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源
摘要:在篮球运动中投篮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是唯一的得分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对篮球运动员投篮的训练,促进篮球运动员投篮技术的提高。投篮得分的高低决定着球队的发展,决定着一场篮球赛是否能够取得胜利。但在篮球训练中如何能够提高篮球运动员投球的命中率,则必须从篮球运动员的技术角度出发,找到合适的训练方法,从不同种类的技术出发,找到提高投篮精准度的方法,促进篮球运动员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篮球运动;投篮技术
引言
篮球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训练活动,在篮球比赛中,要想增加投中的准确度,提高得分情况,则必须注意几点要求,包括投篮的技术以及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态等。相应人员必须提前制定好有关于投篮的计划,从而激发出篮球运动员的斗志,提高他们的竞争力[1]。只有提高其投篮的准确度,才有助于提高比赛的成绩。所以,在篮球运动开展时,相应人员必须做好投篮技术种类的合理划分,根据技术的不同,制定出合理化的训练方法,从而提高比赛成绩。
一、篮球运动投篮技术分类
(一)远距离投篮技术
在远距离投篮技术,若所投篮命中率较高,则会赢得三分球,并给三分球全部拿下,则会给内线的进攻人员降低心理的压力,远距离技术也是能够打破原有局面的重要手段,只有三分球投入篮筐后,才能分出两队之间胜负的结果。针对三分球技术进行分析,在运动员进行三分球投掷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所站的位置以及身体是否趋于平衡稳定的状态,确保肩膀与手臂、手腕、手指等協调地发挥,正确发力,才能增加命中率[2]。三分球需要在原地进行投跳,所以必须做好原地跨步、转体投篮、移动急停跳投以及运球急停投跳的控制。
其中远距离投球训练方法中,三分球技术并不复杂,但却因瞄准点的问题,会出现误差,不宜投中,所以需要运动员长期训练,才可有效提高命中率。远距离投球技术中,若采用三段系统训练的方法,则必须要根据篮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该手段,科学地应用该方法。
针对远距离投球,投篮训练阶段,需要让运动员们投的次数多,点多,投篮的方法多,所以一般情况下,在一个训练周期开始时,训练的时间较短。所以要求必须建立起较为牢固的投篮动力定型,这样即便投篮的地点不同,但是投篮的准确性较高,从而可以达到训练要求[3]。在运动员进行投准的练习时,必须不断巩固动力定型,所以必须培养出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运动员,具有顽固化的意志,才能提高投球的命中率。首先,需要确定投篮的方法,第二,需要以投得准确,快速为主,第三,需要结合防守,第四,运动员应当稳定情绪,避免偏差出现。
(二)中距离投篮技术
中距离投篮需要运动员具备全面进攻的战术,还要拥有优良的素质,包括灵巧的身躯、充分的力量、敏捷的动作、果断的思维等。在实施中远距离投篮时,含有较多的进攻技术,属于技术组合投篮的过程,比如运动员需要转身跳跃投篮、运球动作急停并跳跃投篮、在运球行进中跳跃投篮。在训练中距离投篮时,应采取从简单到烦琐的过程,最后通过复杂的投篮技术组合练习与防守练习,实现在对抗中掌握中远投篮技术[4]。
(三)近距离投篮技术
近距离投篮具有较高的命中率,也是对战双方的攻防矛盾点。近距离投篮是否得分,体现着球队具有的实力。在近距离投篮时,投篮运动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跳跃高度、弹跳力量、手部运动技能,要充分发挥出躯体的灵活度与充足的力度,完成向内挤入、靠近、拱入的过程,并且在举球时能够成功躲避对方的干扰将篮球投入篮筐。在近距离投篮时,经常会发生对方干扰进球而产生犯规行为,分值可以与远投三分相一致。在对战中,近距离投射可以有效阻碍对方实施快攻战术,是有效建立退防措施的积极手段。在应用近距离投射时,含有的技术包括:低高手投篮技术、反手投篮技术、勾手投篮技术、扣篮技术、补篮技术等。在训练近距离投篮时,运动员应采取背向接球的过程,还要与要位接球训练、前后转身训练、护球运球训练结合开展。虽然近距离投射的范围较小,运用的投篮技术与中远距离投射技术相比较为简单,但是对手部运动与变化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训练时应培养运动员全面掌握投篮技术。首先,常规与训练相结合,提高近距离投射得分能力。其次,个体、分组、集体三种训练模式相结合,提高运动员弱势方面的能力。再次,个体作战与以多防少模式相结合,能够培养运动员以一敌二的能力。最后,简单与复杂组合投篮相结合。
二、三种距离投篮方式之间的关系及运用
远、中、近投篮方式的命中率表现出从难到易的过程,在比赛中会存在三秒违例的要求,并且防守策略属于密集防守及以球为中心的防守。远、中、近投射属于人为假设的距离,未严格要求哪个区域不能投射。因此,三种距离投篮不能分割,形成了三种投射的组合进攻战略。根据实际战况选择不同的距离投篮,还要根据投篮可能性改变投篮距离,比如近距离投射转变成中距离,远距离投射转变成近距离等。可见,三种投篮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属于相辅相成的过程。
