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在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20-07-20 03:22朱娜
美与时代·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手机绘画制度

摘  要:课程资源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石,主要由学校建设,但又不仅是学校层面,也包括课程教学的主体,区域文化、行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物、财力资源整合。通过分析手机与课程的关系、高职学前教育《绘画》课程资源,探讨当下将手机引入课程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从而为高职院校“课堂无手机”制度制定与完善提供一个参考个案,也给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手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程;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无手机”制度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如沐春风,各项建设与改革扑面而来。以此为契机,课程资源建设与改革方面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课程资源一般以学校投入建设为主,包含内容较多,既包括课程教学必备的人力资源教师、学生,也包括教材、教案、教学设备等物力资源和图片、课件、网络课程等信息资源。广义上,课程资源建设包括课程主客体,校内、外,区域、行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物、财力资源的整合。

这一理念有着普遍的共识,但在实际建设中却常被忽视。比如人手一部的手机,就很少被视为一种课程资源。不仅如此,学生不合理地使用手机,使得手机经常被视为影响课程教学的物品之一,甚至被禁止出现在课堂上。本文旨在分析手机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探讨将手机融入课程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一、手机和课程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手机和课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手机对师范院校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论证了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手机频率高、时间较长[1]。其实,在当下,手机和课程间的矛盾已不限于某个专业、某类学校,而具有普遍性特征,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在解决对策和建议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除了要求教师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提高課程吸引力,提高学生自律能力等方法外,多指向“课堂无手机”制度的建设。

“课堂无手机”真的能彻底改变手机与课程教学的矛盾吗?根据一些高职院校诸如“手机不进课堂”“手机入袋”制度的实施来看,在一定层面上,确实抑制了手机与课程教学的冲突,但也引起了很多学生的不满,有的学生甚至玩起“一人两机,交一机,留一机”的把戏。学生的不配合、教师的疲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且在实施中缺乏长期性等因素,都使得“课堂无手机”制度的推进趋向形式化、负面化。

手机与课堂教学的冲突主要在于矛盾主体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没有合理地使用手机。学生不能很好地自我管理,使得课堂上的“低头族”在大学校园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生源的综合素质来看,高职学生的自律能力与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矛盾与冲突也显得格外突出。提高学生自律能力自然是解决手机与课程教学冲突的关键点,这需要长期、多方教育和多种教育方法协同作用。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提高课程吸引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可是这几点都并不一定要建立在“课堂无手机”之上。而“课堂无手机”制度实行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和趋于形式化等现象,都在提醒教育者、研究者重新审视和客观地认识手机与课程的关系。

二、将手机引入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手机和课程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手机却是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比如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指依托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获得的各种数字化的教学素材以及各种教学工具、软件等。目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才刚刚起步,各种信息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始产生、汇集、存储。但是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建设不仅停留在产生、汇集和存储方面,还需要输出。传统课程资源输出主要依托纸媒和实体课堂教学。信息化的课程资源输出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介产品。目前,实体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设备依然是信息化教学资源输出的主要载体。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势必需要构建多样的、广阔的输出方式。在大学生常用的各种数字媒介产品中,智能手机普及性最高、使用率最多[2]27-33,当然是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中最易普及和投入最小的输出设备。

另一方面,“手机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据一篇关于宁夏四所高校“手机阅读”调查现状研究显示:“大学生中使用手机在线服务占总体的 92.9%。‘手机阅读已成为大学生‘工具型阅读的根本方式。”[3]手机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阅读等行为活动的主要工具,不仅是纸媒向数字传媒的技术性转变,也会促使人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翻转课堂、慕课课堂、微课堂等新式课堂的产生,“手机阅读”开始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它使课程教学不受限于教师、学校、地域和时间,直接推动着这场现代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因此,手机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而影响学校教育。

据《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通讯设备的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一文中的调查显示:“81.8%的大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允许大学生课堂使用移动通讯设备,65%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中使用移动通讯设备。”当我们还在试图制定“课堂无手机”制度,划清手机和课程教学之间的界限时,手机已然向传统课堂教学发出了挑战。因此,无论是课程依托的外部环境,还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都迫使教育者、研究者们不得不重新界定手机与课程的关系。

在现代化的课程资源建设中,手机与课程的关系不应是隔绝的,而应是共生的。相较于制定“课堂无手机”制度,我们更应该明确将手机纳入课程资源建设的观念,思考、鼓励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手机。

