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7-23 09:26郭志洁左学军陆敏
海南医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性病变胃壁扫查

郭志洁,左学军,陆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超声科,广东 深圳 518000

胃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形态改变,泛指起源于食管、胃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肿瘤以及胃壁外的脏器或肿瘤压迫所致的隆起性病变,普通内镜检查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结果[1],尤其对胃隆起性病变性质的诊断比较困难。而胃隆起性病灶的病理性质对判断预后差异较大,因此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胃隆起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内镜及活检可以使许多胃黏膜的表浅病变得到明确的诊断,但由于内镜活检是有创检查、病理结果慢且重复性差,部分患者不易接受。而胃肠超声造影是利用超声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2],该检查不仅无创、无需麻醉、重复性又强,接受度几乎可以涵盖所有患者,且造影结束即刻得到检查结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目前在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已广泛应用,但是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用于诊断胃隆起性病变的相关研究目前还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将探讨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用于诊断胃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其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旨在为临床诊断胃隆起性病变提供一种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且经病理确诊的118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纳入研究,男性79例,女性39例;年龄23~91岁,平均(61.21±10.34)岁。经病理确诊,118例病变中恶性病变28例,其中腺癌25例,腺鳞癌2例,鳞癌1例;位于胃窦部7例,贲门部10例,胃体部3例,胃底部4例,胃大弯1例,胃小弯2例,残胃癌1例;良性病变90例,其中息肉68例,纤维瘤10例,平滑肌瘤8例,间质瘤3例,囊肿1例。本研究资料的收集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均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

1.2 研究方法

1.2.1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 使用彩超仪器GE LOGLQE9 及MindrayDC-8 EXP,凸阵 探 头C1-6 及SC5-1E(频率范围1~6 MHz)。检查前,要求患者空腹(均禁水、禁食8 h 以上),取东亚制药速溶胃肠助显剂一包,倒入杯中,用95℃以上开水400 mL 冲泡,迅速搅拌成均匀的稀糊状溶液,待冷却至适宜温度后(一般控制在30℃~50℃),告知患者饮用后检查,必要时边服边检查。检查方法:(1)患者仰卧,检查贲门处和食管下段,超声探头置于剑突下方略向手左后方倾斜,采用横、纵、斜多切面扫查;(2)左侧卧位扫查胃底部,超声探头位于左侧肋缘、剑突下,略向左肩方向倾斜,采用横、纵、斜多切面扫查;(3)右侧卧位扫查胃窦、胃角以及十二指肠等相关部位,超声探头位于右侧肋缘、上腹部,略倾斜探头持续扫查;(4)检查胃十二指肠球部及水平部时,由上至下移动探头并做连续扫查;(5)发现隆起性病灶重点观察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对胃壁浸润程度等声像图特征,对图像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并作出诊断。

1.2.2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血清糖链抗原(CA72-4)、卵巢癌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癌相关黏液抗原(CA50)、消化道癌抗原(CA19-9)使用贝克曼DXI800 化学发光仪检测,试剂为贝克曼配套试剂。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随后利用低温高速离心机进行血清分离,并在4 h 内完成检测或放置于4℃的环境中保存等待检测[3]。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检测结果分别以>6 U/mL、35 U/mL、5 ng/mL、25 μg/L及25 U/mL标记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 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肠超声造影结果 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中恶性病变23 例,漏误诊5 例,其中位于胃窦部5例,贲门部8 例,胃体部2 例,胃底部4 例、胃大弯1 例(图1、图2),胃小弯2 例、残胃癌1 例;良性病变65 例,漏误诊25例,其中息肉48例,纤维瘤5例,平滑肌瘤8例,间质瘤3例(图3、图4),其他1例(胃腔外病灶挤压,图5、图6、图7)。将两组超声造影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1%及72.2%;漏误诊率分别为17.9%及27.8%。

图1 超声表现:胃大弯处胃壁明显增厚,回声减低,可见低回声肿物凸向胃腔,病灶基底处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层次不清

图2 病理结果:中分化腺癌(异型细胞浸润性生长,癌组织浸润至深肌层,10×10)

图3 超声表现:贲门处胃黏膜下层可见极低回声团凸向胃腔,内回声均匀,胃壁层次清晰,黏膜层及浆膜层完整(考虑胃间质瘤)

图6 胃镜:胃底部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

图7 超声内镜:囊性回声与胃壁界限分明,考虑肝囊肿

2.2 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血清CA72-4、CA125、CEA、CA50 及CA19-9单独检测结果显示恶性组阳性率均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胃隆起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隆起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4.6%、82.1%、72.2%;血清CA72-4、CA125、CEA、CA50及CA19-9检测诊断胃隆起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平均值分别为65.3%、47.2%、70.9%;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胃隆起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1%、92.9%、86.7%,联合检查诊断明显高于两种方法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例(%)]

表2 联合诊断胃隆起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比较

3 讨论

胃癌是位居世界第二与死亡相关的癌症,也是位居全球第四的常见恶性肿瘤[4-5],可见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不容小觑,尤其是东亚地区[6]。据统计,我国是全球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7],其中胃癌患者数量占全球42%[8]。胃良性肿瘤一般局限于黏膜层,胃恶性肿瘤多侵入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乃至突破浆膜层。胃隆起性病变的病灶常常位于黏膜层以下,在传统X 线及胃镜检查中,仅从黏膜表面观察病变性质,不能掌握黏膜下病变状态,特别是肿瘤侵犯上消化道各壁的层次及壁外的情况下[9],因此,利用胃肠超声造影观察胃的蠕动和排空功能,可清晰地显示胃壁有无增厚,有无隆起性病灶,以及该病灶的位置、形态、内部回声和对胃壁的浸润深度,为临床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除此之外,还能显示胃腔外的肿块对胃壁的挤压情况,腹腔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然而,超声造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患者过于肥胖导致图像显示质量差;(2)患者胃肠气体过多影响胃腔的显示;(3)小于5 mm 的小息肉与胃黏膜皱襞不易区分。因此,在造影前应尽量做好空腹准备工作,多改变患者检查体位,进行多切面扫查,必要时结合高频探头可以更好地提高图像质量。

血清肿瘤标志物CA72-4、CA125、CEA、CA50 及CA19-9在胃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但是单项标志物灵敏性和特异性不高。有报道称,联合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10],而且能够降低漏误诊率。本研究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于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其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两者单独诊断的结果,和文献报道是相符的。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超声造影在胃壁全层扫查中的简便性、可重复性和无创性特点,尤其是对病变浸润深度也能做出可靠判断的优势,也是对胃镜检查的一个有力补充手段,临床可将其作为胃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再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使胃隆起性病变患者在早期就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性病变胃壁扫查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超声检查结果有差异,如何看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锆合金薄板材的兰姆波自动检测
海洋工程结构焊缝手动超声波检验扫查面的选择分析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