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平远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有住房109栋5512套,共4958户22438人搬迁入住。安置点成立惠泽、惠民、恒大3个社区,现有群众党员122名、“两代表一委员”5名。2018年6月实现搬迁入住以来,平远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紧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聚焦“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目标,结合实际探索实施“五分”工作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分类摸底“强基础”。全面摸清安置点党员、“两代表一委员”、资源资产等情况,确保后续服务更加精准、管理更加精细。一是摸排关键少数。逐户对安置点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进行摸排,建立台账。探索“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工作机制,成立惠泽、惠民、恒大3个社区党支部,依托楼栋设立党小组31个,并以搬迁党员家庭为阵地建立党员活动点,提高党员管理水平。发挥“关键少数”作用,从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中推选社区干部3名、楼栋长8名。探索构建“社区+网格+楼栋”的三级管理层级,推选楼栋长109人,将社区划分为35个网格单元,从社区党员干部中明确网格员15名,负责进楼入户了解民情、转达民意、解决民忧。二是摸准特殊群体。组织开展特殊人群专项排查,建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信息台账,在社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四点半学校”等为他们提供服务,并采取“1+X”结对帮扶模式,由社区122名党员与226名留守儿童、114名空巢老人、1045名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将安置点一楼406套房源提供给有重残、75周岁以上老人等行动不便家庭居住,以保障特殊群体的出行。三是摸清资源资产和就业情况。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在安置点党组织和搬出地党组织定期沟通协调下,准确登记搬迁群众各类资源资产,盘活宅基地38220.41平米、林地3598.1亩、承包地10098.27亩,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鼓励45户搬迁户抱团发展大棚蔬菜、经果林等产业。分门别类建立4426户10354人劳动力登记台账、劳动力就业台账、劳动力培训台账、培训就业台账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研判准,实现劳动力就业8843人,劳动力家庭户均1.99人稳定就业。
分类讲习“转观念”。按照支部打头阵、党员当先锋的思路,丰富讲习载体和形式,教育引导搬迁党员群众转观念、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一是支部带头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依托新时代市民讲习所、流动党校等平台,每月集中开展支部书记上党课、支委成员上讲台、党员代表谈经验等活动1次以上,切实提升支部组织力,着力增强搬迁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党员人人讲。开展支部亮党旗、党员亮身份等活动,以群众会、院坝会、入户谈心会等方式,组织社区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政策宣传、交流讨论等活动800余场次,通过算账对比、现身说法,坚定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针对酒鬼、懒汉等人员,由社区党组织为他们单独“开小灶”,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典型宣传、结对转化,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三是拓宽渠道讲。按照支部把关、党员配合、楼栋长负责的方式,在109栋楼开设“平远e家”微课堂,适时推送惠民政策、便民服务、时政新闻等内容1200余条,让搬迁党员群众全员学、及时学、随地学。支部牵头组织举办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开展“颂党恩·搬新居”“我们的节日·端午”等文艺汇演,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搬迁群众感恩党中央的好、感恩总书记的好。群团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青年之家等阵地开展各类讲习教育活动。
分类引导“促就业”。采取组织引、党员帮、社会扶等方式,因人施策、分类扶持,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稳就业、能致富。一是扶持创业一批。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整合公建门面、农贸市场等资源,创建“扶贫微创园”,扶持85名搬迁居民开设便民超市、便民餐馆和经营摊位。创新就业扶贫机制,实行党员干部与安置点待业劳动力“1+1”“1+N”结对帮扶,把就业服务触角延伸到环卫、家政、保安、美容美发等领域,开发“10+N个一批”就业扶贫专岗526个。二是培训就业一批。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群众”模式,引进河南省中蔼万家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盛德皂角加工合作社、电子原件加工车间、清达服装有限公司、贵州花仙子蜡染刺绣公司等企业入驻安置点,定岗式、定向式、订单式开展蜡染刺绣、服装加工、电子元件加工、厨师、家政护工、挖掘机等就业技能培训36期1935人,协议用工1300余人。三是定岗输出一批。用好全国工商联和广州花都区对口帮扶优势资源,以社区党组织为纽带,打通广州等省内外市场,举办大型招聘会3期,对外推荐就业4000余人。建立“远程视频”招聘办公系统,每天为搬迁群众提供招聘信息2000余条,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异地选岗竞聘。
分类保障“惠民生”。建立优质公共资源下沉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解决搬迁群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生活便利问题。一是有序衔接“三保”。按“就高不就低”原则,将搬迁群众中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1516户5776人全部转为城市低保。医疗、养老保险按原农村缴费标准不变,但享受城市标准,减轻搬迁群众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保障水平。二是保障就医就学。规范建设卫生服务,建有卫生室2个,卫生服务中心正在选址建设中。开通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服务,为搬迁群众提供价廉、便捷、质优醫疗服务。定期为65周岁以上搬迁居民进行体检、对就学子女进行疾病筛查,逐户逐人建立健康档案,根据病情实行“一人一策”治疗。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制度,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覆盖率100%。按照就近就地分流解决原则,解决幼儿园就学860人,转接小学2117人,中学951人。三是强化便民服务。成立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低保、养老保险、合医报销、就业培训等窗口,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制作17000份易地扶贫搬迁市民证,保障搬迁群众同等享受迁入地政策待遇。争取资金1200余万元,为入住居民配置4224套家具和家电用品,免费提供广电网络服务,实现拎包入住。协调开通8路公交专线,方便居民出行。完善公用事业服务,物流、金融、电信、移动、水务、电力等单位在安置点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
分类管理“促和谐”。以党组织引领社区自治,筑牢社区治理保障网,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放心。一是网格化管理社区。探索构建双向包保机制,由“联系领导联系社区+干部包保小区+社区管理网格+楼栋长负责楼栋”组成的横向管理机制,主要落实搬迁群众以就业为核心的后续管理服务工作,实行24小时全方位、全天候管理服务;由“县指挥部办公室+迁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帮扶干部”组成的纵向包保机制,主要是盘活“三块地”后续保障服务工作,保障搬迁群众利益。创新管理机制,探索推行“七彩标记”管理楼栋,在楼栋单元门口信息公开栏用七种不同的颜色将党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等进行分类标记,明晰搬迁群众家庭人员信息,将楼栋长、楼栋负责人、社区干部、联系领导的照片、联系电话等公示于信息栏,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二是规范化推进自治。完善社区事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从搬迁群众中推选楼栋长109人,推动居民自治,增强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大力弘扬邻里团结、互助和睦的传统美德,常态化开展致富星、道德星、诚信星、守法星、卫生星等“五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构建“与邻为善、互助友爱、明礼诚信、和睦共处”的新型邻里关系。正在组织开展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三是信息化防控治安。成立治保会组织,推行治安承包责任制,由搬迁党员带头,楼栋长参与,定班定组定时巡查。设社区警务室,从县特巡警大队抽调15名辅警分片负责社区治安,开展治安防控、群众咨询等服务,制作警民联系卡4000余张分发到户。建立“10分钟”应急快速处置机制,依托“雪亮工程”,成立综合治安警务调度中心,安装摄像头200余个,做到防控无死角,实现了住得安心、放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