三、将手机融入课程资源建设的措施

如何有效地利用手机(或其他数字媒介产品)服务于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教学的理念、教学手段和教育传播的现代化转变是将手机融入课程资源建设,构建新的手机与课程关系的实质性内容。对此,不同的课程和学生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选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作为个案研究。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程资源分析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知识、技能训练课程一般分为美术基础和特定门类。《绘画》课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和基础性美术表现技能。同是绘画理论和技能训练课,该课程和美术与设计专业大不相同。综合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规划教材和扬州某高职院校该课程设置来看,《绘画》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有:素描、水粉、构成、装饰画、版画、中国画、美术鉴赏等[4]。课程总课时78课时,历时五个学期(课时设置来源扬州市职业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17级《美术基础》课程标准)。对于美术与设计专业,这些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独立的课程,且每门课都在48课时以上。从学生资源来看,该课程也与美术设计专业存在着很大差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以前普遍没有长期美术技能训练的专业背景,审美能力、绘画观察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参差不齐,普遍较低。但从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来看,《绘画》课和美术与设计专业同类课程无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如同美术与设计专業美术鉴赏和各门绘画技能课的整合、浓缩版,呈现出教学内容多,理论授课和实践训练课时都不足;作业量大,但学生审美、绘画实践、创新技能提升有限;内容杂,与职业能力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手段未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等诸多矛盾。

(二)手机辅助课程教学理念的现代化转变

某种意义上,《绘画》课程资源中的矛盾在于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如果从职业能力本位来看,情况则有所不同。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在该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多种美术技能、美术创新能力、美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学前教育岗位的需求,但并不要求掌握所有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且不需要达到美术与设计专业从业人员的水平。其次,学前教育岗位中,美术的功能在转变。一方面,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刚刚起步阶段,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绘画技能,因为当时大量的教学环境、教具、玩具都需要教师临摹和绘制。当下,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的普及,绘画性美术技能的应用在学前教育岗位中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在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理念下,儿童美术教育开始从“技能传承”走向审美和艺术教育的统一,美术与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

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程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且停留在“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知识的传授与接受,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高职美术课程教育的任务,而忽视了主体的情感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这种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目标不相符”[5]。在促进课程教学理念的现代化转变中,手机融入课程资源建设可以带来积极的意义。

第一,在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实体课堂、教材、书籍等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主要平台,因此课程教学受限于时间、地域。在信息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发展中,借助手机阅读功能,可以分解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集中精力提升学生造型、色彩、形式美等美术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翻转课堂、微课堂等课程信息化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多样化的美术门类和技能,进而学生可以依据兴趣进行选择,辅助课堂实践分组教学。当手机融入课程资源建设,既能使学生对美术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有全面的了解,也能照顾到学生对技能的个体化兴趣,同时还能化解课程内容多、杂,课时不足带来的矛盾。

第二,在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绘画》课程知识向岗位需求的综合性审美能力的转化较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是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他们需要有很强的对生活美的感受、提炼、表达能力,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在美术课程学习中获得积极审美的体验,更何谈引导儿童以审美的方式开启对世界的认识?借助手机通讯功能,可以促进课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每日一拍,每拍一微”是现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据一项大学生“使用移动通讯设备的多种功能多项选择方面调查显示,……66%的同学选择拍照功能……74%的同学选择微信聊天功能。”[2]33这种方式不仅是生活的,也可以是课程教学的。如在素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拍摄各种生活常见物品作为素材;在色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机寻找、记录生活中的色彩:美的、丑的,华丽的、朴素的,年轻的、沉稳的,活泼的、萧条的色彩;在材质表现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手机,搜集各种材质,并借助手机的图像处理功能,深入观察自然事物的材质,感受材质的形式美。

借助手机,《绘画》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更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绘画语言具象为生活中的事物、场景,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场景再凝练出学科知识中的形式美,直接促进学生信息化美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和美育生活化的转化。课程不再只是枯燥的绘画技能的传授,它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无时无刻,且乐于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三)手机促进课程教学手段的科技化转变

