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绒花文化的生存现状剖析与创新生成路径探索

2020-07-20 03:22陈星宇
美与时代·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摘  要: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的真假风波,让扬州绒花饱受争议,其实二者皆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绒花制作技艺”的成果。如何提高扬州绒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社会大众对扬州绒花的关注度,找到扬州绒花的创新生成方式,在创新的同时守住传统的魅力,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名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绒花,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关键词:扬州绒花;南京绒花;创新;传承

电视剧《延禧宫略》热播,剧中富察皇后发现后宫奢靡浪费,因此提倡节约用度。她“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佩戴的“通草绒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通草绒花”是一类手工假花的总称,通草花的主要原材料是中药材通草,绒花的主料是优质蚕丝。它们的用料简单、价格低廉,但做工精细,因此不失皇家气度。绒花谐音“荣华”,更有着吉祥富贵的寓意。

剧中演员佩戴的绒花是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和他的两个徒弟根据剧组提供的、故宫现有清代皇室发饰收藏款的图片精心制作的。社会大众关注传统工艺,原本是件好事,却不曾想使得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之间有了摩擦。起因是一家名为“扬州绒花”的淘宝店店主,抄袭了赵树宪老师的作品并冒名了扬州绒花传承人的身份。一时间,扬州绒花抄袭南京绒花的说法被广泛传播,甚至以讹传讹出现了“扬州绒花是假冒的,南京绒花才是正牌”的谬论。

中国制花分为北京京花和南方绒花两大流派,其中南派以扬州和南京为代表,最早在唐朝就直供宫廷。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属同一绒花制作流派,从制作工艺上也很难分得清是南京绒花还是扬州绒花。因此,扬州绒花是“假冒货”的说法是人们对于扬州绒花的误解。淘宝店“扬州绒花”不能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绒花,更不能代表扬州绒花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

扬州作为全国绒花发源地之一,已经传承和发展了千百年,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早在唐代,扬州绒花就已经作为“宫花”贡品上贡朝廷。宋王观的《芍药谱》中记录了“扬人无贵贱,皆戴花”,说明人们对绒花的需求量非常大,超过当时任何一种工艺品。因此,绒花产业也越来越繁荣。元、明朝代时,人们对绒花有了多样化的需求,产生了丰富的绒花品种。人们根据不同的时节,制作不同题材内容的绒花。到了清初,扬州形成了以绒花为主,通草花、绢蜡花、纸花等多种形式的工艺花生产。扬州绒花艳丽多姿,却艳而不俗;优美动人,却美而不娇,世人称之为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美国副总统布什在参观扬州绒花表演时,也赞叹扬州绒花:“这是很迷人的艺术”。

一、扬州绒花的研究现状

关于绒花的研究不算多,主要研究的时间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和2000年以后。第一个研究时间段,绒花行业繁荣,主要研究集中在绒花的造型艺术、佩戴习俗、绒花的创新动态上;第二个研究时间段,绒花被申报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关注这一亟需保护的传统工艺。眾多研究中关于扬州绒花的研究却只有1篇,相对于南京绒花的13篇,显然扬州绒花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扬州绒花的非遗传承人

扬州绒花的非遗传承人是杨家惠。和许多非遗代代相传不一样的是,杨家惠的手艺并非家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民间的制花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扬州制花工艺厂。杨家惠的父母都在制花厂工作,因此杨家惠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绒花。绒花的制作工艺复杂,制花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所以对整个绒花制作过程熟悉的人很少,也成为后来扬州绒花文化传承的先天阻碍。1979年,杨家惠进入扬州市制花厂工作,师从王继康、倪俊生、徐寿芝等,学习了许多绒花制作的传统技法。因此,她对绒花制作的各个程序都有很高的造诣。

到了20世纪90年代,塑料花给绒花带来了市场冲击,各种毛绒类工艺品也开始进入机器化大生产阶段,绒花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扬州制花厂也是每况愈下,杨家惠夫妇辞去了制花厂的工作,开始创业。传统的小鸡小鸟价格低,销售渠道少,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杨家惠开始进行产品创新、放宽眼界、紧跟市场流行。2000年,杨家惠带着她的创新产品参加了广交会,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她的“佳惠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走上正轨。光靠产品品种样式的创新还不够,传统绒花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无法使用机器生产,只能纯靠手工制作,需要耗费较高的人力成本,这对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有很大影响。因此,她对工艺进行了简化,用现代的毛绒布代替传统的绒花,以适应大规模的生产。杨家惠说:“绒花工艺非常复杂,往往一件作品至少要花费三四个月。不过由于市场的萎缩,现在专职做绒花的人寥寥无几,而我也在制花的同时逐渐转型。”

但是,杨家惠也没有抛弃传统的绒花工艺。为了传承这一技艺,杨家惠一直坚持制作传统绒花作品。2011年,她创作的绒花挂屏作品《锦绣前程》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这件作品采用传统的优质蚕丝为原料,通过煮丝、染色、烧丝、捻丝、搓条、熨绒、打尖、传花等复杂工艺制作而成,整件作品使用了6856根绒条。

