)创新协作机制,优化融合发展环境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体育非遗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生产性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为更好地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就需要在协作机制方面有所创新,优化其融合发展的环境。如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与旅游业的融合。一方面,可通过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借助旅行社这一平台,大力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丰富游客的参与体验性,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辐射力度;另一方面,则要积极科学制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品牌引领、市场引导的原则,积极探索体育非遗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一流文化旅游景区为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旅游企业为支撑,进一步优化两者融合发展的环境。

(四)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基于生产性保护的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的构建还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传统体育保护传承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日益重视,对其资金投入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桂滇黔地区各级政府部门需积极争取该领域的专项发展资金。此外,还需要优化投资环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拓宽引资渠道。通过不断完善桂滇黔地区基础设施、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提高企业对体育非遗开发投资的可进入性。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可鼓励金融机构予以支持,比如提供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大型国有银行服务体育产业,打破银行服务于体育产业的融资障碍;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体育非遗资源的商业性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体育文化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债券融资,加快体育非遗资源的资本化运作。

猜你喜欢
生产性村寨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锅巴粥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