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永龙,阙彬福,曾 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针灸科,福建 龙岩 36400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统较常见持续或间歇发 作的症候群,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特征,为缺乏胃肠道生理结构器质性改变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1]。多见于中青年,常与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并存伴发,对患者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困扰。本研究用温针灸结合右归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30例,均为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我院门诊及收住院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男6例,女9例;年龄20~59岁,平均(39.68±3.26)岁;病程1~5年,平均(2.36±1.35)年。对照组男5例,女1 0例;年龄2 1~6 0岁,平均(40.09±2.99)岁;病程1~5年,平均(2.59±1.1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FGIDs罗马Ⅲ关于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在过去12个月内腹痛或腹部不适12周,或排便次数发生改变、每日超过3次,黏液状,便意急迫,排便不尽感。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医诊断分类按《中医内科学》“泄泻”证治分类中“久泻—肾阳虚衰证”。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符合肾阳虚分型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3]。
排除标准:合并存在严重脏器疾病、存在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如溃疡、炎症等,妊娠期,存在精神疾患不能配合及依从性差[4]。
两组均给予温针灸治疗。针刺取穴关元、天枢(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公孙[5]。患者仰卧位,以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使用1.5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单手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神阙、关元加艾灸,30min。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试验组加用右归丸(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1022170)9g,日3次,口服。
疗效指标包括腹痛腹胀不适程度,肠道症状如排便异常情况及腹泻的频次等进行评分,总分计为10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腹痛、腹胀不适等症状消失,大便性状正常,排便次数恢复正常。显效: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排便性状基本趋于正常,无黏液便,排便次数正常。有效:排便不适有所缓解,排便次数日2~3次,偶尔出现黏液状大便,腹痛、痞闷满胀症状有所好转。无效:大便性状无改变、排便次数无减少甚至增多,腹痛、腹胀不适等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腹痛腹胀程度评分 大便性状及频次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15 5.22±1.56 1.18±0.82△ 4.48±0.89 1.09±0.79△对照组 15 5.18±1.49 2.78±1.32 4.53±0.83 2.31±1.6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疗程结束后6个月随访,试验组复发1例,复发率6.7%。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20.0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类型常见便秘型、腹泻型以及混合型等3种类型,而腹泻型较为常见。目前发病机制尚无明确,治疗也无特异性方法及药物。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腹痛”“泄泻”范畴。《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久病之体,脾肾之阳受损,或年老体衰,肾气亏损,脾胃运化失却肾阳之温煦,运化失职,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发为泄泻。
温针灸于神阙穴、关元穴取外用灸法之温补之性,透阳入体,内病外治,温补脾肾,可有效治疗肾阳不足导致的脾肾阳虚虚寒之证[6],右归丸方中桂附、菟丝子、鹿角胶温补肾阳,振奋命门之火,鼓舞精神。温针灸结合右归丸,内外合治,鼓舞肾阳,重燃命门之火。肾阳温煦气化功能恢复,进一步振奋脾阳,健运脾胃,促进脾胃运化水湿功能,水湿代谢趋于正常,故小便通利,大便固实成形。
综上所述,温针灸结合右归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较好,可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腹痛腹泻、排便频繁、粪质稀烂、黏液便等症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