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鑫宇
“那年秋天,我们背起行囊,告别双流故乡,妻儿的眼泪夺眶,来到巴塘……洁白的哈达飞扬,点燃我们圣洁的梦想……”双流援藏之歌《守望梦想》刻画出了每个援藏干部的真实形象,其中就包括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办事处新型社区服务办公室副主任、二级主任科员张海龙。
2018年9月,张海龙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来到素有高原江南之称的巴塘县,开展帮扶工作。早在2002年,张海龙大学毕业后,他便远赴西藏,成为了一名边防军人。
“只要组织有需要,我就义无反顾。”这是张海龙作为一名党员的铮铮誓言,而他也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援藏承诺,全身心助力藏族同胞脱贫奔小康。
? 一丝不苟紧盯援建项目
按照双流区对口支援巴塘县五年规划,每年要落实一个贫困村的基层阵地建设援建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一到巴塘,张海龙就着手进行援建项目的调研、选址、勘察设计等工作。不到3个月,张海龙便走遍了全县19个乡镇的贫困村。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波密乡格木村经常停电,给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张海龙说,当时大家将情况上报给了双流区委统战部(双流援藏办),由他们呼吁辖区企业助力,最终四川华体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华体”)慷慨解囊,捐赠了价值60万元的160盏太阳能路灯。
物资到位了,后期进村安装又由谁来牵头?海拔3950米的格木村是纯牧民村落,往返县城需翻越4903米的藏巴拉山垭口,且道路为盘山泥沙路,交通十分不便。2019年7月31日,张海龙带领四川华体的技术人员前往格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一路上大家头顶滑落碎石、脚下深陷泥洼地,随车工人感慨道:“这路实在太危险了,我太佩服你们援藏干部了。”
“这个季节算好的了,没有暗冰。”张海龙一边说,一边打开车门下车观察周边路况。这一路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村庄住户,所以只有靠自己动手捣鼓随车千斤顶、防滑链来解决问题。
“路途越远越不好走,就说明那里的老百姓越需要帮助。”张海龙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基础设施的改善还不止于此,去年,由双流区在格木村援建的村级活动室也正式竣工,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好的文化生活。“建设项目期间的问题都由我跟进。”多次往返格木使得张海龙与村民、村干部越来越熟悉。“现在我们晚上出行方便了,孩子们还可以在活动室看书,感谢援藏工作队的干部们。”村民们用汉语表达着对“张海龙们”的感激之词。
2019年7月,张海龙在乘车赶往亚日贡乡东南多村实地调研帮扶项目途中,一个简陋的小学引起了他的注意:学校一共3个班,3间教室为一层砖混结构;厨房是危旧房屋改造;学生宿舍无床铺,大家席地而睡;教室墙面破损严重,教学无任何现代化设备器材……
“面对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心里说不出的酸楚。”随即,张海龙联系了双流区相关部门和企业争取援助资金。“我每天都厚着脸皮催问进度。”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张海龙历历在目。一周后,援助资金终于得到了落实:由双流区委统战部发动各方力量援助资金12万元,用于改善和提升村小教学条件。
? 智力帮扶让扶贫更高效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到巴塘后,张海龙挂职巴塘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一职,主要负责干部人才智力帮扶、社会援建和基层阵地建设项目等工作。在他看来,通过智力帮扶,加强对巴塘地区党政干部的培训,助力其擺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尤为重要。
2019年11月,在张海龙的推荐下,巴塘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松柏赴双流区发展和改革局学习经济运行分析工作。“通过学习,我对该项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学习归来的他收益颇丰,并为巴塘发展和改革局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思路: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强化数据监测、加强综合调研、注重分析研判、拓宽工作触角。
每次干部培训,张海龙都全程参与,大到整个培训计划安排,小到安顿好每个干部的衣食住行。“他工作干得没话说,与大家相处也很融洽。”对于大家的夸赞,张海龙只是微微一笑,便又投身到工作中。
“我们计划每年用资60万元至70万元培训80名以上巴塘干部;每年选派5名以上巴塘干部人才赴双流农业、住建、国土、旅游等主要部门跟岗学习;每年选派5名巴塘年轻干部到双流挂职锻炼半年以上。”张海龙说,这种形式的智力帮扶让不少干部对工作有了“新思路”,也为巴塘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队伍,助推巴塘巩固脱贫成果。
“这次援藏不仅提高了我的业务与能力水平,还在工作和精神上让我得到了‘奔跑式的成长。”对于这份选择,张海龙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从军队走向地方单位,虽然身上的军装已脱下,但张海龙却把使命与担当融进了血液里。他用汗水换来了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而他的故事,也成了广大军转干部在扶贫战场上续写荣光的缩影。(作者单位/曾雪莲 中共巴塘县委组织部)(责编/余娜)