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洁
科学种田农场也有App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加入农业一线生产的第8个年头。”汪琰斌是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的农场主,这个“90后”年轻人,从2013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宁波鄞州区姜山镇承包稻田,今年春耕,他要在1400亩稻田里种植早稻。
1400亩稻田准时春耕,按照以往,需要约40名工人。而今年,因为疫情影响,他的农场只有7名长期工人、12名临时工到位。他说,2013年刚开始种植水稻时,900亩稻田雇了近50人。现在面积大多了, 20个人也能忙过来,“走智慧化农业就对了。”多年来,农场增添了催种机、收割机、插秧机、烘谷机等一系列新型农机,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装备,农场的生产效率和亩均产值得以大幅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更高了,农场效益也提升了。10部拖拉机、12部插秧机、2部植保飞机全部投用,因为有机械保障,今年春耕更加省时高效。
在汪琰斌的手机上,装有一个“掌上农场”App,打开App,只见上面清晰地显示出归本农场的卫星地图,农场机械所处的位置、示范地块、水稻生长过程、用药覆盖面……农场各方面情况一清二楚。
这个“掌上农场”App由浙江大学开发,归本农场是宁波地区唯一的试点。有了这个App,今后管理上完全可提前作出预测,譬如哪块地病虫害发作,哪块地没有及时施药,哪块地需要加强管理,而且工人只需要根据提示,开着机械按路线行驶或走动即可,实施起来更加精准有效,也大大降低成本。
在农场科技是“硬核”力量
在农场生产用房里,只见3个大桶浸泡着稻种,设备在水中增温增氧。“这是农技部门推荐的一项新引进的育种技术,水温恒定在30℃,出苗时间能从三天减少到两天,而且能降低病虫害。”汪琰斌说。这个方法把以往浸泡、育苗两个步骤合在一起,育苗时间和人力都省了不少。
汪琰斌感叹,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着力于做好‘三农服务工作,市、区、镇农业部门科技下乡,到户面对面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大大增加了我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往春耕前,都有集中培训,今年集中培训取消了,农技专家就进行上门指导。今年我第一次在稻田里种植油菜,农技专家王旭伟就来指导我怎么种植、怎么防治病虫害。”
“农业发展要依靠科技,当农民,也离不开电脑。”在汪琰斌的电脑里,每一天的生产日记分门别类、清清楚楚,浸种日期、数量、时间、批次、药水等信息一目了然,专家的指导、种植的相关实践数据也全部记录在案。同时,他微信订阅了多个有关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公众号,经常学习科学种田知识。
“泥里淘金”农业有无限生机
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归本农场年产粮食760吨,产值超过800万元,还一改传统大户单一种植的经营思路,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归本大米。汪琰斌的关注点并不局限于农田,他时刻关注着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喜好,无论是科技种粮还是市场营销,总是处于持续创新中。3年前,归本农场创新团队主动调整种养结构,尝试水稻与龙虾立体种养,发展观光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3年中,从小面积试养,再到60亩规模养殖,小龙虾的效益已非常可觀,很多小龙虾还未起捕,就已经被周边宾馆酒店订购一空。试种的20吨“龙虾米”也有较好的市场反响,全部售罄。
在尝试立体种养殖的同时,汪琰斌在粮食销售上也是精益求精。每年秋季,稻谷收上来后,一般能直接售出50%左右,剩下的一半要储藏起来,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根据订购量,边轧边售。但稻米容易变质,尤其每年天气转热时,坚持不用药熏蒸的稻米,便会长虫。为解决这一问题,汪琰斌投入5万多元,在农场配置了一个冷库,专门放置轧好的大米。
“冷库投入大,但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销售还是对品牌的树立,都大有裨益。”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汪琰斌表示,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通农民生产和市场终端销售环节,带领周边农户用“智慧”耕耘大地,实现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