三、扬州绒花的工艺发展

绒花的原材料主要是优质蚕丝,辅助材料为经过软化及表面处理的铜丝,工具则包括刷子、剪刀、镊子,俗称“绒花工具三件套”。制作绒花的材料易得,而手艺难得,制作绒花工序复杂,且需要制作者的耐心和细心。第一步:劈绒。制作绒花,事先会根据需要将蚕丝染成五颜六色备用。将同一种颜色或者不同颜色的染色蚕丝排列在一起,用刷子刷去蚕丝表面的绒毛,到蚕丝表面光滑为止。第二步:下条。用表面经过处理的铜丝固定两端,剪出所需要的宽度。然后,搓撵出圆柱状绒条。第三步:打尖。根据需要用剪子在绒条上剪出所需的造型,比如,将两端剪成圆锥、钝角、锐角、半圆等形状。第四步:传花。用镊子对打过尖的绒条进行造型,做出一朵花的基本单元。传花环节复杂,直接影响绒花作品的最终造型。最后,再将这些基本单元组合拼装在一起,有时需要用胶水对局部进行固定。

传统绒花,多做鬓花和装饰用,通常被称为“头戴绒花”,电视剧中的头饰属“第一代绒花作品”。第二代绒花是王以仁创作的立体绒花,被称为“案头小品”。他将鸟兽鱼虫的形象与各种花卉相结合,造型和色彩上更加丰富多彩。第三代作品是“绒花挂屏”。用浮雕、半立体浮雕技法将绒花设计进画面,装入屏框,制作成挂屏作品。第四代绒花最为复杂,是著名绒花艺人王继康制作的“绒制盆景”,自然生动、色彩浓淡相宜。这种绒制盆景借鉴了扬州园林和扬州派盆景艺术,以仙人掌、仙人球等小盆栽植物为题材,用绒花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制作。

四、扬州绒花的传承现状

扬州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南京绒花的开发传承方式不同,更多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并非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是在长期的消费市场中摸索出来的。这样有利于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短期内的产品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现代绒制工艺品。

但扬州绒花开发的劣势也十分明显。一是扬州绒花的工艺大幅度下降。为了节约成本,将传统制作工艺步骤缩减,辅料用低价的现代布艺替代,从而失去了绒花传统手工工艺的独到魅力。二是市场狭小。绒花制作工艺复杂,完全依靠手工制作,无法用机器代替进行大规模生产,因而耗时长,成本高;绒花的售价也比较高,但是实用价值相对比较低,所以人们更愿意去购买物美价廉的其他品种的假花。三是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扬州绒花缺乏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技术面临断层。四是缺乏创新,产品定位不清。到底是倾向量大价低、生产艺术价值小的绒花玩具,还是坚持传统风格的中高端客户,追求质量、量小而精。扬州绒花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印象。

五、扬州绒花的创新生成路径

扬州绒花的传承相较于南京绒花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结合南京绒花的发展优势,我们需要探索扬州绒花的创新生成方式,提升扬州绒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扬州绒花创新与传统的和谐发展。

(一)培养传承人。可以向社会大众包括青少年传授传统的绒花技艺,让他们亲手制作,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

(二)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包括开展专业展会、参与商业活动、开设公益讲座、开设体验课程等。

(三)博物馆化保护。南京绒花有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绒花工作室”,可以看到赵树宪师傅的精湛技艺。扬州的双博馆也可以进行效仿,利用现代科技,采集绒花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音频、视频、图像、资料等,建立数字化的绒花档案。

(四)产品与现实生活脱节,不符合當代审美生活标准。扬州绒花需要进行产品创新,融合现代元素,制作有别于传统绒花的绒花文创产品;融入美学特征、人文主义、文化元素,在满足实用性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

(五)扬州绒花若采用手工操作、制作精良,那么艺术价值就高,但耗时耗工。若以流水生产的方式制作,艺术价值就会大幅度降低。是完整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原有特性,还是适当改变传统手工艺以迎合市场需求,需要在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六)建立非遗基地。2017年,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在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揭牌,开设了“南京绒花”“云锦”等十几门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技工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培养工匠精神。扬州绒花缺乏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

(七)拓宽销售渠道。销售渠道包括:门店、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等定点代售、第三方包销(经销商代理、企业礼品定制等)、线上电商平台等。

六、结语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更是一张具有独特魅力的名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绒花,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参考文献:

[1]杨英.论南京绒花的保护[J].装饰,2007(3):96-97.

[2]董静.南京绒花的历史与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3]张文珺.论南京绒花的博物馆化保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2):68-70.

[4]周遨.南京绒花的制作工艺及其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12(8):179-181.

[5]安然.南京绒花市场化运作探析[J].大众文艺,2013(2):280-281.

[6]邓小玉.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南京绒花为例[J].大众文艺,2016(12):2-3.

[7]封榕云.从扬州绒花生存现状看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大众文艺,2016(6):3.

[8]周尚.南京绒花的装饰设计及文化内涵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作者简介:陈星宇,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