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征途,无畏逐梦

2020-07-21 06:43
科教新报 2020年28期
关键词:华容县考场高三

编者按: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步,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它给予所有人一个竞争未来的平等机会,也考验着身心。踏上征途,披荆斩棘,他们都是无所畏惧的逐梦少年。

“硬核”考生,带着引流管上”战场 彭静 李祥 肖勇 许志刚

乘坐爱心专车,提着胸腔闭式引流管瓶,7月7日上午8点整,在华容县第一中学考点,“硬核”考生白浩在班主任石曼丽和父亲的陪伴下,带着引流管走进了考场。

此前,白浩因气胸在华容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为了不耽误高考,在他本人和家长的强烈要求下,主治医生为他安装了右侧胸腔闭式引流管。因为治疗需要,每堂考试结束后其父亲还要接他到医院继续输液。

考室内,经过了专业培训的监考人员时刻关注白浩的身体状况,尽可能地提供合理帮助。医护人员在场外就近守护,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将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治。

11点30分,第一堂考试结束后,在华容县怀乡中学考点,另一位“硬核”考生符瑞思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由老师搀扶着走出考场,顺利完成了上午的考试。

符瑞思是华容县怀乡中学1701班学生,7月5日因患急性胆囊炎进行了手术,按照医生嘱咐,在未痊愈的情况下,不能下床活动。“我已经准备了很久,我不想放弃!”符瑞思参加高考的意愿非常强烈。考虑到符瑞思的情况特殊,华容县考区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同意,为她单设考室,开启备用考室参考,并按正常考室配备两名教师监考,同时安排医护人员全程守护。考虑到考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怀乡中学也安排了一名符瑞思的科任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专属”看护。

洪江市黔阳三中高三学生张露(化名)几天前在洗澡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行动不便,同寝室的杨芳(化名)对她悉心照顾,帮她打水打饭。

7月7日,杨芳背着她上下送考公交车,背着她进入高考考场。天气炎热,汗水湿透了杨芳的衣裳,但她毫无怨言,她认为帮助他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更何况还是同寝3年的室友。在高考首日,杨芳伸出的友爱之手为她提交了第1份高考满意答卷。

失聪考生,轻装上阵 曾玺凡

7月7日上午11点半,高考首场考试结束,考生们陆续离开株洲市第八中学考点。人群中,一名高个小伙神情轻松地走向父母,他叫姚奥,今年19岁,是一位患有极重度感音性耳聋的特殊考生,出生半年后因高烧,他失去了聆听这个世界的机会。

经多方打听,母亲阳慧找到了株洲特殊教育学校的余珍容老师进行言语康复训练,一年半后,姚奥开始随班就读。

“高中3年,他一直都坐在第一排,没有老师的照顾,姚奥不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阳慧说。求学路上,姚奥把父母和老师对他的期待化成了攀爬峰峦的动力,在今年6月,姚奥作为美术特长生参加了多所高校的高等特殊教育招生考试,并在6月26日确认被长春大学录取,有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提前被录取,那还参加高考吗?父亲看出了姚奥心中的疑虑,主動找他交谈:“高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我不希望高考的考场上缺了你的位置。”

这一刻,姚奥才明白,尽管从小失聪,但在高考面前他从不特殊,“我要与同窗3年的好友们一起并肩作战,为这段奋斗时光划上圆满的句号。”决定已作,他轻装上阵。

校门口,右耳戴着人工耳蜗的姚奥和同学分享着紧张答题后的放松,他明白,这一关过了,未来仍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有信心!”他高呼着,脸上是一如既往的灿烂笑容。

“能拼搏一次,我很开心” 覃业彦 邓春其

7月7日上午11点30分,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石门一中考点817考室内,监考人员收齐试卷、答题卡、草稿纸后,考生们鱼贯而出,只留下考生蔡湘香(化名)埋头答题。因为她是残疾考生,按照相关规定,考试时间可以延长45分钟。

今年20岁的蔡湘香是湘北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应用班的学生。出生时因缺氧导致小脑发育不全,手脚严重不平衡,鉴定为三级残疾,只能靠左手艰难书写文字。

“她行动不便,但从不迟到。每天下晚自习回家后,她都艰难地整理用手机从同学笔记本上拍下来的知识点,查看老师发给她的课件,复习学过的知识要点。”班主任汪旦旦直夸蔡湘香心态向阳,自尊心强,学习刻苦,成绩良好。高考期间,汪旦旦全程陪同,与家长一道,负责该考生的吃、穿、住、用等。

“能拼搏一次,我很开心。”蔡湘香很感激大家的关心关爱,也用自己的努力予以回馈。

坐着轮椅去高考 蔡辉武 余珂 杨杰

7月7日上午8点30分,常德市鼎城区的高三考生开始陆续进入考场。人群中,有—位父亲用轮椅推着自己的孩子走向考场。

“儿子要参加高考,不管怎样,这两天我一定要陪着他。”这位父亲语气坚定地说。这一刻,他等了很久。

原来,两个月前,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中学高三年级的小杨因意外摔伤,导致左腿脚踝处骨脊受伤,每天只能坐着轮椅上下学。为了让孩子顺利走完高中生涯的最后一个隘口,父亲风雨无阻地送他上下学。

7月7日一大早,父亲推着小杨来到考场外候考。小杨坐在轮椅上一边复习,一边吃着父亲买来的冒着热乎气儿的早餐。班上同学看到他之后,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你的腿好些了吗?”“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考试加油啊!”……感受到同学们的温暖,小杨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曾玺几 彭春芳

7月7日上午11点半,首场考试结束,保靖民族中学考生杨益城伴着丝丝细雨走出考场大门,和班里的同学一起走向班主任盛利华的身旁。盛利华是杨益城的妈妈,她询问了他的考试答题情况,交流了一些题目细节。

爸爸是全国优秀教师,妈妈是高中骨干教师,作为教师子女,杨益城从小就是亲朋邻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父母的心思都扑在学生身上,工作起来常常是“白加黑”。自4月6日重返校园后,他便和任教高三年级的父母一起搬进学校。近3个月的时间,他感受到了与父母从未有过的同频共振。

尽管是英语教师,但盛利华对儿子的语文科目同样盯得很紧,时常叮嘱他早起诵读文言文。平日里,身形魁梧的杨益城心思十分细腻,为了让父母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他作息规律,吃饭按时,从不让父母操心。“在班里,我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很少叫妈妈,都是以盛老师称呼她。”杨益城说。

“他们都是高三的任课老师,但很少给我开小灶,我和他们更多的交流是就某个难题进行合力探讨。父母教高三,我更多的是从容与安心吧。”说完,杨益城的目光瞥向正在和本班学生交流的母亲,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像盛利华家一样,保靖民族中学高三任课教师彭晓忠、田松凤夫妇与上高三的女儿彭丹,教师谭必文、张露夫妇带着上高三的女儿谭砚曦同样将家安在校园,备战高考。但几乎一致的是,这些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而是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了班级和年级考务工作中。

8点40分,父亲将小杨送进了考场,走时对他说了一句:“孩子,你安心在里面考试,我会在外面等着你。”

小杨什么也没说,望着父亲,又幸福地笑了。

猜你喜欢
华容县考场高三
全员阅读共享快乐
街道入口效果图
街道入口效果图
高三·共鸣篇
期末小考场
我把高三写成诗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