在《绘画》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是常见的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但就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来看,目前《绘画》课程中多媒体教学也无非是把纸质的教材、图片变成了电子的PPT、图片、视频。如素描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讲解透视原理、欣赏名画、临摹绘画、范画演示等。就实践教学手段而言,还停留在观察基本靠眼,实践基本靠悟。当然,美术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一般也是如此,但是,该专业学生在入校前有大量的写生训练,已经熟练掌握透视原理,并能灵活地运用在临摹、写生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却是一张白纸,很多学生对绘画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填鸭式的透视原理讲授,反复的透视造型训练,只会将学生本就不高的绘画热情磨灭。相较于肉眼,手机对透视变化的呈现更为直观。借助手机成像,物体在现实中的三维空间关系可以瞬间转为二维。学生通过实物与成像的比较,可以轻松地归纳透视原理。原本枯燥的知识传授,借助手机,也转化为学生自主观察和探索的学习过程(如图1)。

借助手机成像,在目前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中,不太被认可,这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历史局限性。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在美术实践中却不是有悖常理的。透视原理起源于西方,相传由意大利建筑大师布鲁内莱斯基在“两块绘有佛罗伦萨广场的画板上设置了一个窥视孔”观察建筑时发现[6]。尔后,西方画家发明了类似的成像工具——暗箱用以辅助观察物体的透视变化,直至17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仍在使用[7]。

针对《绘画》课程和学生资源的特殊性,运用手机辅助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科技化转化,即使在专业的美术教育中,这种方法显得有点“业余”,但可以让学生学起来轻松,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又有何不可?再如关于物体色彩的理论和客观色彩表现技能的训练,手机成像也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现代色彩学研究表明,物体的色彩分为固有色、环境色和光源色。这个知识点理解起来不难。但一般而言,人们对物体的固有色感知较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亦是如此。很多同学能理解理论,但一旦动手实践起来总是难以发现和表现。借助手机成像,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不同光源、环境影响下物体的色彩变化(如图2)。

(四)手机推进教育传播的信息化转变

手机融入课程资源建設,可以促进教育传播的信息化转变,它不仅可以促进信息化资源向教学主体的传播,也可以促进教学主体之间的信息化沟通。在《绘画》课程实体课堂上,考勤一般由教师点名或查人数。这种考勤方式可以让学生进入正式上课的准备状态,但如果人数较多,会耗费大量时间和教师的精力。借助手机考勤则有不同的体验。当学生进入教室,用手机登录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报到,完成信息输入,教师即可同步了解出勤情况,缺课学生和原因。在教学提问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手机鼓励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抢答,增加教学互动的趣味性。而在分组教学时,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由、自主选择组别,减少了分组环节的耗时,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各组成员和接下来分组学习的进度。在非实体课堂上,借助手机,学生可以进行虚拟课程的学习,接受多样的《绘画》课程教育信息;教师可以了解学科知识和教育前沿信息,了解每个同学和各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就课程进行随时的沟通与交流。而在教育效果方面,借助手机通讯功能和各种信息化的教育媒体,教育成果不局限在作业点评或传统的画展,师生可以展示教育过程、各阶段成果,使教育成果的展示多样化,教育效果扩大化,实现课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结语

手机多样化的数字化应用功能人所共识,但在传统的课程资源建设理念下,这些功能都与课程教学无关,相反,成了阻碍课程教学的潘多拉盒子。中国古代画论有云:“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8]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绘画不是象是物,培养学生由美的事物发现美的语言、表现美的形式、形成审美能力、传递美的价值观才是象。手机不是象也是物,课堂上不准使用手机可以体现教育存在规则性,但却忽视了课程教学的现代化语境:禁用一个手机,会有两个、三个……;禁用手机,会有更多的、新型的数字媒介产品随之兴起。相较于“课堂无手机”,正视手机的当下性、物质性,扬其长,避其短,将其纳入现代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视野中进行研究与实践,显得更难,所费时间、精力更多。因为有更多的视角和个案化的问题和方法值得探讨,但也更符合课程资源建设的教育现代化语境。

参考文献:

[1]李莉环.手机对师范院校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5(61):96-98.

[2]刘蕊.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通讯设备的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7.

[3]马晓霞.手机阅读视域下高校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宁夏四所高校的调查[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11):47-51.

[4]张晓嘉,魏明坤.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美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唐志.我国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6]陈铮.布鲁内莱斯基的窥视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2):69-75.

[7]崔海源.当美术遇见科技[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8]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9]甘友成,祝阁.浅析手机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及解决对策[J].高教论坛,2017(5):86-88.

[10]刘洪超,秦葳,沈杰,董冠英.高职院校课堂行为规范管理措施创新与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5):77-79.

[11]董振华.浅议手机对高职院校课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8-61.

[12]张昭济.绘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朱娜,硕士,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手机绘画制度
某些单位的制度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