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哈尔滨 150056)
精神科患者在理智控制方面和思维能力方面均比其他患者差。对精神疾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1]。
随机选择2019年7月—2020年4月在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精神疾病患者,将其分为优质组与常规组,每组各34例。优质组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0.44±3.56)岁。常规组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0.34±3.52)岁。患者和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诊疗要求。排除患有其他内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严格按照临床要求开展护理工作。优质组采用优质护理,具体护理内容为:①环境护理。定期清洁病房卫生,保证病房温湿度适中。尊重并保护患者的隐私,在床铺间挂遮挡帘。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患者的个体情况,为其安排合适的病房。②心理护理。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和家属都存有一些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还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和家属展开宣教工作,实施一对一的辅导,给予其足够的关心与爱护,使其积极面对生活。对部分患者表现出的不安情绪,护理人员主动与其沟通,并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及时进行正确疏导,排解其不良情绪[2]。③针对性护理。结合患者的个体表现,为其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策略。努力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④安全护理。动态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易产生悲观且消极的心理,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护理工作中做到了24 h陪护,把心有杂念的患者安排到重症病房。检查可能给患者带来危险的物品,防止发生安全隐患。在病房中配置巡检系统,做好巡视工作,并特别注意有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时间点[3]。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存质量进行评分[4]。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优质组中较满意的患者14例,占41.18%,满意的患者18例,占52.94%,不满意的患者2例,占5.88%,总满意率达94.12%;常规组中较满意的患者12例,占35.29%,满意的患者14例,占41.18%,不满意的患者8例,占23.53%,总满意率为76.47%。优质组的总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6 5,P<0.05)。
护理前,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优质组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分)Tab.1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 between two
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其护理方法主要以患者为中心,并完善常规的护理,充分落实护理责任制,优化护理内涵,综合提高了护理服务效率。护理人员依据精神疾病患者的实际情况与康复潜力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使患者的身心均达到最佳状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与护理,从而达到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目标[5]。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有明显差异,优质组中较满意的患者14例,占41.18%,满意的患者18例,占52.94%,不满意的患者2例,占5.88%,总满意率达94.12%;常规组中较满意的患者12例,占35.29%,满意的患者14例,占41.18%,不满意的患者8例,占23.53%,总满意率为76.47%。优质组的总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显著。优质组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精神科住院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好于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服务的生存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常规护理,优质护理为理想的护理服务方法,建议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