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博,侯颖周,李科伟,王少华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病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表现为上下楼梯吃力,膝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1]。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是目前治疗常用药,可在短时间内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时间服用易产生不良反应[2]。温针灸可借助热力传导至患处,达到改善临床症状[3]。本研究用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84例,均为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40~76岁,平均(59.02±2.17)岁;病程1~10年,平均(4.09±1.11)年;肢体肿胀15例,疼痛17例,活动受限1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3~76岁,平均(58.47±2.62)岁;病程1~10年,平均(4.26±1.03)年;肢体肿胀16例,疼痛18例,活动受限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2018年版《骨关节炎诊疗指南》[4]相关诊断标准,影像学显示膝关节间隙变窄,晨僵时间小于30min,关节活动时可闻及弹响。中医符合《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阳虚寒凝证,症状表现为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遇暖缓解,遇冷加剧,四肢寒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依从性好,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有膝关节手术史,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之前曾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两组均行康复训练治疗,患者仰卧位,向上做直抬腿运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保持膝关节及髋关节呈弯曲状,尽量伸展踝关节,30s后下肢向斜上方做蹬踏动作,每组动作均持续30次。
观察组结合温针灸疗法。取鹤顶穴、血海穴、犊鼻穴、内膝眼、阿是穴、阳陵泉,消毒,用40mm毫针以针尖朝向膝关节的方向刺入内膝眼及犊鼻穴,阳陵泉直接刺入25mm,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并于针柄上方点燃艾绒施灸,每次灸4~6壮,1日1次。
两组均治疗20天。
采用VAS评分表评估膝关节疼痛程度,满分10分,总评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6]。
采用膝关节自评量表(WOMAC)评估膝关节功能状况,从疼痛、晨僵、功能障碍评估,满分100分,膝关节功能越好总评分越低[7]。
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膝关节活动自如,不受限制,关节液检查正常为痊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活动不受限制为显效。膝关节活动受限,无法自由活动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为无效。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2 6.84±1.23 3.34±1.06 13.969 0.000观察组 42 6.91±1.31 1.22±0.87 23.449 0.000 t 0.253 10.019 P 0.801 0.000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 (分,±s)
组别 例 疼痛 晨僵 功能障碍 总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2 15.16±5.69 13.27±1.20 10.24±1.46 5.78±1.12 62.55±10.64 32.49±9.67 87.95±17.79 51.54±11.99观察组 42 15.13±5.92 10.08±1.16 10.32±1.68 3.41±1.05 61.98±10.72 21.56±9.25 87.43±18.32 35.05±11.46 t 0.024 12.387 0.233 10.005 0.245 5.293 0.132 6.443 P 0.981 0.000 0.816 0.000 0.807 0.000 0.895 0.000
研究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及发展与长时间劳动、保暖不当、肌肉受损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8]。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风寒湿邪是致病的外因,正气亏虚是根本。肝血不足、肾精亏虚,加之风寒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血瘀痰浊、经脉痹阻,使关节屈伸不利、肿胀等。治疗应以补肝益肾,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为原则[9]。康复治疗可改善肌肉紧张状态,促进肌肉正常收缩,同时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关节稳定性,对促进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温针灸可祛邪热,舒筋骨。针刺血海穴可活血补血,鹤顶穴、内膝眼、犊鼻穴及阳陵泉穴可缓解膝关节疼痛。
温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