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平
刘英是四川人,大学毕业后创建了广告公司。她经常去全国各地出差,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刘英认为,只要挣更多的钱,让父母吃好穿好就是最大的孝顺。
2010 年6 月,父亲因脑出血突然离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的去世让刘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能留下什么?她把广告公司委托给同事管理,自己留在成都陪伴母亲。
刘英开始关注老年人,她觉得,只有帮助更多老人,才能弥补对父亲的遗憾和对母亲的愧疚。
刘英和几个小伙伴决定从社区微型托老机构入手,通过连锁复制的模式运营。老人不离开熟悉的环境,将小型、温馨的养老机构建在社区,老人想住就住,不想住随时可以回家。机构配有专业康复师和护士,为出院在家安养的老人提供上门护理和康复治疗服务。
2015 年冬天,社区人员找到刘英,请他们为一对孤寡老人提供服务。78 岁的陈爷爷患有偏瘫,平时上厕所、洗澡、外出都是靠老伴李奶奶搀扶协助,但李奶奶年龄越来越大,有点力不从心。
工作人员和陈爷爷沟通后,对他的身体情况进行了专业评估,并对其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在陈爷爷身体正常的那侧床边安了一个助力架,顺着墙边一直到客厅、卫生间,安了一圈扶手;考虑到陈爷爷夜里上厕所太麻烦,便配备了一个适合老人身材和功能的两用移动马桶。“大爷,您试一下吧。”工作人员想看一下效果如何。陈爷爷借助床边的助力架,尝试自己起来后扶着墙上的扶手,来到了阳台前。当他看到窗外的风景时,眼泪刷地一下涌了出来。他激动地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李奶奶的眼睛也湿润了:“这么多年,他第一次独立走到了窗前。”刘英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一根扶手就能换来。”这让她对养老事业充满了信心。
刘英想到,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首先会考虑给孩子创造安全的居家环境,却很少有人想到给年迈的父母创造舒适、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适幼化改造变成适老化改造呢?”刘英发现,其实只要在家里做些小小的改造,就能提高年迈父母的生活质量。
从2016 年开始,刘英团队在成都为1200多个家庭进行了改造服务。团队边做边摸索,研发出一套线上评估系统。“适老化改造的核心,不在于适老化的产品或施工改造的过程,而是要有专业科学的评估,制订出真正适合老人和家庭实际需求的改造方案。”刘英特别强调无评估不改造。
刘英的朗力托养机构的服务逐渐被大家认可,家住成都温江区的小李慕名而来。小李家70 多平方米的房子较局促,李父75 岁,身体还可以,李母73 岁,因为脑梗导致左边身体偏瘫,平时只能坐轮椅。“奶奶,我扶着您站起来试试。”评估师想测一下她的下肢力量和能动性。“不行,我使不上劲。”李母马上摇头。李父和小李也说:“不行,平时都不敢让她站,怕再次摔倒。”评估师双腿平行,用自己的膝盖顶着李母的膝盖,抱着她站了起来。评估师说:“我能感觉出李母未偏瘫的那边其实是有力量的。”这种测试结果对家庭适老化改造方案有很大影响。
刘英团队经过评估,让小李家人知道其实李母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动作,增加她的信心,减少恐惧。“很多家庭因为怕老人摔倒,什么都不让做。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时间长了,老人的肌肉萎缩后,就真的不能动了。”刘英做适老化改造就是鼓励老人借助一些辅助设施,用锻炼换来适度的康复。
小李付出的改造费用还不到一部手机的价格,全家人非常满意。一个月后,刘英进行了回访。小李高兴地告诉刘英:“我母亲已经可以独立上厕所,起身也不需要人扶了。”听着小李的话,刘英感觉无比欣慰,这正是她所希望的,提供给老人的不仅仅是改造服务,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一种适合的生活方式,拥有自信和尊严。
随着科技的发展,刘英团队不仅限于基础环境的改造,也把智能家居、智能监测科技适老产品带到了老人家里。
梁爷爷原来是一名会计,退休后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老伴王奶奶向刘英诉苦:“最长的一次,他走丢了三天才找到。这么多年来,在派出所的报案记录已经不下50 次。”刘英团队给梁爷爷家做了适老化改造,除了配备全套智能监测系统,还配置了定位鞋,设置了电子围栏,一旦超出范围,马上就能自动报警。一次,保姆带着梁爷爷散步,她低头系鞋带的工夫,梁爷爷又走丢了,王奶奶很快通过智能监测设备找到了梁爷爷。
到2019 年年底,刘英的养老服务机构已经服务了上万个家庭,满意度达95%以上。适老化改造是刘英团队从传统养老服务中打磨出来的细分垂直领域。未来,她希望通过适老化改造服务,让躺着的老人坐起来,坐着的老人站起来,站着的老人走起来,走着的老人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