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林·茶宿:都市茶隐,清凉栖心所

2020-07-20 00:39柳南
茶道 2020年6期
关键词:书屋都市美学

柳南

初夏,风渐暖,槐花满枝,正定古城渐渐浓绿。

繁忙,喧嚣,似乎是现代都市的一贯表情。但,在林立高楼喧闹街市间,蕉林?茶宿却深藏着温暖静默的力量,为游离疲累的心提供一处安宁的栖所。

蕉下,竹畔,茶烟袅袅。一壶茶,一卷书,一炉香,一瓶花,虽身处都市,亦能歆享山林悠游之樂。

茶隐都市,心清凉。

古刹旁的美宿

古刹隆兴寺,从建寺之初,就是古城心灵的归所。朱墙之内,声声梵呗,古城千年的岁月暗暗流转。斗转星移,沧海澡田,古刹依旧,并以它最初的模样沉默。

佛门之外,都市生活在以加速度不断奔跑,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烦嚣中,静谧潜隐在村落里兀自生长。东门里村,这座位于古刹旁边的村庄,改造后,焕然一新。昔日的乡居,蜕变成逆旅的美宿。

青砖灰瓦,木栅柴扉,保留了农家院落的淳真味道。细细玩味,颇为几分卢仝“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的诗趣。门前,几杆青竹,又增添了几分雅致。当暮色四垂时,喧哗褪尽,竹影婆娑。柔暖的灯光,从窗格里沁出来,慰藉着旅人的疲惫。

窗楞后面,有一壶茶,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在等待,旅途不寂寞。

脚步慢下来,心也就留下来了。

素雅茶“书房”

屋外种竹,屋内植蕉,相互呼应。一本翠绿的芭蕉,宽阔舒展的叶片,承接倾泻的天光,玲珑而剔透。

茶宿主人张迎军说,芭蕉,是蕉林书屋的象征,是清代著名书画收藏家、鉴赏家梁清标的书斋。明清两代民间藏书,有“南有宁波天一阁,北有正定蕉林书屋”之说。“(蕉林)书屋虽已是陈迹,但它所承载的书房文化一藏书、读书、书画与雅集,仍历久弥新,可与当代生活相接融合。

张迎军,是一名内建筑设计师,也是一位资深茶人。他坦言,自己颇受“蕉林”人文精神影响。2016年,他曾在其设计师事务所,营造蕉林?茶书屋的美学空间,以茶结缘,以书会友,举办艺术展和雅集,致敬“蕉林”而茶宿则是“蕉林”故事的续篇。

茶宿由院落、客房、会议室、茶书吧等不同功能的空间组成,分别以梁氏的名章命名,如蕉林、秋碧、冶溪、渔隐、棠村、苍岩、玉立、北潭等。素雅的文化“基因”在茶宿里传承延续。

栖心草木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从山间走向居所,它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庭园植物,或者说是一种建材,还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美与品格的化身。竹可观,亦可居。房前栽竹,可引清风。竹木桌椅,清秀静美。

竹与茶,总是形影相随,精神共通。在历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空间里,它们有着天然的默契,除了增雅添趣,也充盈丰润了人们的心灵。

“它(茶宿)是设计师、艺术家和茶人共同完成的作品。”张迎军说。在过去十几年,室内建筑与装潢,许多人追崇“高大上”,彰显个人价值。譬如,大理石、真皮沙发、红木家具等等。实际上,这些“表面的豪华”,大大浪费自然资源,而且会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越庸俗,是精神空乏的不自信,更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在草木间,生活有大美。”张迎军认为,同竹、茶一样,人是自然的一份子,生活应回归自然、参悟自然。静观自然,给了人无限智慧,也让人心平和。于是,他提出了“生活茶”的主张,倡导把自然引进生活,通过艺术的表达与设计,让生活更浪漫。

素朴简约,是茶宿的艺术性格,也是对“宋式美学”的崇尚与发挥。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这是宋代的生活美学。在明亮静雅的茶宿中,隔着时空,我们和古人心意相通。

猜你喜欢
书屋都市美学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印花派对
大树里的小书屋
穿越水上都市
纯白美学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