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灵汤配合针刺辅治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0-07-20 08:17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颈性针法动脉血

张 静

(河南省济源市中医院中风科,河南 济 源 459000)

颈性眩晕是眩晕常见类型,致病原因多认为与颈椎病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有关,临床常见有视物旋转、头晕目眩、行走不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常规治疗以按摩颈部软组织、颈椎牵引、理疗为主,急性期可给予血管扩张剂[2]。本研究用眩晕灵汤配合针刺辅治颈性眩晕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4例,均为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37~56岁,平均(46.51±4.49)岁;病程4~15个月,平均(9.46±2.51)个月。研究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36~58岁,平均(47.04±4.63)岁;病程4~16个月,平均(9.72±2.4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诊断标准[3];②经X线检查可见颈椎椎体、构图关节、椎间盘退变,颈椎生理曲度变直;③经脑超声可见椎基底动脉血流减少;④中医辨证分型气虚血瘀型;⑤合并眩晕、视物旋转症状;⑥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②针灸不耐受或对研究药物禁忌证;③肝肾功能异常;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颈部软组织按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河南蓝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4078)5mg,口服,日1次。

研究组加用眩晕灵汤联合阴阳平衡针法。①眩晕灵汤药用柴胡10g,半夏10g,生姜6g,茯苓15g,泽泻15g,钩藤12g,黄芪10g,党参12g,大枣10g,陈皮10g,白术15g,天麻10g,菊花10g,甘草5g。煎煮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日1剂。②阴阳平衡针法取主穴风池、风府、颈夹脊穴、百会、绝骨、大椎、后溪,配穴阳陵泉、列缺、申脉、三阴交,取俯卧位,穴位及毫针(1.5~3.0寸)常规消毒,进针得气,提插捻转约1min,施针间隔15min,留针30min,日1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3]评估治疗效果,该量表总分44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改善程度越好。改善指数=(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100%。显效:改善指数大于等于80%。有效:改善指数30%~79%。无效:改善指数小于30%。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 47 30.28±5.3718.22±4.34 11.975 <0.001对照组 47 29.27±5.6924.91±4.86 3.995 <0.001 t 0.885 7.039 P 0.379 <0.00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比较 (±s)

时间 组别 例 VS(cm/s)VD(cm/s) PI RI治疗前研究组 472.67±0.2440.57±3.791.76±0.341.35±0.42对照组 472.65±0.2641.21±4.081.73±0.411.38±0.39 t 0.388 0.788 0.386 0.359 P 0.699 0.433 0.700 0.721治疗后研究组 473.69±0.5851.23±3.670.95±0.260.85±0.26对照组 473.14±0.6145.72±4.251.14±0.311.13±0.29 t 4.480 6.727 3.219 4.929 P <0.001 <0.001 0.002 <0.001

6 讨 论

颈性眩晕是临床多发病,根治不易。颈性眩晕发病原因在于颈椎及软组织退变,颈交感神经刺激致使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为眩晕[4]。

中医认为,颈性眩晕是由于肾气不足、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不能上达头部,脑髓失于濡养而致。治疗当补中益气,调和阴阳,活血化瘀,补益脾肾。

眩晕灵汤方中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生姜温中解表,茯苓益脾和胃、渗湿利水,泽泻利水渗湿,钩藤清热平肝,黄芪、党参、大枣补中益气,陈皮、白术理气健脾,天麻祛风解表,菊花疏散风热,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理气健脾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茯苓可增强免疫功能,泽泻有降血脂、护肝、利尿作用,陈皮有解痉作用,甘草可抗炎、抑菌[5-6]。

风池、风府为祛风之穴。百会穴为手足交汇之所,可调节阴阳,使气接于脑部。颈夹脊穴、后溪可调节太阳经经气。大椎可温阳解痉。绝骨可振奋阳气。针灸诸穴,可通调任脉、激发阳经之气,起安神定眩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分泌神经递质,调节局部血供[7]。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表明眩晕灵汤联合阴阳平衡针法治疗颈性眩晕气虚血瘀型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治疗后两组VS、VD、PI、RI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提示眩晕灵汤联合阴阳平衡针法可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局部血供。

综上所述,眩晕灵汤联合阴阳平衡针法治疗颈性眩晕气虚血瘀型效果较好,可缓解临床症状,调节椎基底动脉血供。

猜你喜欢
颈性针法动脉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勘误声明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什么是颈性眩晕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应对秋季眩晕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