为了提高三种投射命中率,在训练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快攻与抢攻能力。在实际比赛中,快攻与抢攻是获取得分的重要手段,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措施。其次,培养远投能力。三分远投也是提高分数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反复训练培养运动员远投能力。最后,培养积极与攻击式的防守能力。防守成功率对投篮命中率有较大的影响力,运动员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灵活度,采取全场紧逼模式的综合防守措施,争得时间主动权,增加抢断与进攻次数,实现快速打反攻并获取投篮的机会。
三、运用投携技术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及技术分析
(一)投篮要点与技术分析
运动员在投篮时应先找准适宜的位置,眼睛应瞄准篮筐,并实现躯体四肢共同协调配合的过程,心理应摒弃外界干扰因素,运用正确的投篮动作对准篮圈后沿位置准确投入。无论是哪一种投篮方式都应掌握技巧,较多运动员喜好运用右手投篮方式,应注重躯体要保持稍微前倾的姿态,而右脚要向前伸出。另外,投篮动作因人而异,此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运动员可根据自己的舒适度选择投篮姿势。
(二)持球要点与技术分析
持球也是投篮技术中的一种,并且也决定着投篮命中率。运动员在持球时应保证手部的手指与掌根接触球面,手心与球之间要留有空隙,能够保证持球舒适感。双手持球放置于胸前时,肘关节应达到自然下垂的状态,而双脚要表现出前后分开或者左右分开,身体的重心要放置于脚部。在投球时,身体要达到柔和度,防止因用力过猛而影响命中率,下肢应先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双膝微曲的过程实现自然发力,手部顺势将球从指间抛出。如果手掌触球,球抛出的抛物线不能表现出柔和、流畅的过程,影响命中率。
(三)出手速度要点与技术分析
投篮技术中,出手速度对命中率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投篮动作展开时,身体各部分肌肉都会提供力量。通过肌肉良好的综合用力,保证篮球抛物线的流畅度。决定出手速度的因素中,身体平衡是先驱条件,手腕与手关节要同时发力,要保证手腕反转具备灵活度、手指具备柔韧度,还要具备连贯性的要求。
(四)眼睛注视要点
投篮之前应保证双眼瞄好投篮的位置,还要将周边环境囊括在内,了解对手是否出手干预。如果对手已经伸手阻拦,应判断篮球是否能够精准地投入篮筐内,若不能判断出球落入的位置及时做好抢篮板的准备。
(五)球旋转决定着命中率
球的旋转与弧度相同取决于人与篮圈之间的距离,球产生旋转是运动员的手腕产生前压,并利用手指进行拨动而产生的。一般情况下,运动员采取的是球向后旋转的过程,能够促进球通过飞行弧线成功落入篮筐内,并且在空中飞行时能够保持稳定性。
(六)运动员应保持自信心
自信心是决定投篮命中率的内在因素,较多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高,即使能够判断出良好的投篮位置或者获取投篮的机会,都会因为心理因素而影响投篮命中率,特别是比赛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因此,运动员应掌握自信心是实现投篮命中率的内在因素,应始终保持自信心,拥有良好的心态对战每一场比赛。在赢得比赛时,应挖掘出对手投篮的优势,若是输了比赛应吸取失败的教训并反思自己的不足,成功改正不足,促进自身篮球运动技术的提升,实现良好发展。
四、基本投篮技术分析
(一)单手原地跳起投篮技术
单手原地跳起投篮技术的动作要领是:若是采取右手投篮方式,应保证右脚长放置于右前方,膝关节稍微弯曲,并且将身体重心下降至两脚之间,双手应自然化的五指分开拖住篮球。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掌心与球之间要保留空隙,将篮球放置于头部的右前方位置,双眼要瞄准篮筐,全身协调配合起跳过程,将球柔和地投出。
(二)双手置于胸前投篮技术
双手置于胸前投篮时需要手肘關节要达到自然下垂的状态,膝关节要略微弯曲,身体也要微微前倾,双眼应瞄准篮筐。在投篮时,身体重心放置于两脚之间,脚掌使力给予起跳动力,还要达到腿部轻柔离地的要求,手部拇指应采取向前压送的过程,并且手腕也要向外翻转,投出球时要保证腰和腿达到自然伸直的过程。要达到投篮命中率,要保证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
(三)后仰跳投技术
后仰跳投技术的动作要点是:若是习惯于右手投篮,右脚与左脚的位置要达到右脚在前、左脚在后的状态,身体重点与上述相同放置于脚间。在投篮时,上肢大臂与肩关节之间要达到平行状态,下肢给予力量支撑,躯体在力量供给下向后上方的方向伸展,投球时达到柔和抛出的过程,并且在球离开手部时,手臂要与球地抛出方向自然跟送。
结语
综上所述,篮球投篮技术含有多种类型,并且动作要领也有所不同。在训练时,应根据动作要点反复练习,要求运动员必须掌握要领规范。利用模拟比赛的方式,缩短动作形成的时间,防止对方进行干预,将篮球准确地投入篮筐内获取相应的分数。
参考文献:
[1]杨彬.篮球运动技、战术创新理论的初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05):70-71.
[2]肖桃芳.谈谈篮球运动中攻与守的辩证关系[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S2):43-51.
[3]李泽群,谈智武,张蔚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09):60-62.
[4]陈汝燕,黄顺和.浅谈假动作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运用[J].体育科学研究,1999(03):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