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疗效观察

2020-07-23 09:26牟莹慧宋利斌陈湘平
海南医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肩周炎肩关节针灸

牟莹慧,宋利斌,陈湘平

肇庆市端州区人民医院中医针灸科,广东 肇庆 526040

肩周炎是一种发生在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筋膜、滑囊及肌腱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炎症,会引起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随着病程发展,还会导致肩部肌肉废用性乏力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外伤筋骨或慢性劳损所致,根据证候类型可分为寒湿型、气虚型和淤滞型三种,以寒湿型最为常见[1]。临床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很多,中医治疗有中药外敷、针灸推拿、指压拔罐等,西医治疗有神经阻滞、封闭术等,其中针灸治疗是本病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2-3]。本研究将围刺法联合温针灸用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治疗中,探究肩关节活动度及炎症状况的改善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2 月至2019年11 月在肇庆市端州区人民医院中医针灸科治疗的63 例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的诊疗状况。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8 例和对照组25 例。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医诊断标准中寒湿型临床症状;(2)年龄在40~65岁,病程≥6个月;(3)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精神疾病者;(2)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或臂丛神经炎者;(3)合并颈椎病、化脓性肩关节炎、肩关节结核、肩关节脱位或肩部肿瘤者。观察组中男性21 例,女性17 例;年龄40~64 岁,平均(55.08±10.12)岁;病程6~25 个月,平均(10.54±3.62)个月。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2~65岁,平均(56.72±10.48)岁;病程6~27 个月,平均(11.34±3.96)个月。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该组患者采用围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选取肩前、肩贞、肩髃、阿是穴为主穴。根据经络辨证原则加配穴,寒邪盛者加阴陵泉、足三里;风邪盛者加合谷、风池;寒邪盛者加关元、肾俞。取华佗牌28号针灸针,选用直径0.5~1.5寸毫针,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具体操作:(1)取一针在主穴正中垂直刺入,肩前、肩贞刺入深度1.0~1.5寸,肩髃刺入深度0.5~0.8 寸,阿是穴刺入深度根据患者疼痛状况而定,阴陵泉、足三里、合谷、风池等配穴刺入深度以得气为度;(2)在主穴边缘上下左右0.5 cm 处分别刺入毫针1 只,毫针针尖刺向主穴时倾斜角度呈15°~45°,刺入深度0.3~1.5寸,以得气为度;(3)针刺得气后,将直径约2 cm的艾团包裹在主穴针柄上,点燃艾团,燃尽熄灭为1壮,每穴灸3~4壮,留针30 min,行针时,配穴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 次。治疗5 d 为一个疗程,共观察治疗5个疗程。

1.2.2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取穴选针同观察组。具体操作:(1)毫针消毒后对准穴位垂直刺入,肩前、肩贞刺入深度1.0~1.5寸,肩髃刺入深度0.5~0.8 寸,阿是穴刺入深度根据患者疼痛状况而定,阴陵泉、足三里、合谷、风池等配穴刺入深度以得气为度;(2)针刺得气后,将直径约2 cm 的艾团包裹在主穴针柄上,点燃艾团,每穴灸3~4壮,留针30 min,行针时,配穴每10 min 行针一次,每日1 次。治疗5 d 为一个疗程,共观察治疗5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McGill 疼痛评分和炎症状况。(1)CMS评分[5]:由关节活动度(ROM,4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20分)、肌力(25分)、疼痛(15分)4个部分组成,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越好;(2)McGill疼痛评分[6]:由疼痛分级指数(PRI,45 分)、主观疼痛感受(VAS,10 分)和现有疼痛强度(PPI,5分)3部分组成,总分6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3)炎症状况: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血液样本3 0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于-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6(IL-6)水平,试剂盒均购自深圳晶美生物科技公司,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治愈:患者的各项症状均消失,无疼痛感;显效:患者的各项症状出现好转,无疼痛感;有效:患者的各项症状明显缓解,疼痛感;无效:症状无变化。临床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6,P=0.033<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M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ROM、ADL、肌力、疼痛及CM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OM、ADL、肌力、疼痛及CMS总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MS评分比较(x-±s,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cGill 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RI、VAS、PPI及McGill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RI、VAS、PPI及McGill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cGill疼痛评分比较(x-±s,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GE2、IL-6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GE2、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GE2、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PGE2、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GE2、IL-6水平比较(x-±s,ng/L)

