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华清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81)
成都市地处平原,城区用水约85 %来自成都市水六、七厂重力流供水,用水点与净水厂距离较远。当城市用水量波动增大时,会对整个供水系统产生较大的冲击。由于城市周围没有高地,无法像山地城市一样,设置高位调节水池,因此城区供水系统调节能力不足。
H供水加压站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建设的。一方面,充分利用加压站内部清水池的调蓄容量,采用夜间用水低峰时进水(凌晨0∶00~7∶00),白天用水高峰时通过水泵泵组加压,反向向管网补水的方式,提高城区供水系统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满足向洪河片区用户加压供水(高区加压系统)的需求。
结合水力模型软件(InfoWorks),构建了成都市供水管网模型,模拟动态工况下的管网运行情况,通过各片区的管网压力变化,计算系统需要的补水量和补水时间,在此基础上,确定H供水加压站内清水池的调蓄容积和加压泵房的规模。
经模拟计算后,确定H供水加压站工程设计总规模8×104m3/d,其中清水池总有效库容需要5.7×104m3。加压站分为高、低压系统,高压系统服务洪河片区(全天),低压系统服务城区管网,即:高峰时从清水池内抽水,反向向城区供水管网系统补水。洪河片区管网与主城区管网相互独立。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H供水加压站流程
加压泵房:高区加压系统设计总规模8×104m3/d,分二期建设,一期4×104m3/d,二期增加4×104m3/d,时变化系数1.4。其中,一期工程分两个阶段实施,各阶段分别实施2×104m3/d。低区加压系统一次建成,设计最大供水量3 750 m3/h。高、低区泵房合建,土建一次完成,设备分期安装[2]。低压采用工频,高压采用变频控制方式(表1)。
表1 加压泵站进、出水管道水力参数
2.2.1 一期工程高区泵布置形式
一期一阶段选用小泵2台(均为工作泵,其中1台变频);大泵2台(1用1备,其中1台变频),其中:小泵单台流量Q=300m3/h,扬程H=58m,功率N=75kW;大泵单台流量Q=600m3/h,扬程H=58m,功率N=160kW。一期二阶段增加同型号大泵2台。
2.2.2 低区泵布置形式
选用4台水泵,3用1备。单泵流量Q=1250m3/h,扬程H=32m,功率N=185kW。
消毒间总设计规模为8×104m3/d。消毒剂为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浓度≥11%),设计投加量为0.2~0.5 mg/L,平面尺寸:L×B=6.6m×10.0m,框架结构。投加点为两个,分别是泵房高、低区出水总管。计量泵三台,2用(低区及高区各一台)1备,计量泵参数为Q=20 L/h,P=10bar,N=0.09kW。由于次氯酸钠溶液易分解,储罐应注意避光保存。
管网供水区域较大,距离净水厂较远,且供水区域有合适的位置和适宜的地形,可考虑在水厂外建高位水池、水塔或调节水池泵站[2]。洪河地处成都平原,由于城市周围没有高地,无法像山地城市一样,设置高位调节水池,为保证城区供水系统调节能力,设置清水池作为水量调节构筑物。
根据用户需求:一方面要求清水池进水时不能影响供水管网正常供水,另一方面在白天用水高峰时,需要将清水池内饮用水准确、可控地补给到城市管网中(低区),同时还可以全天向洪河片区(高区)供水。清水池容积应由加压泵站供水线和最高日用水量确定。由于建设红线用地非常紧张,因此经技术方案比较,清水池有效水深取8.0 m,总体尺寸为:L×B×H=86.0~94.2m×83.7m×8.5m,内设进水、出水、溢流、通气管及液位计孔。
泵站进水(三环成老成渝立交处)绝对压力为531 m左右,泵站场地高程510.0~511.5 m,为确保清水池可以平稳进水,并维持上游主管道压力基本恒定,设计在进水总管上装设先进的电控活塞式控制阀(DN1000),对清水池的进水时间、进水流量、前后压力差进行自动控制,以起到减压、控流的作用。
由于清水池池深较大(总深8.5 m),为方便管理和保证操作人员人身安全,进出清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梯,改变了以往常规的直爬梯做法。
清水池伸缩缝是一处施工难点[3],稍有不慎易产生漏点,施工时应该重点管控该处风险。建议盛水构筑物的紧邻双壁之间,可留一通道(如800 mm左右),方便人员检查构筑物池体四周是否有漏点并可做相应维护。
