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替代的休闲活动,虽然花费不菲,但被认为是“值得”的快乐支出。对许多人来说,旅游成为必需品。旅游需求被人们“自然而然化”“理所当然化”了。随着人们需求观念的改变,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会逐渐转化为一种社会力量,必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作为提供旅游产品的社会生产力部门、旅游行业及相关综合产业,如何为现代旅游者提供满意目的地、旅游产品及旅游相关服务支撑,是相关部门急需解决的宏观社会发展问题。
民族地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地,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特色的文化、不同自然风貌和特殊地理环境是我国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也是富有内涵的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因此,民族文化成为我国发展民族旅游业的优势资源。现阶段,现代人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民族地区逐渐成为现代旅游者的目的地。然而,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引导下,现代民族地区如何借助这一国家政策的力量形成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将成为民族地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导向性的力量。而如果发挥好这种导向性的力量,必然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振兴等产生积极影响。
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包含着可变的因素,这就是变异性,如学者钟敬文在研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时指出:“民俗的变异性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所在。”传统社区的消失,人们固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解体,意味着一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消失,其中,部分经过变异后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中,而部分则完全消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传统生产方式的变迁;其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的变迁,一定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当这种生产方式消失后,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新的变迁;其三,人们精神生活习俗的变迁,一些不适应的习俗被人们逐渐遗忘,还有一些经过变异后得到发展。总之,当地人居住环境、生产方式的改变,打破了人们的传统生活秩序,人们要在新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中寻找新的生活模式。旅游业的开发打破了当地人传统的生活世界,且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又为当地人建立新的生活秩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发现这样的启示,每一次历史的更迭、社会的发展无不经历一种变革,只有打破旧的制度,新的制度才有生存的土壤;人们只有打破传统的观念,新思想才可以建立,而歷史和社会的发展无不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旅游业,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社区传统民俗社会的解体,传统民俗社会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持有各自价值观念的新型社会关系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旅游业发展对就业提出了新的需求,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最终导致新的社会分层。传统民俗社会解体打破了旧有的生活秩序,导致人们不得不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新的选择,寻求新的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念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建立起来,人们又一次实现了前进式、上升式的发展。正如学者们在《旅游社会学》中提出的观点一样:“旅游是一种商业化的好客产业。对于那些保持着质朴传统的社会,旅游对社会组织基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当地的经济领域。那些与原本不受经济规则约束的生活领域,现在也变得商业化或‘商品化了”。而且在日益产业化的旅游发展中,Kneafsey指出,“无论是在与旅游者打交道时,还是在与他们自己人交往时,经济上的考虑在当地居民态度与关系中都占据了显著位置,淳朴、友好的主客社会关系大量地被经济交换关系取代,并被表面的友好掩盖。”尤其在民风民俗较为浓厚的民族地区,一向靠一种约定俗成的力量维系社会关系,随着这种社会关系的改变,民族地区传统的分工方式将被打破,旅游资源的发掘和保护使当地居民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空间,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为民族地区的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这种打破和重建原有分工方式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分层和结构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又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因素,当地人会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来而做各种努力,努力挖掘自身文化、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技术、努力打造更多有内涵的创新型旅游产品和服务。
在那些边缘地区和民族村落,旅游发展将改变传统的以家庭出身或社会地位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提高金钱和文化作为社会分层的价值和地位。由于新的利用方式和贸易机会——旅游的出现,地方自然资源如林地、湿地、湖泊的经济价值被重新评估。一些过去荒芜的或未被开发的土地价值可能突然飙升,使拥有这些土地资产的个体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再者,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独特热衷使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者和一些民族遗产拥有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发生了突然变动,他们有些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精英,或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精英,这样的社会变动,最终导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从而扩大或改变当地社会分层系统的范围,最终使社会结构得以重建。
除此之外,旅游发展还促进了一个特殊阶层的出现,那就是民族地区妇女地位的改变。妇女成为现代社区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阶层。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妇女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成为民族地区旅游服务行业中的主力军。总之,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重建,打破了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及由于性别和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传统而导致的社会分工歧视,使新的社区能够按照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建构新的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型社区模式。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来民族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习俗文化的变迁,与之相应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而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的解体及新秩序的重建必然为新的发展带来了环境和条件,正如学者们在《旅游社会学》中指出:“世界各地旅游发展经验证实,旅游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不仅可以激励当地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间接地为当地人创造新的生产和贸易机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是振兴正在衰退的传统工业城市或传统产业的重要途径。”所以,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的解体必然对整个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相关行业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民族地区振兴及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契机。
(一)观念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创新创业发展的先导
观念或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指导性力量,人们只有深刻认识发展和变革的积极力量,才能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创造性的力量。少数民族依赖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心理,这一共同心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因此,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首先应关注和研究这一共同心理,在此基础上发挥积极作用。在民族地区面临社会发展变迁的当下,更要关注这一共同体意识。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礼治秩序》一文中提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应付新的问题了。”这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的典型描述,这种社会秩序的特点在民族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例如,少数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风俗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小社会,这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靠一种传统的礼制维持秩序,而这种礼制又因为少数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习俗而各有特色。但是随着旅游这一新生事物的进入,过去这种靠传统的礼制维系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形式,必然对一个地区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产生影响。民族旅游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新思路需要通过科学的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思路获得科学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科学的观念引导当地人正确看待发展问题,并以科学的观念、合理的方式投入发展中,真正地发挥民族凝聚力,不仅自觉认识、掌握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且能够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是一種文化创新。
(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民族旅游的本真意义
民族旅游产品真正的内核应该是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本身。所以,民族旅游创新创业发展的动力和核心在于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结合现代产业发展形成创新型产品,让旅游者真正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这应该是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本真意义。然而,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大量的本民族和本民族外的研究者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形成精深的研究系统和体系,有夯实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发展政策、民族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研究。在民族旅游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科学的民族文化研究是基奠,一切创新型产品的形成都有赖于民族文化这一坚实的根基,离开民族文化的民族旅游产品不能真正发挥创新性的作用。
(三)深入分析政策,理论联系实际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以国家的总体发展政策为依托和指导,因此,在民族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避免闭门造车,不能机械地依靠政策,要深入分析政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推动人们发展产生的现代行业,行业特质是满足现代人通过异域自然风光、文化体验等方式获得放松身心、调节自我的服务性行业。旅游业对社会整体发展的依托性较强,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显著的特点。例如,旅游业发展最初满足的是大众的观光型旅游需求,后来又开启以体验型为主的体验式旅游发展阶段。如今,随着大众旅游日趋走向多元化需求的时代,旅游产品更加凸显出对供给层面的旺盛需求。这一系列旅游发展的时代特点都凸显出旅游对整体社会发展的依托性。因此,在民族旅游业发展中,要深入分析国家不同时期的宏观发展政策,以国家宏观发展政策为指导,结合民族地区的社会总体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制定科学合理适宜的民族旅游发展路径,这样能够真正发挥民族旅游的动力,进而更好地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套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立项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内蒙古旅游业创新创业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JZC17397)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