3 讨论

肩周炎又名“肩痹”、“漏肩风”、“冻结肩”、“肩甲周痹”等,在传统中医学中属于“痹症”的范畴,其病因多为肩部外感风寒湿邪,停滞于筋脉关节致血凝不流、屈伸不利;或脾胃虚弱风邪易侵,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或外伤劳损肌肉闪挫,致瘀血阻络、不通则痛。寒湿型肩周炎是肩周炎常见的一种分型,临床常表现为肩部麻木疼痛、恶寒畏风、主被动活动受限,其病性多为虚实夹杂,治疗应遵循标本兼治原则。风寒湿三邪为该病的主要发病因素,患者复感三邪则增通,遇温则痛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多采用温通经络、祛湿逐寒、扶正怯邪之法。本研究温针灸治疗选取肩前、肩贞、肩髃、阿是穴为主穴。根据经络辨证原则加配穴,寒邪盛者加阴陵泉、足三里;风邪盛者加合谷、风池;寒邪盛者加关元、肾俞。

温针灸是一种将艾灸和针刺结合应用的针法,温针灸借以灸火热力及艾草温通特性给人体以温热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扶阳祛寒、消肿散结、温补脏腑的作用,故常用于治疗湿寒型肩周炎[8-9]。现代中医研究发现,艾草燃烧后可生成抗氧化物质并附着在穴位皮肤处,并通过灸热进入体内,调节经气,散寒除湿,发挥温通筋脉的作用。围刺法是在病变周围进行包围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的一种针刺法,来源于《内经》的扬刺和齐刺法,两者均可用于肌肉和肌腱痹痛治疗,前者用于寒气浅而病变范围大的痹症,后者用于病变范围小而部位深的痹症。围刺法结合了扬刺和齐刺两者特点,以病变为中心进行包围性针刺,强化了局部穴位的刺激效果,针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故疗效作用得以加强[10-11]。本研究显示,采用围刺法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高于单纯应用温针灸治疗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CMS评分明显升高,表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明显改善,McGill疼痛评分明显降低,表明患者的疼痛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本研究将围刺法联合温针灸应用于湿寒型肩周炎患者治疗中,选取主穴为肩前、肩贞、肩髃、阿是穴,再加上辨证配穴。肩前又名肩内陵,属奇穴,主治上臂内侧痛、上肢关节痛等病症;肩贞属手太阳小肠经,主治肩胛疼痛、手臂不举、上肢麻木等病症;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病症;阿是穴不是具体的穴名,也无固定的位置,多为病变位置附近的痛点,用针时扎在合适的位置,能够达到缓解疼痛效果即可。研究结果显示,围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的患者临床有效率、CMS评分及McGill疼痛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单纯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患者,证实该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cGill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肩周炎的发生发展与慢性无菌性炎症密切相关,造成肩周炎疼痛、组织黏连则源于炎症反应[12-13]。IL-6 为常见的炎症因子,是评价炎症水平的常用指标,IL-6水平与肩关节部位炎症反应呈正相关。PGE2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长和调节因子,具有很强的止痛作用,PGE2可以提高感受器的兴奋性,从而提高疼痛刺激敏感性,PGE2水平升高则表明机体炎症介质表达升高,炎症反应加强。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围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可明显降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血清PGE2、IL-6 水平,表明该治疗方法有利于消除肩关节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可帮助受损软组织恢复,降低患病部位疼痛。治疗后,围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的观察组的PGE2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独温针灸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研究一致,中医针灸疗法能明显改善寒湿凝滞型肩周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14-15]。

综上所述,围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和炎症状况,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肩周炎肩关节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肩关节外科新进展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