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芒
上海兴业路76号,这里不仅是万人瞩目的一大会址纪念馆,也成为中宣部命名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七一前夕,记者在这里耳闻目睹: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来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宣誓教育的各级党组织和参观学习的人们,仍然绎络不绝。
步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迎面是一幅大型铜版画《起点》。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雷锋讲解员”就是从这里开始,向参观者介绍着纪念馆里的每一件展陈。这些学雷锋志愿讲解员有大学生、主持人、武警战士、退休老人,还有“00后”高中生。中国共产党90多年前成立的历史,经过他们的讲解让人身临其境。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做志愿者是非常光荣的事。”来自向明中学的高二学生陈俊宇说。在一大会址纪念馆,记者看到参观者中有不少耄耋老人,陈俊宇的讲解得到他们的一致点赞。“我们年纪大了,耳朵和眼睛都大不如前,这些志愿讲解员带着扩音器介绍,讲解得条理很清晰,感谢他们。”一位有 50多年黨龄的老人说。
记者了解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是从1993年开始的。那时,纪念馆第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诞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大会址纪念馆已经与向明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同济大学、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十中队等10家单位,签订志愿服务共建协议,通过“共建共赢”方式,从这些单位中定期选拔志愿者,学雷锋服务队不仅成为“志愿服务平台”,更成为各共建单位的“育人平台”。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讲解你,用最饱满的激情,道出你历史上点点滴滴,让伟大的信仰传承接力。”张桁嘉这样写道。这位来自同济大学的“90后”辅导员,已经做了12年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志愿者。
今年27岁的张桁嘉是一名“老志愿者”,16岁读高一时就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结缘。当时,纪念馆与张桁嘉所在的向明中学签约共建,从学校选拔一些学生担任场馆讲解员。
“我希望能在那里穿着正装、字正腔圆地为大家解说,于是就报名了。”一股热情激励张桁嘉报名,面对一份14页、2万多字的讲解稿,他一度想要放弃,“当时的班主任鼓励我,要坚持。”连续3个晚上,每天花4个小时背诵,终于,张桁嘉将这份讲解稿熟记于心。在张桁嘉的带动和影响下,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志愿服务中。截至2019年年底,他所在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已向纪念馆输送近30名讲解员。
2018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迎来147万人次参观热潮。为应对接待量“井喷式”的增长,当年6月,纪念馆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并于7月成立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
“这是场馆首次公开向社会招募,没想到信息一发布,当天的电话就被打爆了。”馆领导至今仍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年过六旬的退休老人沈潮涌。
为何选择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当志愿者?这名老人说:“这是党的梦想启航出征之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能成为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志愿者,是学习党史、提升自我的好机会。”最后,沈潮涌从639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首批54名志愿者中的一位,同时也是经考评后上岗的9位讲解员中唯一超过60岁的。
1975年出生的志愿者王毅,是来自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公司的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有着20年党龄。在职的他选择报名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志愿者工作,时常在周末担任场馆红色“司仪”,风雨无阻。“担任志愿者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也是一个服务社会的过程。”王毅说。
“让会址成为探索学雷锋志愿服务多元化机制的基地”,近年来,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他们依托党的诞生地这一无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有效拓展志愿服务的新形式,使“学习雷锋、奉献爱心”的活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持续发展。其中,既包括长效型志愿服务项目,如“红色传承,志愿荣光”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项目,还推出一系列短效型志愿服务项目。
他们努力实现从学雷锋服务队向影响更为广泛的志愿者服务基地的转变。目前,一大会址纪念馆除与单位开展共建互学以外,还形成一名志愿者走出去、将更多志愿者引进来的常态机制。通过传帮带、以老带新等形式,每一个完成志愿服务工作的老志愿者,都能影响带动自己的学生、朋友、学弟学妹成为学雷锋志愿者队伍的后备力量。
他们走出一大会址纪念馆,服务社会百姓。由一大会址纪念馆34位工作人员组成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及其他志愿者,坚持经常走出去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帮扶久隆中学贫困生,关爱淮海中路社区高龄老人,助力新天地外来务工女性融入社会,人民广场地铁站定点设摊免费发放旅游资料等,向社会展现党的诞生地志愿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