给水系统中,对饮用水水质进行控制,消毒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消毒技术措施有:氯及氯化物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4]。由于城市净水厂采用的是液氯消毒,为保证水质检测的一致性(均检测余氯值),所以加压站仍然采用氯型的消毒剂。考虑到加压站位于城区,周边有居民区,若采用液氯,储存、运输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本项目采用了比较安全的次氯酸钠消毒技术。
根据工艺需要,清水池采用上部进水方式[5]。为对清水池中余氯进行保持,工程设计人员需要对清水池进水方式进行比选。进水方式有竖管式进水和溢流堰跌落进水方式。在余氯衰减相同的情况下,当采用溢流堰跌落进水方式时,液体处于紊流状态。在跌落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向水中快速转移;在跌落到清水池时,水流跌落的冲击作用使得一部分空气被携带进水体,在水流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形成气泡,气泡不断上升、破裂[6],根据Fick定律,氧不断扩散到水中,传质过程加快,扩散的结果将氧的浓度分布趋于均匀,水中的游离态余氯不断散发。因此,考虑到进水跌水高差过大,可能会产生池体冲刷和水中余氯的无效散发,设计采用竖管式进水方式(图2),竖管式进水方式正好弥补了溢流堰跌落进水方式(图3)的不足。
图2 竖管式进水
图3 大跌落式进水
选取附近类似的F供水加压站(采用溢流堰跌落进水方式,见图3)近几年余氯值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工程采用的竖管式进水方式对减少水中余氯散发作用明显。
以4月26日为例,对两个加压站余氯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从三环路供水主管进水,清水池每天换水1次,总水力停留时间约24 h。
(1)进水余氯曲线图见图4(4月25日23∶35-4月26日7∶00)。
图4 进水余氯曲线(4月25日23∶35-4月26日7∶00)
经测定,清水池出水余氯值在0.22~0.29 mg/L之间,根据运行要求(出站水余氯值不低于0.3 mg/L),需启动次氯酸钠投加系统进行补加氯作业,补氯量0.25~0.29 mg/L。
(2)补氯后出水余氯曲线见图5(4月26日8∶10-13∶20)
图5 进水余氯曲线(4月26日8∶10-13∶20)
(3)补氯后出水余氯曲线见图6(4月26日18∶00-23∶15)
图6 补氯后出水余氯曲线(4月26日18∶00-23∶15)
H供水加压站距F供水加压站约19 km,也是从三环路供水主管进水,清水池每天换水1次,总水力停留时间约24 h。
(1)进水余氯变化情况见图7(4月26日凌晨0∶00-7∶00)。
(2)出水余氯变化情况见图8(未补加氯,4月26日8∶20-23∶45)。
图7 进水余氯曲线(4月26日凌晨0∶00-7∶00)
图8 出水余氯曲线(未补加氯,4月26日8∶20-23∶45)
从图4~图8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H供水加压站进水(凌晨0∶00~7∶00)余氯值约0.46~0.48 mg/L,在未补加氯的情况下,出水余氯值约0.43~0.46 mg/L,一天内池内余氯值约下降0.04~0.05 mg/L。而F供水加压站清水池内余氯值下降较多,约为0.10~0.18 mg/L。根据近3年来的实际运行经验来看:H供水加压站一般在夏季气温较高时(6~10月),才需要对出站水进行补加氯,其余时间不需要,出站水余氯均能满足要求,而F供水加压站每日均需进行补加氯作业。
在来水水源、进水时间和清水池水力停留时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F供水加压站清水池内余氯消耗量要大很多,经分析与它的大跌落进水造成的余氯无效散发有直接关系。
(1)本项目打破平原地区由于无高地,一般难以设置供水系统调节水池的惯例,利用城区周边地块,兴建大型清水池,通过夜间时段进水调蓄、白天利用泵组加压注入城市管网中,实现就近、可控地向城市管网定向补水,有效提高供水系统调节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水厂的生产能力,提高城区供水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2)为对清水池余氯进行保持,在清水池上部采用竖管式进水方式,进水水流平缓顺接进入池内。该方式避免了大落差跌落进水方式的余氯损失,起到水质保持和节约运行成本的作用。
(3)对于深型清水池,为保证人员安全,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