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赵 璐 郭鑫鑫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甚至出现肌肉萎缩[1]。若患者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进一步发展可演变为糖尿病足,诱发感染、溃疡及坏疽。因此,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目前西医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措施,常规治疗单用药物疗法效果欠佳。近年来穴位注射在治疗DPN取得了较大进展,有研究表明[2],穴位注射治疗DPN疗效较好,可有效调和气血、协调脏腑阴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预后情况,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笔者采用西药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DPN患者44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4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32.2~67.5岁,平均年龄(53.09±5.17)岁,糖尿病病程4~23年,病程平均(13.45±3.94)年,DPN病程2.3~10.9年,平均病程(6.24±1.41)年。研究组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1.5~68.7岁,平均年龄(52.64±5.09)岁,糖尿病病程5~22年,平均病程(13.09±3.87)年,DPN病程1.5~11.6年,平均病程(6.27±1.19)年。两组一般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3]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4]中气虚血瘀的诊断标准;②年龄范围在30~70岁之间;③患者或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近两周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及感染者;②晕针及不合作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基础治疗:两组均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合理安排膳食、指导运动锻炼,所有患者依旧按原方法口服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0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甲钴胺片(商品名:弥可保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0.5 mg/片)1片/次,3次/d,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黄芪针(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1676,2 mL/支)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两侧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日1组穴位。操作方法:取1 mL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1 mL,对施针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按针灸手法快速垂直刺入皮下0.5~1 cm,并行上下提插,当患者出现酸麻胀疼重感后,回抽针筒若无血液回流,即可将药液缓慢注入,拔针后用棉签指压针孔,并对注射穴位周围及其所在经络进行轻揉、按摩、轻拍以促进药物吸收。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后判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参照文献[5]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将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计0、2、4、6分,于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②神经病变评分:参照文献[6]中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进行评价,包括神经症状评分、神经反射评分及感觉功能检查评分3部分。最低得分0,最高得分19分,于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③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7]:采用肌电图检测仪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进行检测。④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8]参照文献标准进行评价,显效:患者肢端麻木、肢端感觉异常、疼痛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率≥70%,腱反射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 m/s;有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明显好转,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率30%~69%,腱反射减退好转,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5 m/s;无效:未达到上述显效及有效标准或加重者。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治疗1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18%,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TC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TCSS评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TC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DPN患者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TCSS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NCV与SNCV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组间比较,研究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与研究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糖尿病是一个全球性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末期可诱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DP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且危害性最大的三大慢性并发症之一。据调查统计显示[9],大约有60%~7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DPN。DPN发病机制主要与神经因子缺乏、氧化应激损伤、微循环障碍、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微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其中长期持续的高血糖是诱发DPN的独立危险因素,现代医学认为,当机体长期处于高糖高黏高凝高聚状态,红细胞黏附性增强及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功能改变引起体内代谢紊乱,造成微循环灌注障碍、血液流速减慢,同时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神经内膜长期处于缺血和缺氧状态,损害血液-神经屏障,生成过氧化物根,引发氧化应激神经损伤,致使神经传导功能减弱,促使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10]。DPN常涉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以节段性脱髓鞘、轴索再生能力受损为主要病理改变。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是评判DPN的病情进展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被公认为评估DPN的金标准[11]。目前临床上对DPN治疗尚缺乏特效疗法,甲钴胺片是内源性的辅酶B12,可促进脂质细胞、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代谢,促使髓鞘被修复及受损的轴突再生,刺激神经元髓鞘的形成,具有修复受损神经的作用,因此确定甲钴胺为对照组治疗药物[12]。
中医学将DPN归为“消渴”合并“痿证”“痿痹”“麻木”“痹证”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乃消渴日久、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亏耗,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血瘀,瘀血阻滞脉络,经脉痹塞,络中气滞痰郁热瘀相互交结,以致病邪搏结沉积,肢端筋脉失于濡养,变生诸症[13]。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为标,属本虚标实。脏腑经络学说指出人体的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有着紧密的双向联系,针刺适当的穴位可有效地改善和调控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改善机体代谢及微小血管病变,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纠正糖代谢紊乱,从而调控胰岛素和血糖水平[14]。近年来关于穴位注射治疗DPN的报道颇多,药物穴位注射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药物治疗原理,将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紧密结合的一种独特疗法。笔者采用西药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DPN。黄芪注射液是中药黄芪提取物的灭菌水溶液,具益气温阳、扶正祛邪、益卫固表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改善糖脂代谢,降低血小板聚集,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15]。足三里乃阳明胃经之腧穴,是治疗痿痹的主穴,针刺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活血化瘀,可推动阳明经气循行,使人体的脏腑气血畅通,代谢增加,宗筋得以濡养。通过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以上穴位,既有针刺对穴位的良性机械刺激,又有药物的持续化学性刺激,二者有机地结合互相促进,协同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功效,共奏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益气养血之功效,对机体整体调节,加快血液流动速度,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周围神经和组织的供血供氧,加快病变周围神经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快速修复,从而提高DPN患者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使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功能逐步恢复,有效改善疾病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TC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正中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与MNCV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说明西药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能有效缓解DNP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提高患者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综上所述,采用西药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DPN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神经传导功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