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村落的发展与变迁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遵循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律,挖掘其多种功能和价值。通过梳理河南省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河南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价值传承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构成复杂,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只有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文化、经济等多重功能和价值,才能做到乡村的全面振兴。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河南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及其价值传承策略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一)传统村落
农耕文明时期人类主动聚集在某个区域内,务农耕作、繁衍生息所形成的具有区域文明、社会结构、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聚落形式即为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集中反映着当时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习俗、建筑营造艺术和聚落空间布局,是中华民族失不再来的根性遗产和精神文明载体,也是当代社会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活态保护
目前,在我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活态理念的应用涉及活态传承、活态继承和活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研究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研究文化遗产自身的活态性及其传承者的活态性;二是研究如何发挥文化遗产自身的活态性及其传承者的功能,以便对它们进行合理的保护与传承。其中,活态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特点,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对其的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同时,也注重文化空间的营造和传承、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提高公众参与度等相关问题。
本文所提到的“活态保护”注重传统村落自身的活力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强调传统村落自身活力以及村落居民作为传承主体的重要性的一种保护模式,是加强村落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对于村落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二、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
河南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大量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传统村落。截止2019年,在已公布的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河南入选的名镇有8个,名村仅有9个,有限的数量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调查发现,近年来河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保护对象不断扩大,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到传统村落。2014年4月,在河南省公布的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单中35个镇(村)榜上有名,占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总数的60%。
2.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政策持续出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为有效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政策保障。
3.财政补贴的额度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提升和擴大,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撑。2014年至2018年,河南省共108个村落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2018年河南省50个传统村落获得了省级财政补贴,用于传统村落内重要街巷、传统建筑和院落的修缮与风貌整治等方面。
(二)河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一些传统村落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激励和支持下,村落文化遗产、生产生活条件、乡村环境治理的保护和建设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但与此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
1.空巢老人居多,村落活力不够
大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是由政府主导开展,村民参与度低。对其的保护过于僵化,利用形式也略显单一。传统村落在现当代的生产价值未被激发,不能满足年轻人的生活需求,村里青壮年人群仍然外出务工,村内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导致村落自身发展活力不够。
2.政策落实权责和村内物质遗存产权不明
随着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各项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对保护的力度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加大和创新,然而在贯彻和执行层面上明显有滞后现象。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繁琐庞大,实施起来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尤其是村落内生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村落内一些古建筑产权不明,修缮需要上级领导层层报批才可获得资金支持,但对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村落来说,一是消息闭塞,村民无从得知资金补贴福利;二是申报流程不明,自发修缮费用过高,村民无力承担。
3.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冲击
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建筑虽然承载着村落悠久的发展历史,记录着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但其陈旧的设施和落后的居住条件难以满足村民现代生活的需要。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村民自发用水泥、瓷砖等现代建筑材料对古民居进行修缮和改建。一大部分年轻的村民追求现代化楼房建筑风格,拆旧建新或弃旧建新,任由原有民居建筑坍塌、荒废。且新的建筑风格与村落古建筑格格不入,严重破坏了村落的历史韵味和风貌格局。另外,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进城务工,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认为农耕文明代表的就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对于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礼仪、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生疏排斥,造成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道德伦理的衰退。
三、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的路径和策略
(一)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的基本路径
1.引进现代科技,再造有机循环农业,促进产业兴旺
对于一些农耕历史悠久、传统产业优势明显以及仍然具有良好农业生产条件的传统村落,以留村的中老年村民为主体,以相关政策为导向,通过引进现代科技和器械工具改变传统单纯依靠人工耕作模式,充分整合村里农业生产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再造有机循环农业,实现以有机农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为辅、乡村文化与旅游服务产业为目标的“三产”融合发展,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条件和质量,吸引青壮年村民回村,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全面振兴。
2.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传统村落的选址和建造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如河南省巩义市的一些传统村落沿河的依山傍水、大山深处利用石材和泥土建造的住宅,都不约而同地选在山坡的阳面,它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将村子选址布局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到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就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整治、乡村景观再造、绿色生态产业的转型发展等措施共同构建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重建生态和谐的美丽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留住乡村韵味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耕读传家”“亲仁善邻”“厚德载物”等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美好的田园生活和传统习俗正日渐消失、淡化。因此,传统村落能否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取决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是否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为传统村落凝聚历史文脉的沉淀和积累。通过培养良好的乡风、民风和家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养村民文化自信,保持传统村落乡村韵味的独特性。
(二)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施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的策略
1.找到真正记忆,实现保护性开发
传统村落本身是一个复杂体,具有多元综合价值。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街巷肌理、建筑形制以及村民之间传承下来的民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均是传统村落价值的具体表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想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统筹谋划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因此,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独具特色的农耕生产、生活习俗、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等多元综合性价值,在“活态”保护中延续传统村落的“具体记忆”,并以此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开展传统村落的科学规划,实现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使得传统村落散发出生生不息的原生态魅力。
2.改善人居环境,发挥传统村落内生动力
在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实践中想要真正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关键在于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把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注入到传统村落里,有水有电,有方便的交通和稳定的经济来源。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和价值,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特色体验项目,让村民共享乡村发展成果,提高经济收入,实现安居乐业,更好地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的有机融合。同时,谨防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商业化、旅游化过度开发、消费传统村落,注重传统村落原住民生产生活的便捷性、舒适性、延续性和乡土韵味,使村民的生产生活可以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融合。
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不能仅靠简单的自上而下,更需要激发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河南特色之路,描绘更具时代特色的清明上河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6/cotent_5325534.htm.
[2]张胜楠.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以广西长岗岭村为例[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8.
[3]蒲娇.从“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的转变[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陳淑飞,许艳.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9):160-165.
[5]李伟红,鲁可荣.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8):187-195.
[6]冯骥才.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失不再来的根性遗产[N].新民晚报,2014-03-09.
作者简介:侯佳,硕士,郑州商学院艺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