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红玲
今年仍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品质大提升,惠民大提质的一年,预计到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将接近15 万公里,覆盖20 万及以上人口的城市约99%。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大约4 万公里,继续领先于其他国家。公路总里程将达到510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将达15.5 万公里,连通了20万及以上人口的城市超过99.8%。内河航道约13 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1.65 万公里以上[1]。全国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将超过2500个,民用运输机场将超过240 个。在如此艰巨的建设发展任务面前,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建设行业担当作为,克服困难,坚持疫情防控和重点工程复工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双战赢”扮演起重要角色,主要采取了四项工作措施:一是全力做好工程建设复工的疫情防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全部在建交通运输建设工程纳入当地疫情防控体系,服从属地政府和管理部门关于疫情防控的统一调度监管,实行统一建立疫情防控制度、统一调配供应防控物资、统一实施疫情监控“三统一”;参建单位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实名制管理、落实防控台账、落实防疫措施“三落实”。对具备条件的工地如隧道、大型桥梁等实行封闭式施工管理,对其他工程安排专人巡查防守,配备口罩、医用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加强对办公区、食堂、厨房、宿舍、拌和站、工地车辆、厕所等重点场所消毒防护,强化班组网格化管理,加强一线人员的宣传教育,落实各项防护措施,提前对接地方政府和卫生防疫等部门,做好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二是着力解决复工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针对疫情造成的劳动力短缺、材料供应不足、运输流动受限等问题,坚持特事特办,依靠属地政府帮助施工企业在当地落实非技术用工;发放施工专用通行证,力保施工车辆正常通行;督促当地砂石料生产企业尽快复工生产,切实保障原材料供应;深入一线督导服务,开展现场办公,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土地组卷等工作;三是强化精细化监管与施工作业。全面排查施工作业质量与安全隐患,梳理安全风险并及时处治,保障施工安全;加强质量管理,严格原材料控制和工艺要求,规范作业行为,加强岗前培训和全过程管控,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四是狠抓工程推进进度与质量。实施领导包保推进制、项目经理负责制、工作专班跟进制、办事机构调度制“四位一体”工作法,深入现场、靠前服务,跟踪解决存在的制约问题。按照施工计划,分阶段分解任务,挂图作战,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进一步加大重点工程推进力度,把因疫情造成的工期延误追回来。
这次疫情对公路建设施工企业经营生产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疫情对生产经营方面的主要影响有:人员出差受限、跨区域项目招投标时间安排延期、计划开工日期拖后,对施工企业合同中标额与年度经营业绩造成直接影响,给实现年度目标任务造成极大困难;其次,疫情对公路施工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带来较大的人工成本剧增影响。特别是跨省、跨区域劳务人员进场交通、人员安置困难。复工初期人员进场需先行隔离14天,施工作业人员住宿需单人单间,项目部扩建生活区、增加临时住房、民工就餐等人工成本大幅增加;第三,初期复工时防疫物资采购紧张,口罩、消毒液、酒精、测温设备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大批量购买较为困难;第四,随着复工复产推进,各地基础建设的增加,水泥、碎石等地材价格陆续出现价格攀升,供应趋紧现象[2]。进入下半年,沙子、碎石等已经出现涨价迹象,后续价格大概率会持续攀升。根据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大督查时的地材上涨幅度测算,单纯依靠价格指数调节远不能弥补建设施工单位的投入需求,施工企业成本压力依然较大[3]。其间接影响亦不容忽视:一是交通运输新业态层出不穷。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基本贯通,串起了新型城镇带和产业聚集带,缩短了时空距离,大数据、云计算、智慧交通等在运输领域的运用,催生人工智能等新业态与交通运输的融合,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迅速兴起;二是设施功能的拓展升级、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已成为服务经济,惠及公众的主渠道,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便捷社会公众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支撑作用;三是“一带一路”倡议战略作用日益彰显[5]。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顺利推进。中欧班列通达15 个国家50 余个城市,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信誉良好的跨国物流品牌。这些均为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发展模式乃至“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等带来难得机遇与挑战[6]。
公路建设行业疫情防控与复工生产常态化,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各施工企业进一步提升风险内控意识,不断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措施,通过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手段,不断提升科学防控水平并减少人工作业比例,进一步加大经营力度,推进区域化经营联动作业能力,大力拓展省外市场,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得机遇,确保完成年度经营目标[7]。同时建议国家从宏观管理层面,细化帮扶企业挽损增效的具体措施,切实解决拖欠企业工程款等问题;从企业自身角度,要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与复工生产“两不误”“双促进”意识,加强企业应急能力建设,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与制度规范,优化细化项目施工方案,提升绿色工地、智慧工地与精细化施工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普及应用能力[8]。
客观看,此次疫情对公路建设行业的影响是系统的、全面的、深远的,波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一次较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但同时又是一次可持续发展“再定位”的难得机遇。首先,在发展理念上,应更加注重科学规划的引领作业,紧密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谋划好公路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定位和总体布局。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担当作为,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抵御各种风险及防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水平能力。同时,应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意识,不断在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设备创新及工艺工法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只有创新,才能探索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可避免受制于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9]。加快补齐短板,是当前建设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要紧盯工作重点和矛盾焦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前提下,聚焦发力、分类施策,加快提升行业自身的智能智慧水平;第二,在发展方式上,应更加注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智能安全,坚守绿色是底色、智能是基调、安全是底线。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设施发展的前提条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廊道、岸线、地下空间等不可再生资源,加强生态环保技术应用,避免盲目性“量”的扩张与粗放型发展。要切实加强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加快形成“智慧监控调度”“无人驾驶”等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设施体系。要强化底线思维,加强基础设施风险防控、安全评估及安全设施设备配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的能力。建设施工所需建筑材料应逐渐形成修旧利废,循环利用的可持续态势,一批批新型建材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第三,在发展动力上,应更加注重企业创新主体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特别是创新研发的投入力度、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前瞻性、突出引领性,不断在施工技术、施工装备、建筑耗材与施工作业方法等方面研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四,在用工趋势上,应更加注重“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机器换人,未雨绸缪”。一方面,技术工人特别是年轻的技术工人日趋紧缺,甚至出现“断档”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机械化、智能化的飞速发展,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取代人工作业势在必行;第五,在发展途径上,应更加注重建设行业协会“家”的意识,通过借助高端智库把脉会诊,献计献策,解决发展疑难与困惑,可以少走弯路,实现弯道超车,可以避免同类项目不同企业之间年复一年的重复研究探索,低层次徘徊,甚至重复投资,进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第六,在发展资金上,应更加注重“以我为主,自力更生,博采众长,融合发展”,面对借水行舟、借力发展所潜在的巨大风险,开源节流,自强不息,不断强化壮大自有资金筹备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