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渊,王 永,马 庆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外科/理疗科/药房,河南 洛阳 471003)
背肌筋膜炎是以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等背部肌肉疼痛、僵硬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多与职业、气候有关,是由急慢性损伤或寒冷刺激等因素引起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如治疗不及时可致组织纤维化和粘连[1]。现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有向低龄化发展[2]。本研究用手法整脊配合穴位针刺治疗背肌筋膜炎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8年2月至4月我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25例,女5例;年龄18~40岁,平均(22.0±5.3)岁;病程1~45天,平均(12.8±10.3)天。对照组男24例,女6例;年龄18~40岁,平均(21.4±4.3)岁;病程1~45天,平均(12.9±10.2)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3]。①有外伤或外感风寒病史;②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劳累及天气变化有关;③肩背部有明显的压痛点,沿肌肉走形可触及硬结或疼痛性筋膜条索带;④颈、肩、背部活动可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⑤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
纳入标准:①符合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②近期未接受中、西药镇痛剂治疗。
排除标准:①针刺部位局部皮肤有感染;②其他疾病所致相关颈、背部症状;③依从性差。
治疗组:用手法松解、整脊、针刺滞针治疗。①手法松解:患者取俯卧位。第1步,先以推法、滚法、揉法松解痉挛的肌肉3~5min;第2步,以弹拨手法在痛点及条索、结节处,视患者耐受程度施加力度往复弹拨10~20次;第3步,按揉轻拍背部2~3min,以放松肌肉。②整脊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双手合抱置于颈后,术者站立其后,双手从患者腋下穿过,向上抓握患者手腕,嘱患者深呼吸,在呼气末双手协同发力向上顶举,常可闻及关节“咔嗒”弹响,说明复位成功。整脊复位时应避免使用暴力,切忌为追求弹响而反复复位。③针刺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背部触及压痛点、结节、条索或筋膜增厚处,即为阿是穴。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毫针平刺,先行扇形扫散,再单方向捻转,滞针后轻度牵拉,得气后留针10~15min。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
对照组: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300mg,每日2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
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值0~10分,0分表示无痛,小于等于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大于等于7分表示剧烈疼痛。
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Z P治疗组 30 5.4±1.1 1.6±1.0 Z=-4.836 0.000对照组 30 5.1±1.2 2.8±1.4 Z=-4.998 0.000 t 0.881 -3.937 P 0.382 0.000
背肌筋膜炎是由于背部肌肉受到急性损伤后未及时治疗,或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外感风寒等,导致局部软组织出现充血、水肿,肌肉痉挛,进而纤维化粘连形成结节或纤维条索,引起疼痛、功能障碍等[4]。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手法松解可行气活血,降低肌张力,解除肌肉痉挛[5]。手法松解结节及纤维条索,同时避免反复发作[6]。因肌肉的紧张牵拉常会影响椎体的平衡,使椎小关节产生错位,而加重肌肉、筋膜的紧张疼痛[7]。手法整脊能够使脊椎小关节的紊乱得到整复,解除因小关节错位对肌筋膜的刺激,达到“骨入位,筋入槽”的原则,对附着其上的肌肉、筋膜疾病的治疗亦有重要作用。针灸治疗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松弛肌肉,解除筋膜痉挛。研究发现,针灸不仅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介质的代谢,同时还有兴奋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代谢等功效[8-10]。扇形扫散能够增加与肌筋膜接触面,同时本身作为机械牵拉可以刺激多种电、化学感受器,从而起到改善肌肉痉挛,降低肌筋膜内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11]。
手法松解、整脊、针刺滞针综合治疗背肌筋膜炎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